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汉县“十四五”卫生健康发展规划
来源:宣汉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发布日期:2022-09-30
浏览次数:

宣汉县“十四五”卫生健康发展规划

目  录

 

第一章  规划背景4

第一节  发展基础4

第二节  机遇与挑战7

第二章  总体要求8

第一节  指导思想8

第二节  基本原则9

第三节  发展目标10

第三章  主要任务13

第一节  强化全民公共卫生服务13

第二节  提供优质高效医疗服务24

第三节  加快建设中医药服务强县30

第四节  夯实基层卫生服务网底34

第五节  全周期保障人民群众健康39

第六节  高质量发展健康服务业48

第七节  全面普及健康生活方式50

第八节  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52

第九节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54

第十节  健全强大的支撑与保障58

第四章  组织实施64

第一节  加强组织领导64

第二节  动员各方参与64

第三节  注重宣传引导64

第四节  强化监测评价65

宣汉县“十四五”卫生健康发展规划

 

“十四五”时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宣汉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是宣汉县全力争创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的关键五年,也是深入推进健康宣汉建设的重要五年。为全方位、全周期维护和保障人民健康,根据《宣汉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达州市“十四五”卫生健康发展规划》和《“健康宣汉2030”规划纲要》,结合经济社会和卫生健康发展实际,制定《宣汉县“十四五”卫生健康发展规划》。

第一章  规划背景

第一节  发展基础

“十三五”时期,在县委、县政府坚强领导下,全县卫生健康工作始终坚持以保障人民健康为中心,全力推进健康宣汉建设,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取得新成效,卫生健康事业取得新发展,医疗卫生体系经受住了新冠肺炎疫情重大考验。

居民健康水平不断提升。2015年—2020年,全县城乡居民人均预期寿命从76.38岁提高到77.29岁,婴儿死亡率从3.68‰下降到2.87‰,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从7.86‰下降到5.11‰,孕产妇死亡率从14.5/10万下降到13.74/10万,主要健康指标达到“十三五”规划目标值,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持续增强。

成功创建省级卫生县城。着眼全方位、全周期维护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积极推进健康宣汉建设,关注健康、追求健康的社会氛围初步形成,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明显提升。爱国卫生运动广泛开展,成功创建省级卫生县城,创建国家卫生乡镇4个、省级卫生乡镇33个、省级卫生村258个。

三医联动改革成效显著。基本建立权责清晰、管理科学、治理完善、运行高效、监督有力的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基本医保全国联网和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加快推进,公立医院全面取消药品和耗材加成,二级、三级公立医院使用基本药物比例分别达到51.92%、32.2%,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改革取得显著成效,深化医改取得重要进展。

健康扶贫圆满收官。筑牢贫困人口健康保障,深入开展健康扶贫“五大行动”,严格执行贫困人口“十免四补助”及八个100%政策。严格将贫困人口医疗费用个人支付占比控制在10%以内,全面完成211个贫困退出村标准化卫生室达标建设任务,贫困患者看病就医可及性进一步提高,20.58万脱贫人口全部实现“基本医疗有保障”的目标,健康扶贫行动成效显著。

医疗卫生体系不断完善。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健全,全县共有医疗卫生机构873个,其中县人民医院达到三级甲等标准,其余5家县级医疗机构和疾控中心达到二级甲等标准。每千常住人口床位数、执业(助理)医师数、注册护士数分别达到6.29张、2.16人、2.24人,逐步建立起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院、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等组成的覆盖城乡、功能互补、连续协同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公共卫生服务扎实开展。扎实开展健康教育、预防接种等国

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以及地方病防治、妇幼卫生等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全县城乡居民健康档案电子建档率达到99.18%,结核病发病率降至32.89/10万,重点癌症早诊率达到59.2%。

医疗服务能力显著提高。大力推进医疗卫生机构提档升级,县人民医院成功创建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成为全省县级医院服务主责“标杆医院”,县第二人民医院成功创建二级甲等综合医院,县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成功创建二级甲等妇幼保健机构。持续加强县级医院重点专科建设,省、市临床重点专科达到14个。

中医药事业产业加快发展。建成省市级中医重点专科5个,所有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能提供中医药服务,96%的村卫生室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中医药服务能力明显提升。中医药产业快速发展,全县中药材面积24万亩左右,龙头企业5家,产值3.5亿元左右。

重大项目建设强力推进。县中医医院迁建工程完满完工,加快推进县人民医院门诊住院综合大楼建设、县第二人民医院和县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业务用房改扩建项目建设,人民群众就医环境有效改善。全县医疗机构建筑面积由2015年的245614平方米增加到2019年的305110平方米,增长24.2%。

第二节  机遇与挑战

面临机遇。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卫生健康发展,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明确提出到2035年建成健康中国,为卫生健康大力发展明确奋斗目标。“十四五”时期,长江经济带发展、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川陕革命老区振兴、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建设等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的实施,为卫生健康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利条件。市第五次党代会提出奋力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北翼振兴战略支点,打造医疗卫生高地和养生养老高地,扩大优质医疗服务范围,推动优质康养资源、旅游资源与医疗资源有机结合,为发展卫生健康服务创造广阔空间,实施“达州英才”计划,加快建设网络城市、数字达州、智慧城乡,打造秦巴互联网医疗中心,为卫生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打造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居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日益增长,消费需求从“医疗”向“健康”延伸,为卫生健康发展创造广阔空间。生命科学技术不断突破,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医疗健康领域加速融合,智慧城乡加快建设,为卫生健康发展提供强力支撑。

面临挑战。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县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达到44.56%,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比达到21.61%,现有医疗卫生资源难以满足群众健康需求。三孩政策全面实施,婴幼儿照护服务、妇幼健康服务需求加大。居民健康知识知晓率偏低,吸烟、过量饮酒、缺乏锻炼、不合理膳食等不健康生活方式成为影响人群健康的重要危险因素。新冠肺炎等新发传染病与结核病、艾滋病等重大传染病防控形势仍然严峻,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成为城乡居民健康主要威胁,精神卫生、职业健康、地方病等问题不容忽视,给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带来一系列挑战。

