宣汉县法治宣传教育第八个五年规划(2021—2025年)
来源:县司法局
发布日期:2023-08-31
浏览次数: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部署,宣汉县法治宣传教育第七个五年规划(20162020年)顺利实施完成,为推进法治宣汉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为全力做好我县第八个五年法治宣传教育工作,根据《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四川省法治宣传教育第八个五年规划(20212025年)〉的通知》(川委发〔202119号)和《中共达州市委达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达州市法治宣传教育第八个五年规划(20212025年)〉的通知》(达市委发〔20225号)精神,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引领新时代全民普法工作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以实施公民法治素养提升行动为总抓手,以提高普法工作针对性、实效性为着力点,把普法工作融入宣汉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切实推动十四五时期普法服务宣汉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宣汉营造良好法治环境。

(二)主要目标

2025年,公民法治素养和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显著提升,法治成为社会共识和基本准则。公民对法律法规的知晓度、法治精神的认同度、法治实践的参与度显著提高,全社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自觉性、主动性显著增强。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深入推进,全社会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环境显著改善。全民普法基本形成规范的制度体系、精准的实施体系、健全的责任体系和科学的评价体系。

二、明确普法重点内容

(一)突出学习宣传习近平法治思想

习近平法治思想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把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作为新时代全民普法的首要政治任务,深入学习宣传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重大意义、丰富内涵、精神实质和实践要求,引导全社会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把习近平法治思想作为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重点内容,列入党校(行政干部学校)重点课程,推动领导干部带头学习、模范践行。把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学校教育,推进习近平法治思想走进校园、走入广大师生心里。发挥好各类普法阵地作用,推动习近平法治思想入脑入心、走深走实。

(二)突出宣传宪法

在全社会持续深入开展宪法宣传教育活动,阐释好中国之治的制度基础,阐释好新时代依宪治国、依宪执政的内涵和意义,阐释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法精神。加强国旗法、国徽法、国歌法等宪法相关法的学习宣传。全面落实宪法宣誓制度,加强宪法实施案例宣传。常态化开展“12•4”国家宪法日和宪法宣传周系列活动,推动宪法学习宣传进机关学校、进乡村社区、进企业单位、进寺观教堂。大力弘扬宪法精神,在青少年成人仪式和学生毕业仪式等活动中设置礼敬宪法环节,建设宪法宣传教育基地(公园、广场、长廊)。

(三)突出宣传民法典

加强民法典普法宣传教育,深入宣传民法典的重大意义、鲜明特色和主要内容,阐释好民法典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质,阐释好民法典关于民事活动平等、自愿、公平、诚信等基本原则,阐释好民法典关于坚持主体平等、保护财产权利、便利交易流转、维护人格尊严、促进家庭和谐、追究侵权责任等基本要求,阐释好民法典一系列新规定新概念新精神。推动全县党政机关和干部职工带头学习宣传民法典,主动落实民法典赋予的部门职责。加强对青少年民法典宣传教育,组织各类学校开展民法典主题班会、征文演讲、模拟法庭等活动。组织开展民法典主题宣传活动,推动民法典家喻户晓、深入人心。成立宣汉县八五普法暨民法典普法宣讲团,深入开展民法典七进宣讲活动。创播民法典公益广告、微视频等普法产品,汇编发布典型案例,通过报、网、台、微、屏等全媒体,全方位开展宣传。强化阵地建设,新增一批民法典公园、广场、长廊。

(四)深入宣传与促进高质量发展、与社会治理现代化需要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继续深入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大力宣传国家基本法律,强化十四五期间制定和修改的法律法规宣传教育。围绕县委“12345”总体思路,大力宣传有关平等保护、公平竞争、激发市场主体活力、防范风险、科技成果转化、知识产权保护等法律法规,推动建设市场化、法治化营商环境。组织开展专项法治宣传教育,强化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普法与依法治理协同。围绕统筹发展与安全,大力宣传总体国家安全观和国家安全、生态安全、生产安全、交通安全、消防安全等公共安全领域的法律法规,大力宣传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和法律法规,促进民族宗教关系和谐稳定。围绕新时代平安宣汉建设,继续加强刑法、刑事诉讼法、治安管理处罚法、行政处罚法、社区矫正法等宣传教育,促进依法惩治和预防犯罪。围绕社会文明进步,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保障公民基本权利的法律法规,加强平等观念教育,反对特权思想,防范和消除歧视行为。围绕维护网络空间秩序,大力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等互联网领域的法律法规,不断增强防范和抵御网络安全风险能力。围绕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建设、医疗卫生、食品药品安全、森林防灭火、金融风险防范、识毒防毒拒毒、预防艾滋病、扫黑除恶、防范治理电信网络诈骗、未成年人保护、根治欠薪、社会保障、个人信息保护、退役军人保障、妇女权益保护等人民群众关心关注的问题,开展常态化法治宣传教育。