同时,卫生健康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优质资源短缺,结构不合理,分布不均衡,医疗卫生专业人才短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较差,服务能力薄弱。公共卫生体系短板凸显,重大疫情救治设施不足,“平急”快速转化不够。机构之间衔接协作机制不健全,“医防”缺少有效融合,“上下”联动协作不足。“三医”改革的系统性、协同性仍待增强,健康优先的政策体系还需完善。

第二章  总体要求

第一节  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紧紧围绕县委紧扣“一个定位”,弘扬“两种精神”,围绕“三大目标”,实施“四大战略”,抓好“五大任务”部署,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坚持新时代党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深入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全面推进健康宣汉建设,以全方位、全周期维护和保障人民健康为主题,以建立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为主线,以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动力,全面提高卫生健康供给质量和服务水平,显著提高城乡居民健康水平,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宣汉奠定坚实的健康基础。

第二节  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党对卫生健康发展的领导,充分发挥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卫生健康改革发展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为全面推进健康宣汉建设提供根本保证。

坚持健康优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健康事业融入发展各项政策,健康投入优先安排、健康政策优先保障、健康问题优先解决,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卫生健康服务需求。

坚持预防为主。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把预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聚焦重大疾病、主要健康危险因素和重点人群健康,强化防治结合和医防融合,推动实现从以治病为中心转向以健康为中心。

坚持高质量发展。把高质量发展贯穿卫生健康发展全领域,全面提高公共卫生服务能力,高质量发展县级医疗机构,大幅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大力发展健康服务业,不断提高医疗卫生服务均衡化、优质化水平,推动卫生健康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

坚持改革创新。坚持基本医疗卫生事业公益性,深化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改革,全面推进卫生健康政策创新、体系创新、模式创新、管理创新,不断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第三节  发展目标

到2025年,覆盖城乡居民的卫生健康体系更加完善,重大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显著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和医疗质量不断提高,中医药独特优势和作用进一步发挥,健康产业蓬勃发展,健康生活方式基本普及,居民健康水平持续提高,主要健康指标达到全市先进水平,建成城宣万革命老区区域医疗中心。具体实现以下目标:

——居民健康水平得到新提高。居民身体素质明显增强,到2025年,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8.2岁,婴儿死亡率控制在5.2‰以内,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控制在6.6‰以内,孕产妇死亡率控制在14/10万以内。

——卫生健康体系拓展新格局。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和优质高效的整合型医疗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县级医疗机构高质量发展,县域医疗卫生次中心、中心卫生院、一般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布局合理,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优化,覆盖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卫生健康服务体系逐步健全。

——健康服务能力实现新提升。公共卫生保障能力显著增强,重大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快速反应、高效处置能力全面提升;三级医院达到2家,三级疾控中心1家,省市级临床重点专科数量明显增加,急诊急救、感染、肿瘤、重症等专科能力进一步提升;基层常见病、多发病诊疗水平大幅提升,县域内人人享有均等化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重大疾病防控取得新成效。结核病发病率进一步降低,艾滋病疫情继续控制在低流行水平,持续控制和消除碘缺乏病、克山病、血吸虫病等寄生虫病重点地方病危害心脑血管疾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癌症、糖尿病等重大慢性病发病率上升趋势得到遏制,心理相关疾病发生的上升趋势减缓,严重精神障碍、职业病得到有效控制。

——中医药发展迈上新台阶。充分发挥中医药整体医学优势,全程、深度参与突发公共事件,创新发展中西医结合医疗模式,基本建成融预防保健、疾病治疗和康复于一体的中医药服务体系。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培育在全省有竞争力影响力的龙头企业。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文化广泛融入群众生产生活。

——健康服务业实现新发展。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政策体系不断完善,社会办医高质量发展,健康融合新业态新模式更加丰富,“健康 ”旅游、“健康 ”养老、“健康 ”养生加快发展,健康服务业规模进一步壮大,健康服务业占全县GDP比重稳步提升。

——卫生健康治理达到新水平。认真贯彻落实卫生健康法律法规,依法行政、依法执业水平不断提高,卫生健康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卫生健康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不断强化。

表1 主要发展指标

领域

序号

主要指标

2020年

2025年

指标性质

健康水平

1

人均预期寿命(岁)

77.29

78.2

预期性

2

健康预期寿命(岁)

同比例提高

预期性

3

孕产妇死亡率(/10万)

13.74

≤14

预期性

4

婴儿死亡率(‰)

2.87

≤5.2

预期性

5

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

5.11

≤6.6

预期性

6

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

≤16.7

≤14.7

预期性

7

城乡居民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人数比例(%)

90.3

91.5

预期性

健康生活

8

居民健康素养水平(%)

23.8

>25

预期性

9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

≥33.6

≥36.7

预期性

10

15岁以上人群吸烟率(%)

23.52

<23.3

预期性

健康服务

11

每千常住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人)

2.16

2.85

预期性

12

每千常住人口注册护士数(人)

2.24

3.8

预期性

13

每千常住人口药师(士)数(人)

0.19

0.63

预期性

14

孕产妇系统管理率和3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率(%)

98.03/

97.44

>98

预期性

15

以乡(镇、街道)为单位适龄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报告接种率(%)

99.68

>99

约束性

16

严重精神障碍管理率(%)

98

>98

约束性

17

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个)

1.3

4.5

预期性

18

全县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

50.08

力争每年降低0.5个百分点

约束性

19

二级及以上综合性医院设老年医学科比例(%)

≥40

75

预期性

20

三级公立医疗机构建成三星智慧医院比例(%)

0

60

预期性

21

三级综合医院平均住院日(天)

7.57

7.5

预期性

健康环境

22

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

94.3

完成省市目标

约束性

23

地表水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

100

100

约束性

24

国家卫生乡镇数量占比(%)

10.8

24

预期性

健康保障

25

职工和城乡居民医保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支付比例(%)

95/79

保持稳定

约束性

健康产业

26

健康服务业总规模(亿元)