(五)深入宣传党内法规

突出学习宣传党章,教育引导广大党员以党章为根本遵循,尊崇党章、遵守党章、贯彻党章、维护党章。深入学习宣传《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等党内法规,注重党内法规宣传与国家法律宣传的衔接协调。把学习掌握党内法规作为合格党员的基本要求,列入党组织三会一课内容,纳入党员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推进党内法规学习宣传常态化、制度化。

三、实施公民法治素养提升行动

(一)加强国家工作人员法治教育

坚持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建立领导干部应知应会法律法规清单制度。落实党委(党组)中心组学法、政府常务会集中学法、重大决策前专题学法等制度,县委常委会会议、县政府常务会议每年开展专题学法活动不少于2次。健全领导干部年度述法制度,把法治素养和依法履职情况纳入干部考核考评重要内容,让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成为领导干部自觉行动和必备素质。

落实领导干部特别是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旁听庭审制度。落实国家工作人员学法用法制度,把法治教育纳入干部培训总体规划和国家工作人员入职晋职培训必训内容,充分运用学法考试平台,广泛开展宣汉县国家工作人员线上学法考法,实现全覆盖。

(二)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

全面落实《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要求,教育引导青少年从小养成尊法守法习惯。将法治教育纳入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培训计划,推进教师网络法治培训教育,5年内对所有道德与法治课教师进行1次轮训。配齐配强法治课教师、法治辅导员队伍,完善法治副校长制度。广泛开展学宪法讲宪法”“宪法晨读等活动。推进青少年法治教育实践基地建设,推广法治实践教学和案例教学。开展针对农村地区、边远地区留守儿童的法治教育,切实提高留守儿童的遵纪守法意识、自我保护能力和依法维权能力。深入开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家庭教育促进法等学习宣传。完善政府、司法机关、学校、社会、家庭共同参与的青少年法治教育新格局。

(三)分层分类开展法治教育

加强基层组织负责人法治教育,落实《宣汉县村(社区)两委班子成员集中学法方案》,强化村(社区)两委干部法治培训。加强基层行政执法人员法治培训,提升依法行政能力。加强对企事业单位、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管理和从业人员法治教育,促进依法诚信经营管理。加强对媒体从业人员法治教育,提高其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读社会问题、引导社会舆论的能力。根据未成年人、妇女、残疾人、老年人、农民工等群体特点,开展有针对性地法治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其依法维护权益的意识和能力。

(四)推动公民法治实践养成

把提升公民法治素养与开展法治教育、推进基层依法治理等实践活动有机结合,把对公民法治素养的基本要求融入居民公约、村规民约、学生守则、行业规章、团体章程等社会规范,融入精神文明创建、法治示范创建和平安建设等活动。结合城乡基层治理、县域社会治理,开展基层治理示范乡镇(街道)、村(社区)、小区三级示范体系建设。通过规范日常生活行为、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引导全社会树立规则意识、平等意识、诚信观念和契约精神。建立健全对守法行为的正向激励和对违法行为的惩戒制度,选树崇法向善、坚守法治的模范人物,形成良好的法治风尚。

四、着力提高普法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加大实时普法力度

把普法融入执法、司法过程。落实执法、司法办案中开展普法的工作指引,加强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强制、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等相关法律法规的普法宣传。在执法司法过程中,对诉讼参与人、行政相对人、利害关系人以及社会公众加强法律法规和政策宣讲,把普法宣传落实在行政执法三项制度中,落实在行政复议的受理、审理、决定等环节中,落实在公开庭审、巡回审判等司法活动中,实现案件办理的全员普法、全程普法。

把普法融入法律服务过程。将法治宣传与人民调解、律师、公证、仲裁、司法鉴定、法律援助等工作相结合,使矛盾纠纷调解和法律服务成为向群众宣传法律知识、弘扬法治精神的有效措施,引导当事人和社会公众依法办事。加快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三大平台建设,为群众提供高效便捷的法治宣传和法律服务。强化以案普法,完善法官、检察官、行政复议人员、行政执法人员、律师等以案释法制度和典型案例发布制度,健全以案普法长效机制,让广大法治工作者成为普法的重要力量。建立以案说法网络资源库,评选、发布典型案例,编发以案释法普法读本,充分发挥典型案例的引导、规范、预防与教育功能。持续打造以案说法等普法品牌,结合社会热点事件、群众关切度高的问题开展普法、进行解读,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

(二)拓展社会普法广度

壮大社会普法力量。发挥群团组织和社会组织在普法中的作用,畅通和规范市场主体、新社会阶层、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等参与普法的途径,发展和规范公益性普法组织。加强普法讲师团建设,充分发挥法律实务工作者、法学教师的作用。加强普法志愿队伍建设,组织并支持退休法官、检察官、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等开展普法志愿服务。

健全社会普法教育机制。加强对社会力量开展普法的管理服务、组织引导和政策、资金、项目扶持,完善政府购买、社会投入、公益赞助等相结合的社会普法机制。健全嘉许制度,推动普法志愿服务常态化、制度化。

(三)提升智慧普法精度

运用新技术分析各类人群的不同法治需求,针对不同受众群体,提供个性化、差异性、菜单式的普法产品。走好全媒体时代群众路线,鼓励公众、自媒体创作普法产品,加大音视频普法内容供给。持续通过手机短信,面向重点人群开展普法宣传精准推送。优化法治宣传平台建设,强化协同发展,建立全县主流媒体与新媒体普法集群和矩阵,形成全天候、立体化、全覆盖的宣传态势,实现全县媒体普法宣传电视天天有画面,网络天天有资讯,手机周周有短信

五、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

(一)推动法治文化阵地建设

扩大法治文化阵地覆盖面,提升建设质量,推动从有形覆盖向有效覆盖转变。把法治文化阵地建设纳入城乡建设规划,在老旧小区改造等公共设施建设和公共空间利用时,融入法治元素,规划期内打造12个法治小区,推动法治文化与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巴文化、行业文化、企业文化融合发展。依托图书馆、文化馆、社区文化中心等场所,因地制宜建设法治文化阵地。到2025年,基本实现每个机关(单位)至少有1处法治文化墙(法治宣传栏),每个乡镇(街道)至少有1个法治文化场所,每个村(社区)至少有1个法治文化宣传栏(长廊、书屋)。着眼全县发展布局,在月亮坪森林康养旅游度假区、明月新城片区、南坝镇等地区打造法治文化示范阵地。依托法治文化阵地,体系化、常态化开展法治宣传实践活动。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基地、青少年法治教育实践基地等建设。探索建立法治文化阵地管理使用长效机制,按规定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基地评选活动,实行动态管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二)推进社会主义法治文艺繁荣发展

创建法治文艺传播品牌栏目、节目和工作室,组织创作一批法治文化精品。积极组织文化工作者、本土作家、民间艺术家创作展现宣汉地域特色的法治文化作品,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参与法治文化产品建设,充分发挥法治文化的涵养功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法治文化需求。持续开展法治微视频、微电影、微动漫征集展播活动。加大法治文化惠民力度,依托三下乡”“法治文艺进万家等活动,发挥专职文艺团体、机关企事业单位文艺骨干、文艺青少年志愿者和民间文艺爱好者四个层面人员作用,常态化开展群众性法治文化活动。

(三)传承和发展法治文化

注重发掘、保护党在各个历史时期领导人民进行法治建设的光荣历史和成功实践,大力弘扬红色法治文化,把法治元素融入巴山红军公园等重点历史遗迹和红色文化阵地,因地制宜建设一批以红色法治文化为主题的法治宣传教育基地,讲好红色法治故事,传承红色法治基因。发挥家庭教育创新实践基地和家风家训展示室的教化引领作用,弘扬善良风俗、家规家训等传统文化中的法治内涵。

六、推进普法与依法治理有机融合

(一)深化拓展法律七进深化拓展法律进机关。深入推进依法行政,按规定开展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创建活动。推进行政复议体制改革,落实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制度。全面推行行政执法三项制度,实现执法部门、执法行为全覆盖。全面推行重大行政决策、行政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查制度。充分发挥法律顾问、公职律师在依法决策中的作用。

深化拓展法律进学校。强化依法治校,推动各级各类学校科学决策、民主管理、依法制定学校章程,全面提升学校依法办学、教师依法执教的意识和能力。健全法治副校长(辅导员)工作制度,开展防范校园欺凌、电信网络诈骗、网络沉迷等方面的法治教育。在开学第一课、入队入团入党和毕业仪式中有机融入法治教育内容。加强平安校园建设,深化校园周边环境综合治理,发挥基层调解组织在依法处理校内纠纷的作用。深化拓展法律进乡村(社区)。加强法治乡村(社区)建设,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一核三治城乡基层治理体系。优化乡村振兴法律服务供给,推进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实体化运行。完善乡镇(街道)和村(社区)法律顾问全覆盖制度,建立健全重大决策征求法律顾问意见机制,将相关工作经费纳入政府购买服务范畴。大力实施乡村(社区)法律明白人培育工程,组织开展全县法律明白人轮训培育活动,到2025年全县每个村(社区)有5名以上骨干法律明白人,每个村民小组和居民小区楼栋至少培养1法律明白人。培育农村学法用法示范户,到2025年,实现每个行政村至少有1学法用法示范户。健全多元化解矛盾纠纷机制,筑牢维护乡村稳定的第一道防线,鼓励农村以村民说事会”“议事堂”“村民议事厅”“民情恳谈等形式参与村务管理,化解矛盾纠纷。按规定开展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等创建活动,加强动态管理。