力争增长20%

预期性

第三章  主要任务

第一节  强化全民公共卫生服务

一、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

健全以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县精神病医院为骨干,县级医疗机构为依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网底,防治结合、全社会协同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加强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设,强化与省、市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技术合作,加强实验室建设,全面提高监测预警、风险评估、流行病学调查、检验检测和应急处置能力,达到三级乙等标准。加快推进生物安全实验室建设,支持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有条件的医疗机构生物安全实验室建设或改造升级,配置必要的设施设备,全县至少配置10个P2实验室和一个可容纳15套检测设备的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实验室,配置早期监测、标本采集、现场处置、微生物质谱鉴定系统、高效液相色谱仪、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仪、气相色谱质谱分析仪等检测设施设备,形成24小时内完成禽流感、手足口病、新冠肺炎和艾滋病等重大传染病快速检测能力。推进数字疾控、智慧公卫建设,逐步实现检验检测过程智能化,数据资源实时共享化。以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为主体,构建传染病和感染性疾病实验室参比体系,规范监测程序,强化质控管理。

二、强化基层和医院公卫职责

完善基层公共卫生体系。强化和明晰乡镇(街道)公共卫生管理权责,村(社区)健全公共卫生委员会。乡镇卫生院、村(社区)卫生服务站(中心)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落实基层疾控、公共卫生管理服务职责,接受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业务指导。构建常态化管理和应急管理动态衔接的基层治理机制,夯实联防联控、群防群控的基层基础。

落实医院公共卫生职责。公立医疗机构设立公共卫生科等直接从事疾病预防控制的科室,并配备具备相应资质的人员。加强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医疗卫生机构疾控工作的技术指导。建立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与医疗机构协同监测机制,发挥哨点作用。

创新医防协同机制。完善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综合性医院和专科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三位一体”的重大疾病防控机制,全面推进医疗机构和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的深度协作,建立完善人员通、信息通、资源通和监督监管相互制约的机制,推进疾病三级预防和连续管理。

实施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持续巩固和扩大服务面、优化服务内涵、提高服务质量,提高防治结合和健康管理服务水平,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项目制度化。

三、持续完善监测预警机制

提高监测预警能力。构建多点触发、反应快速、权威高效的监测预警体系,充分利用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系统,强化与医疗机构信息系统的对接协同,实现传染病信息实时直报和患者就医症状信息直接抓取,实现不明原因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实时分析、集中研判、及时报告。建立实验室检测信息收集和动态监测系统,鼓励社会公众主动报告疑似传染病和异常健康事件。

健全信息报告和风险评估制度。按照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规范、时限和渠道等要求,依法依规落实信息报告责任。提高监测分析和综合评价能力,加强对公共卫生事件的风险研判和预警,提升潜在隐患的早期识别能力。

四、完善应急响应和处置机制

建立健全应急指挥体系。完善多部门联防联控机制,建立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发现报告、风险评估、信息发布、应急处置及医疗救治等环节职责清晰、无缝对接的工作机制,做到指令清晰、系统有序、条块畅达、执行有力。完善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系统,建设跨部门紧急事务数据共享调度平台。

强化应急预案管理。构建分层分类、高效实用的卫生应急预案体系,动态修订专项预案和部门预案,完善物资储备与保障等子预案,提升预案针对性、操作性和约束性。建立全社会定期演练机制,加强针对管理人员、专业人员和社会公众的传染病疫情和突发事件应急培训和实战演练。开展不同场景下的应急处置演练,缩短从常态到应急处置的转换时间。

提高应急响应能力。完善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级应急响应机制,确定不同级别响应的启动标准和流程,规范处置原则和决策主体,明确相关部门和机构的参与范围、职责分工和工作机制。提升医务人员早期识别和应急处置水平,完善首诊负责、联合会诊等制度和应急处置流程,提高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规范化处置能力。

提高应急救援能力。科学规划布局县级紧急医学救援站点,有效提升现场医学救援处置能力和伤员接收救治能力。强化突发自然灾害、生产安全事故、中毒等卫生应急处置能力,建立健全卫生应急队伍,促进卫生应急队伍功能由“单一化”向“综合性”发展,融合医疗、防控、检测、管理等多专业,打造可以独立处置突发事件的“作战单元”,提升“第一时间反应、迅速到达现场、有效开展处置”能力。

五、健全重大疫情救治体系

加强传染病救治体系建设。加强县人民医院传染病隔离病区和新冠疫情方舱隔离场所建设。全面加强二级以上综合医院、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和发热门诊建设,加强急诊、重症、呼吸、检验等专科能力建设,提高医疗卫生机构实验室检测能力。提高县级医院传染病检测和诊治能力。中心卫生院和有条件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立独立发热门诊,一般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标准化的发热哨点诊室。

优化急救体系。健全以县人民医院为主体、二级以上医疗机构为支撑、乡镇卫生院为补充的院前医疗急救网络。按照“城市地区服务半径5公里”“农村地区服务半径10—20公里”的原则,合理布局院前医疗急救网络。加强急救车辆配备,重点配置负压救护车。加强县急救指挥中心建设,完善智能化调度系统,与县健康信息平台、二级以上医院信息系统实现数据共享,推动院前医疗急救网络与院内急诊有效衔接。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含中医医院)设置急诊科,按医院床位的23%设置急诊科观察床,完善场所、设施、设备和药品等基础条件。

提升卫生应急物资保障能力。统筹全县应急储备资源,设置县级和区域应急物资流通、周转储备库,科学调整储备的品类、规模、结构,构建以县政府应急物资储备为核心,以各乡镇(街道)储备为支撑,以医疗卫生机构实物储备、重点医疗物资储备为基础,以社会捐助捐赠和家庭储备为补充,与市级应急物资储备相衔接的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定期开展储备评估,形成动态储备、更换和调用机制。

六、加强重大传染性疾病防控

加强重点传染病防控。强化传染病监测预警、预防控制,法定传染病报告率达到100%。及时做好疫情调查处置,传染病疫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应急处置及时率达到100%。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最大程度减少人群患病。加强艾滋病防治,突出重点人群和重点环节,全面落实宣传教育、综合干预、检测咨询、治疗随访、预防母婴传播等综合防控措施,艾滋病全人群感染率控制在0.45%以内,全县艾滋病宣传教育覆盖面达90%以上,诊断发现并接受规范随访服务的感染者和病人比例达90%以上,符合治疗条件的感染者和病人接受抗病毒治疗比例达94.5%以上,接受抗病毒治疗的感染者和病人治疗成功率达92%以上。健全完善结核病综合防治服务体系,加强主动筛查和耐药筛查,强化学校结核病防控,实施结核病规范化治疗,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结核病患者健康管理服务,肺结核发病率下降到30/10万以下。全面实施病毒性肝炎防治措施,开展消除丙肝公共卫生危害行动。有效防范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手足口病、肠道传染病等重点传染病疫情。实施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狂犬病等人畜共患病综合治理。

加强重点寄生虫病及地方病防控。全面落实地方病防治措施,稳步推进地方病消除后评估工作。到2025年,碘缺乏病、克山病所有病区保持持续消除目标;建立完善重点寄生虫病监测体系,降低其他重点寄生虫病感染率,力保无输入继发病例及本地病例发生;全县“三热”病人血检率达到90%以上,以县为单位各医疗机构镜检覆盖率达到90%以上。建立肺吸虫病、土源性线虫国家级或省V级监测点。

继续实施国家扩大免疫规划。夯实常规免疫,做好补充免疫和查漏补种,提升预防接种管理质量。加强疫苗接种规范管理,持续宣传免疫接种知识和政策。做好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加强全流程管理,确保接种安全。推动重点人群流感疫苗接种。加强疫苗可预防传染病监测。加大异常反应监测力度。到2025年,以乡镇(街道)为单位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报告接种率保持在99%以上。

七、实施慢性病综合防控

实施心脑血管疾病防治行动。全面推进35岁以上人群首诊测血压制度,在医院就诊人群中开展心脑血管疾病机会性筛查。推进企(事)业单位、公共场所设置免费自助血压检测点,引导群众定期检测,推进“三高”(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共管。对心脑血管高危人群和患者开展生活方式指导,规范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患者的管理和救治。到2025年,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下降到200.7/10万及以下,高血压患者规范化管理率不低于65%。

实施癌症防治行动。广泛宣传癌症防治知识,提高癌症防治核心知识知晓率,有效控制癌症危险因素。对发病率高、筛查手段和技术方案比较成熟的胃癌、食管癌、结直肠癌、肺癌等重点癌症,针对高危人群开展筛查,逐步扩大癌症机会性筛查覆盖面,力争实现癌症早诊早治。实行诊疗规范化管理,提高癌症规范化诊疗水平,提高患者生存率和生存质量,降低因癌症导致的过早死亡。加强肿瘤信息监测,进一步规范死因监测和肿瘤登记报告。到2025年,全县总体癌症5年生存率不低于44.6%。

实施慢性呼吸系统疾病防治行动。加强危险因素防控,降低危险因素影响,预防疾病发生发展。做好早期筛查管理,积极引导40岁及以上人群、长期吸烟等危险因素接触者,有活动后气短或呼吸困难、慢性咳嗽咳痰等症状者,每年进行1次肺功能检测;鼓励将肺功能检查纳入40岁及以上人群常规体检内容,探索高危人群首诊测量肺功能。为慢阻肺高危人群和患者提供筛查干预、诊断、治疗、随访管理、功能康复等全程防治管理服务,提高基层慢阻肺的早诊早治率和规范化管理率。强化疾病规范诊治,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慢性呼吸疾病诊治能力和肺功能检查能力。到2025年,70岁及以下人群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率下降到20/10万及以下。

实施糖尿病防治行动。引导糖尿病前期人群科学降低发病风险,指导确诊糖尿病患者开展自我血糖监测和健康管理,延迟或预防糖尿病的发生发展。促进糖尿病及并发症筛查,推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40岁以上、糖尿病家族史、肥胖等高危人群每年开展1次空腹血糖和餐后2小时血糖检测,或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检查,为糖尿病前期人群每6个月开展1次空腹或餐后2小时血糖检测。为辖区2型糖尿病患者提供健康管理,规范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到2025年,糖尿病患者规范管理率达到65%及以上。

实施口腔疾病防治行动。以农村人群、儿童青少年和高风险人群为重点,以健康知识普及和健康行为培养为基础,以口腔疾病防治适宜技术推广为手段,强化龋病、牙周病等口腔常见疾病防治,开展口腔疾病监测和高风险因素行为干预,加强全生命周期口腔健康管理。到2025年,12岁儿童龋患率控制在30%以内。

八、强化精神疾病防治

完善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服务体系。建立以县精神病医院和综合性医院精神科为主体,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依托,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社会心理服务机构为补充的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服务体系。加强县人民医院精神科能力建设,完善专科设置,提升专业水平,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力争2025年前创建市级重点专科。二级甲等以上综合医院100%设立精神科门诊或心理治疗门诊,鼓励县中医院、县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及社会办医机构开设精神科门诊或心理治疗门诊。

加强精神卫生管理。完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多渠道管理服务,提高严重精神障碍等重点人群救治救助综合保障水平。到2025年,登记在册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率稳定在98%以上。建立精神卫生医疗机构、社区康复机构及社会组织、家庭相衔接的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体系,完善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开展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社区康复工作,实现50%的居家患者接受社区康复服务,80%的居家患者获得很好的随访管理服务。

强化心理健康服务。加强抑郁症、焦虑障碍、睡眠障碍、儿童心理行为发育异常、老年痴呆等常见精神障碍和心理行为问题干预。提升医务人员心理服务能力,提升心理援助和心理危机干预队伍的能力,提高精神疾病治疗、心理问题识别和干预水平。完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将心理危机干预和心理援助纳入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九、加强食品安全和营养管理

严格落实食品安全标准,鼓励企业制定实施严于国家标准或地方标准的企业标准并主动公开承诺。建立县级食品安全标准师资队伍,加强标准培训和宣传,强化标准实施。全面提升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水平,持续开展重点食源性疾病的主动监测,提升食源性疾病溯源能力。落实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工作规范,到2025年,县级医院和符合网络直报条件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现网络直报,监测网络逐步向有条件的村卫生室进行覆盖。建立健全居民营养监测制度,对重点区域、重点人群实施营养干预。大力推进合理膳食行动,加强营养健康食堂、营养健康餐厅、营养健康学校建设。

十、加强伤害预防和干预

建立伤害综合监测体系,强化儿童伤害事故监测,到2025年伤害事故监测达到全县中小学全覆盖。加强儿童和老年人伤害预防和干预,开展面向未成年人、老年人的专门性安全防范宣传,提高安全防范意识,减少儿童交通伤害、溺水和老年人意外跌落,预防和减少自杀、意外中毒。落实消费品质量安全事故强制报告制度,加强召回管理,减少消费品安全伤害。