深化拓展法律进企业(单位)。健全落实企业(单位)经营管理人员学法用法制度,加强企业主要负责人法治培训,落实公司律师制度和企业法律顾问制度。推动企业合规建设,引导企业建立重大决策法律论证和法律审核制度,提升企业管理法治化水平。常态化开展企业(单位)法治体检,提升法治化营商环境。加强企业(单位)法治文化建设。

深化拓展法律进寺观教堂。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统战部门协调、宗教事务部门牵头实施的寺观教堂依法治理工作体制。指导宗教团体和宗教活动场所建立健全管理制度,推动宗教场所依法治理。深入开展政策法律宣传宣讲进宗教团体、宗教场所活动,引导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树立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法治意识。

(二)深化行业依法治理

深化行风建设,规范行业行为,引导和支持各行业依法制定规约、章程,推进业务标准程序完善、合法合规审查到位、防范化解风险及时和法律监督有效的法治化行业治理。发挥行业自律和专业服务功能,推动实现自我约束、自我管理,依法维护成员合法权益。

强化依法治网。依法依规加强网络空间治理,推动依法管网、依法办网、依法上网,全面推进网络空间法治化。加强对网络企业管理和从业人员法治教育,推动网络企业自觉履行主体责任,做到依法依规经营。完善网络管理制度规范,培育符合互联网发展规律、体现公序良俗的网络伦理、网络规则。加强网络安全教育,引导全体公民特别是青少年树立正确的网络安全观,提升网民法治意识,引导广大网民崇德守法、文明互动、理性表达。

(三)推进专项依法治理

加强社会应急状态下的专项依法治理,深化生物安全、公共卫生安全、传染病防治、防灾减灾救灾、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等方面的法治宣传教育。提升应急时期法律服务能力,加强矛盾纠纷排查化解,促进全社会在应急状态下依法行动、依法办事,依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坚持依法治理与系统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有机结合,按规定开展多层次多领域法治创建活动,加强对基层治理中法治状况的研究评估工作,不断提高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

七、组织领导和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

完善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人大监督、政协支持、部门各负其责、社会参与、人民群众为主体的法治宣传教育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形成大普法工作格局。把全民普法纳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纳入法治建设总体部署,纳入综合绩效考核、平安建设、文明创建等考核评价内容,定期听取汇报,研究解决工作中的难题。各乡镇(街道)各部门(单位)党政负责人要严格落实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要求,认真履行普法领导责任。县委全面依法治县委员会守法普法协调小组要加强对本规划实施的统筹协调。县委全面依法治县委员会办公室、县委宣传部、县司法局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组织推动、督促指导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二)落实普法责任制

压实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完善国家机关普法责任清单制度,细化普法内容、措施标准和责任。推行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单位年度履职报告评议制度。建立健全普法责任制联席会议制度,压实各责任单位普法职责。

推行谁管理谁普法”“谁服务谁普法普法责任制。促进各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以及其他组织加强本系统本行业本单位人员学法用法,在管理、服务过程中,结合行业特点和服务管理对象的法律需求,开展针对性普法。

落实媒体公益普法责任。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大众传媒和通信运营商要主动承担公益普法社会责任,在重要事件节点,在重要版面、重要频道、重要时段开设普法专栏专题,发布法治资讯、刊播典型案例、投放法治类公益广告。

(三)突出支撑保障

加强经费保障。强化对规划实施的经费保障,把普法工作经费列入县级财政预算。按规定把普法列入政府购买服务指导性目录。各部门(单位)要统筹安排普法工作经费,切实保障本部门(单位)普法工作需要。鼓励引导社会资金参与支持全民普法工作,加强规范和管理。

加强人才保障。加强对普法工作人员的系统培训,5年内对全县普法骨干进行1次集中培训。从政策制度、人员配备上向普法基层一线倾斜,加大对基层司法所开展普法工作的指导和支持力度,将具有法律职业资格的人员充实到普法工作一线。

(四)做好评估检查

健全普法工作评估指标体系,做好2023年中期评估和2025年终期总结验收,及时解决发现的问题,按规定对普法工作先进集体、先进个人和依法治理创建活动先进单位予以表扬激励。强化督促指导,建立普法提示函或建议书制度,推动普法工作任务落实到位。要尊重群众首创精神,鼓励聚焦问题开展差异化探索,及时发现、总结、推广经验,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推动全民普法实践创新、制度创新和理论创新。支持配合县人大常委会加强对全民普法工作的监督和专项检查。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