专栏1  强化全民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重大疫情和突发事件应急能力提升:综合性医院公共卫生科、发热门诊、急诊和感染性疾病、呼吸、重症、检验、麻醉、消化、心脑血管等专科建设;疾控中心实验室能力提升;医疗机构实验室核酸检测能力建设。

重大疾病监测与防控:人禽流感、新冠肺炎防控监测;流感、手足口病、病毒性腹泻、狂犬病等重点传染病防控监测和评估;青少年、成人烟草流行监测;慢性病与营养监测、肿瘤随访登记、死因监测;饮用水和环境卫生及学生常见病监测;艾滋病防治;结核病防治;血吸虫病防治;地方病防治;实施扩大国家免疫规划。

慢性病综合防控: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建设;实施心脑血管疾病防治行动、癌症防治行动、慢性呼吸系统疾病防治行动、糖尿病防治行动、口腔疾病防治行动。

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促进:县精神病医院建设;二级甲等以上综合医院100%设立精神科门诊或心理治疗门诊;精神障碍管理治疗;农村癫痫防治管理。

食品安全管理: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评估。

第二节  提供优质高效医疗服务

一、打造“城宣万”革命老区区域医疗中心

积极争取长江经济带、川渝地区国家委属、省属及市属高水平医疗卫生机构对县级医疗卫生机构的指导和支持,加强交流合作,全面提升县级医疗卫生机构的技术水平和医疗质量,推动县级医疗卫生机构高质量发展,打造“城宣万”革命老区区域医疗中心。

打造全国县级医院标杆。县人民医院要主动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积极对接成渝地区优质医疗资源,加强学科、技术、人才、科研等交流合作,擦亮标杆医院品牌。积极发挥带头作用,带动全县医疗水平提升。加强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优化县人民医院空间布局,加快建设县人民医院传染病隔离病区(感染性疾病中心)、土主分院精神卫生中心。强化医院内涵建设,加强重点专科建设,新增省级重点专科1个,市级重点专科5个。突出特色专科,建设口腔科、康复科、中医科、皮肤科、营养科、病理科等6个特色专科。建设肿瘤防治、慢病管理、微创介入、麻醉疼痛诊疗、重症监护等临床服务“五大中心”。加快胸痛、卒中、创伤、危重孕产妇救治、危重儿童和新生儿救治等急诊急救“五大中心”建设。打造区域医学人才聚集地,积极引进和培养高层次、紧缺专业人才,力争副高级及以上人才达到200名、硕士达到20名,省级、市级学科带头人达到3名。巩固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创建成果,打造全国县级医院标杆。

建设特色突出的中医名院。县中医院要大力实施名院、名科、名医战略,以提升疑难重症中医临床诊疗能力和水平为核心;实施人才兴院战略,健全人才评价、选拔任用和激励机制;实施中医药临床强优行动,打造中医药临床服务优质品牌,力争综合实力在全省县级中医医院中名列前茅。到2025年,引进研究生2—5人,培养县级以上名中医3—5名,培养达州市有影响力的学科带头人1—2人。新建市级重点中医专科3个,力争创建三级甲等中医医院,综合实力在全省县级中医医院中名列前茅。

建设标准化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县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要坚持保健与临床相结合的发展方向,补齐服务短板、发展优势特色,为妇女儿童提供全生命周期妇幼健康服务。加强县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基础设施建设,科学配置设备装备,2025年前力争创建三级乙等妇幼保健院。加强妇女保健部、孕产保健部、儿童保健部和计划生育服务部建设,建设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危重儿童和新生儿救治中心,提升危急重症救治能力。积极引进和培养高层次人才、临床骨干,到2025年,副高级及以上专家达到25人。加强学科建设,建成市级重点专科1个,县级重点专科2个。

打造全县医疗卫生副中心。强化县第二人民医院内涵建设,提高县域常见病、多发病和慢性病诊疗能力,完善临床科室设置,优先建设老年病科、肿瘤科。突出优势专科,妇产科、儿科、普外科、消化内科建成市级重点专科,2025年建成市级重点专科3个。积极引进、培养学科带头人和骨干人才,全院中级及以上职称人员达到110人,各专业科室至少有2—3名具有主治医师以上职称的医师。2025年前建成全县医疗卫生副中心。

序号

机构名称

机构等级

2020年

2025年

1

宣汉县人民医院

三级甲等

三级甲等

2

宣汉县中医医院

二级甲等

三级甲等

3

宣汉县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

二级甲等

二级甲等

4

宣汉县疾控中心

二级甲等

三级乙等

5

宣汉县第二人民医院

二级甲等

二级甲等

6

宣汉县第三人民医院

二级乙等

二级甲等

建设高质量发展的特色三院。县第三人民医院要以医院外迁为契机,以高质量、高标准、新理念,按“三级”医院标准规划建设新院区。与其他县级医院优势互补、错位发展,提升县域卫生健康服务效能。突出特色专科建设,强化对皮肤科、肛肠科、骨科、康复医学科的建设发展力度。巩固和提升超声科、康复医学科、肛肠外科、泌尿外科县级质控中心,力争到2025年新增市级重点专科3个;培养在县内乃至市内具有影响力的学科带头人5名。

表2  医疗卫生机构等级创建工程

二、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和质量

加强临床专科能力建设。围绕肿瘤科、心内科、胸外科、普外科、呼吸科、产科、麻醉、重症、骨外科、儿科、病理、检验、医学影像、感染性疾病等基础专科加强建设,通过加强人才培养和基础投入,推广内镜介入等微创手术和MDT、中西医结合等新诊疗模式,加强质量安全管理不断提升临床专科服务能力和医疗质量安全水平,形成覆盖居民常见病、多发病、传染病的专科服务体系,保障人民群众基本看病就医需求。

表3  医疗卫生机构临床重点专科创建工程

序号

机构名称

数量(个)

拟创建临床重点专科

省级

市级

县级

1

宣汉县人民医院

6

1(肝胆外科)

5(药学、肿瘤血液科、神经内科、呼吸内科、麻醉科)

 

2

宣汉县中医医院

3

 

3(心病专科、肺病专科、泌尿专科)

 

3

宣汉县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

3

 

1(新生儿科)

2(妇产科、儿科)

4

宣汉县第二人民医院

10

 

4(妇产科、儿科、普外科、消化内科)

6(药学、普外科、护理、麻醉、健康管理、血液透析)

5

宣汉县第三人民医院

3

 

3(泌尿外科、康复医学科、皮肤科)

 

提高医疗质量安全水平。规范诊疗行为,全面实施临床路径,加强重大疾病规范化诊疗管理,保障医疗安全。健全医疗机构处方审核与点评工作机制,以抗菌药物、抗肿瘤药物、重点监控药物等为重点,加强用药监测和合理用药考核,推进合理用药。加强临床合理用血评价,保障临床用血安全。完善县级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充分发挥医疗质量控制中心的指导和监督作用,加强医疗质量管理,强化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实现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水平持续提升。持续提高护理技术水平,充分发挥护理在提升医疗质量中的积极作用。

持续改善医疗服务。优化诊区设施布局,营造温馨就诊环境。发挥信息技术优势,推行电子病历,提供诊疗信息、费用结算、信息查询等服务,完善入院、出院、转院服务流程,改善患者就医体验。全面实施优质护理服务,持续改进护理服务流程,提升护理服务和质量安全,强化患者安全管理。大力推进医疗联合体内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和同城同级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妥善化解医疗纠纷,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三、优化医疗服务模式

推行预约诊疗和日间服务。全面建立预约诊疗制度,全面推行分时段预约诊疗和检查检验集中预约服务,有效分流就诊患者。推动三级医院日间手术等服务模式常态化、制度化,逐步扩大日间手术病种范围,稳步提高日间手术占择期手术的比例,缩短患者等待住院和等待手术时间。鼓励设置日间病房、日间治疗中心等,为患者提供日间化疗、日间照射治疗等服务。

逐步推广多学科诊疗模式。针对肿瘤、疑难复杂疾病、多系统多器官疾病等,推动多学科联合诊疗,建立多学科病例讨论和联合查房制度,为住院患者提供多学科诊疗服务。鼓励医疗机构将麻醉、医学检验、医学影像、病理、药学等专业技术人员纳入多学科诊疗团队,促进专科协同发展,提升疾病综合诊疗水平。

加强急诊急救能力建设。推进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创伤中心、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危重新生儿和儿童救治中心等建设,为患者提供医疗救治绿色通道和一体化综合救治服务,提升重大急性疾病医疗救治质量和效率。院前医疗急救机构与各中心形成网络,实现患者信息院前院内共享,构建快速、高效的急危重症医疗救治体系。

专栏2  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升项目

打造“城宣万”革命老区区域医疗中心:打造全国县级医院标杆、建设特色突出的中医名院、建设标准化妇幼保健院、打造全县医疗卫生副中心、建设高质量发展的特色三院。

急诊急救能力提升:推进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创伤中心、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危重新生儿和儿童救治中心建设。

完善全过程一体化服务。依托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以高血压和2型糖尿病为切入点推进基层医防协同,提升基层慢性病诊疗、随访、健康管理全流程服务能力。立足健康全过程,以人为对象加强对居民健康危险因素的监测、分析、评估、干预,促进预防、治疗、护理、康复有机衔接,形成“病前主动防,病后科学管,跟踪服务不间断”的一体化健康管理服务闭环。

第三节  加快建设中医药服务强县

一、健全中医药服务体系

建成以县中医院为核心,其他中医医疗机构和县级综合性医疗机构、妇幼保健机构中医科室为骨干,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基础,形成布局合理、分工明确、功能互补,融预防保健、疾病治疗和康复于一体的中医药服务体系,为群众提供覆盖全民和全生命周期的中医药服务。强化县中医院特色专科建设,鼓励在肝病、脾胃病、肛肠、外科(骨伤科)、儿科、妇科、皮肤科、针灸推拿和康复等专业领域争创一批国家、省级和市级中医临床重点专科、特色优势专科和区域中医医疗中心,打造中医药临床服务优质品牌。加强综合医院、县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中医临床科室设置,确保中医床位数占所有床位数比重不低于5%。加快中医馆建设,实现建制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馆覆盖率达100%、中医药类别医护人员占比达20—30%。推进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站“中医阁”建设。到2025年,100%的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90%及以上的村卫生室具备一定水平的中医药服务能力,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至少能提供6类以上中医药适宜技术。100%的村卫生室和100%的社区卫生服务站能开展4类及以上中医药适宜技术。全面巩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县成果,积极争创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示范县和全省中医药强县。支持社会力量举办中医专科医院、诊所,鼓励和发展中医连锁诊所。加强中医医联体建设,组建中医医共体。

二、发挥中医药独特优势

实施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将中医药优势与健康管理结合,探索融健康文化、健康管理、健康保险为一体的中医健康保障模式。县中医院建设治未病中心,承担区域内治未病服务、推广和培训等任务。民营中医医院设立治未病室,有条件的综合医院、妇幼保健机构设置治未病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和80%以上的村卫生室开展治未病工作。加强重点人群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确保65岁以上老年人和0—36个月儿童的中医药健康管理覆盖率均达到80%。鼓励家庭医生提供中医治未病签约服务。推动中医医疗机构以治未病理念为核心,以慢性病管理为重点,提供中医药预防保健特色服务。按照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规范和标准,建设中医养生保健服务基地,建立治未病服务信息平台和健康管理专家数据库。大力发展社会办养生保健机构,培育技术成熟、信誉良好的知名中医养生保健服务集团或连锁机构。

发展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加快建立完善覆盖城乡“预防、养生、医疗、养老”深度融合的多层次、普惠制健康养老服务体系。加强中医药健康养老为主的护理院、疗养院示范建设。鼓励中医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之间建立医养结合协作机制,推动医养融合发展,推动中医医疗资源进入养老机构、社区和家庭。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辖区内养老机构、日间照料中心建立相关协议,为老年人提供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

提高中医药应急防控救治能力。加强传染病专科医院中医临床科室和中药房建设,加强中医医院感染科、肺病科、发热门诊、可转换传染病区、可转换重症监护室等建设,力争建成县级区域重大疫情中医药防控中心。加强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管理信息互通和资源共享,中医药人员第一时间全面参与应急处置,中医药防治举措全面融入应急预案和技术方案。加强中医药人才公共卫生应急能力培训,加强中医药重症救治能力人才培养,做好应对重大疫情防控的人才队伍储备。

提升中医药特色康复能力。实施中医药康复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健全中医药特色康复服务体系,加强二级以上中医医院康复科室和其他医疗机构中医特色康复科室建设,开展具有中医特色的社区康复服务。推广中医康复适宜技术,建立中医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康复机构的对口帮扶和双向转诊机制。促进中医药、中华传统体育与现代康复技术融合发展。大力开展培训,推动中医康复技术进社区、进家庭、进机构。大力发展中医非药物疗法,使其在常见病、多发病和慢性病防治中发挥独特作用。鼓励社会力量建设具有中医特色的康复医院、康养机构。

三、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

开展中医药活态传承、古籍文献资源保护与利用,挖掘和传承中医药宝库中的精华精髓。全面系统继承历代各家学术理论,不断弘扬当代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思想和临床诊疗经验。强化中医药机构医、药、护、技传承创新能力,培养多学科复合型人才。加强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吸引、鼓励名老中医药专家通过师承模式培养中医药人才。支持名老中医药专家带徒授业,加强中医临床特色疗法、绝招绝技的传承,充分发挥名老中医药专家的传承创新作用。繁荣发展中医药文化,实施中医药文化传播行动,设立中医大讲堂,扎实开展中医药“六进”活动,推动中医药健康知识进中小学校园,加强中医药文化普及,增强城乡居民对中医药文化的认同感。

四、促进中西医协调发展

坚持中西医并重,促进中西医临床协同发展。鼓励将中医药纳入多学科会诊体系,完善综合医院和中医医院、综合医院科室间中西医临床协作长效机制。加强重大疾病中西医防治队伍建设,完善重大疾病中西医防治人才培养机制和中西医防治网络。整合中西医优质资源,开展中西医协同攻关,聚焦癌症、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重症胰腺炎、艾滋病、感染性疾病、老年痴呆等,打造省级重大疑难疾病中西医临床协作项目。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将中医药人员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团队和家庭医生服务团队,建立中西医临床会诊制度。

专栏3  中医药服务强县建设项目

健全中医药服务体系:县人民医院、县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等中医科、中西医结合科室建设;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置中医馆建设;中医馆提档升级。

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做优做强骨伤科、肛肠科、儿科、皮肤科、妇科、针灸等专科专病;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室建设;二级以上中医医院康复科室和其他医疗机构中医特色康复科室建设;中医治未病工程。

中医药传承创新项目:中医药健康文化推进行动。

第四节  夯实基层卫生服务网底

一、强化乡镇卫生院机构设置

因地制宜调整乡镇卫生院设置,原则上每个建制乡镇设立1所乡镇卫生院。非建制乡镇卫生院原则上为建制乡镇卫生院分院,不保留法人资格,其人、财、物等全部划转至相应的建制乡镇卫生院,建制乡镇卫生院和分院在科室设置、服务功能、职责任务、人员及设施设备配置等方面,实现相对错位发展。对个别服务人口多、医疗服务能力强、距离乡镇人民政府驻地远的非建制卫生院予以保留,以独立法人、独立核算方式运行管理。

二、建强县域医疗卫生次中心

根据人口分布、交通情况和就医流向等因素,依托调整后的中心镇和特色镇卫生院,按照二级综合医院标准,规划布局县域医疗卫生次中心。到2025年,逐步将普光镇双河中心卫生院、南坝镇中心卫生院、胡家镇中心卫生院、土黄镇中心卫生院、樊哙镇中心卫生院、峰城镇中心卫生院、毛坝镇卫生院、厂溪镇卫生院、马渡关镇卫生院纳入县域医疗卫生次中心项目建设单位,成为片区医疗救治中心、急诊急救中心、人才培训中心、技术指导中心、公共卫生示范中心。

普光镇双河中心卫生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成住院部重建工程,更新设备装备,建成二级乙等综合医院,创建普光经济开发区中心医院。完善临床科室设置,新增康复理疗科、儿科、重症医学科3个一级科室,心血管科、骨外科、血液透析科、体检中心4个二级科室,探索开展医养结合服务。争取妇科、产科单独成科,做大五官科,拓展口腔科业务。2023年前建成一个临床特色科室。

南坝镇中心卫生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依托南坝新城建设与县第二人民医院联合新建新院区,配备必需医学装备,改善就医条件,建成二级乙等综合医院,打造全县领先的中心乡镇卫生院。深化与省骨科医院和达州市中心医院交流合作,积极争取技术指导。完善临床科室设置,增设普外科,打造全新健康体检中心、康复理疗中心,加大儿科、口腔科、急诊科、手术室等规范化建设,开展腹腔镜、关节镜等微创新技术、新业务,全面提高临床救治能力。强化优势专科建设,重点打造骨科专科品牌。2023年前打造1个临床特色科室,做大做强康复科、妇产科、口腔科等重点专科,探索老年医养结合。

胡家镇中心卫生院。按照二级医疗机构建设和设备配置要求,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装备配备,提高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完善科室设置,增加口腔科、门诊妇科、门诊内科、犬伤门诊、住院儿科、发热门诊、急诊科、肛肠科、老年科、慢病科、皮肤科等,副高级及以上职称人员达到15名。2024年前打造1个临床特色科室。力争2025年前创建成为二级乙等综合医院。

土黄镇中心卫生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按照二级医疗机构建设和设备配置要求,合理配备诊疗设备。逐步细化和推进二级学科建设,各临床科室至少各有1名中级以上职称的医师。打造前河流域具有特色的中医馆,将中医康复科打造为临床特色科室。新建急诊科、眼耳鼻咽喉科、传染科、预防保健科、病理科等科室,提升检验科、超声科、放射科等医技科室服务能力。加快建设体检中心,逐步形成健康管理服务中心。注重人才引进与培育,加快人才梯队培养。到2025年在编人员轮训进修率达100%;加快二级乙等医院创建工作,不断提高医疗服务能力和行业形象。

樊哙镇中心卫生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按照二级医疗机构建设和设备配置要求,打造全县一流中心卫生院。完善临床科室设置,加强内科、外科、妇产科、放射科、中医科、耳鼻喉科、康复理疗科、急诊科、康复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心等科室建设,提升常见病、多发病、地方性疾病的诊治和危急重症病人早期抢救能力,提高医疗质量与安全水平。2025年前建成2个临床特色科室,创建成为二级乙等综合医院。

峰城镇中心卫生院。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完成综合大楼修建,改善就医环境。加强医学装备配备,按照二级医疗机构建设和设备配置要求,重点配备CT、全麻机、体外碎石机、腔镜、胃镜、肠镜等设备。加强人才梯队建设,积极引进大专及以上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对外科、内科、儿科、产科建设充实技术人才。力争2025年前建成1个临床特色科室。

厂溪镇卫生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按照二级医院建设标准新增住院部业务用房3000平米,配置必要的CT、彩超、DR等医疗设备,加强中医科,新增康复理疗科、妇科、儿科、中医骨伤科等科室,力争建立口腔专科,探索开展医养结合。加强人才引进,大力培养一专多能新型卫生人才。力争2025年前建成1个临床特色科室。

毛坝镇卫生院。加强基础建设,按照二级医院标准建成服务五马归巢国际森林运动康养中心的医疗次中心。主要新建门诊住院部,配置CT、彩超、检验检查、理疗等设备。培养引进人才,床位设置达到50张以上,逐步建立急诊急救、基本医疗、康养服务人才梯队。加强医院结对帮扶,进一步提升医疗和管理质量。力争2025年前建成1个临床特色科室。

马渡关镇卫生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按照二级医院建设标准拟将卫生院整体搬迁。同时完善医疗设备配置,重点配置CT、彩超、电子胃镜等医疗设备。完善临床科室,加强中医科,重点打造五官科、妇科、产科、中医科及康复理疗科。加强人才引进,培养一专多能新型卫生人才。力争2025年前建成1个临床特色科室。

三、夯实乡村医疗卫生网底

原则上1个行政村设置1个达标村卫生室。对幅员面积大、

人口较多或者居住分散、群众就医不便的非行政村,可保留原卫生室(站),作为行政村的医疗点,促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衡发展,保证群众原有的医疗卫生服务不减少。村改为社区的,村卫生室在5年过渡期内可保留设置,过渡期满,村卫生室应当按照国家规定的标准加强建设,转型为社区卫生服务站。

四、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

深入开展“优质服务基层行”。持续开展“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9家纳入县域医疗卫生次中心建设规划的乡镇卫生院和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达到国家“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推荐标准,其余建制乡镇卫生院全部达到国家“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基本标准。紧紧围绕基本医疗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双提升目标,深化“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提高全科服务水平,强化居民健康“守门人”能力。全面提高门诊医疗、急诊急救、住院、中医药和康复服务、检验检查服务等能力。优化服务方式,合理设置门(急)诊布局,完善出(入)院服务流程,加强患者健康教育和随访。开展双向转诊和远程医疗服务,推动医疗资源下沉。落实公共卫生服务,开展健康管理,提高全社会对服务项目的知晓率和居民获得感。强化医疗质量安全,加强感染管理和抗菌药物管理,规范处置医疗废物,保障医疗安全,持续改善医疗卫生服务。

全面推进社区医院建设。与“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相衔接,鼓励达到推荐标准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社区医院。加强资源配备和信息化建设,进一步完善房屋、设备、床位、人员等资源配备,加强信息化等基础设施建设和设备提档升级,重点健全临床、公共卫生、医技等科室设置,并注重数据共享、业务协同和综合管理。全面提升医疗服务能力,提高门诊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护理、康复等服务;加强住院病房建设,合理设置床位;提高中医药服务和医疗康复能力;加强医疗质量建设,切实保障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强化传染病防控能力,进一步提高社区医院在健康体检和日常诊疗过程中早发现传染病的能力。规范预检分诊流程,健全传染病报告制度,提升法定传染病早报告能力。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强化重点人员健康管理。做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加强慢性病患者的健康管理,做好居民的健康教育,切实提升对辖区居民的健康管理水平。

 

专栏4  基层服务能力提升项目

县域医疗卫生次中心建设:到2025年,逐步将普光镇双河中心卫生院、南坝镇中心卫生院、胡家镇中心卫生院、土黄镇中心卫生院、樊哙镇中心卫生院、峰城镇中心卫生院、毛坝镇卫生院、厂溪镇卫生院、马渡关镇卫生院纳入县域医疗卫生次中心项目建设单位。

“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9家纳入县域医疗卫生次中心建设规划的乡镇卫生院和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达到国家“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推荐标准,其余建制乡镇卫生院全部达到国家“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基本标准。

第五节  全周期保障人民群众健康

一、推动实现适度生育水平

全面落实国家生育政策。全面落实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政策,促进生育政策和相关经济社会政策配套衔接,减轻家庭生育、养育、教育负担。全面落实生育假、护理假、育儿假政策。构建新型婚育文化,营造生育友好的社会环境。推广婚姻登记、婚前医学检查和优生咨询指导“一站式”服务,提倡适龄婚育、优生优育。落实生育登记制度,做好生育咨询指导。

加强人口数据监测。健全人口监测网络,形成覆盖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人口监测体系。依托人口统筹应用管理平台和四川省健康档案云平台,加强人口监测信息数据分析与利用。持续开展出生人口性别比综合治理,全县出生人口性别比趋于平衡。健全人口与家庭发展基层工作网络,持续提升服务能力。

落实计划生育家庭奖扶政策。继续实施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和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制度,维护好计划生育家庭合法权益。加强对计划生育特殊家庭的扶助和关爱,继续落实为符合条件的计划生育特殊困难家庭购买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购买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住院护理补贴保险政策,协调相关部门为特殊家庭提供经济扶助、物质帮扶、精神慰藉关怀。深入开展“暖心行动”。建立定期巡访制度,落实计划生育特殊家庭“双岗”联系人制度,实现基层“双岗”联系人、家庭医生签约、优先便利医疗服务“三个全覆盖”。

二、发展普惠托育服务

加快完善托育服务体系。实施婴幼儿照护服务工程,增强普惠托育服务供给。完善社区托育服务网络,建设普惠性社区托育点。发展家庭托育点,鼓励幼儿园发展托幼一体化服务。支持有条件的用人单位以单独或联合相关单位共同举办的方式建设工作场所托育点。引导社会资本举办普惠托育机构。2022年底,全县婴幼儿照护服务的政策体系初步建立,全县至少建成1个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照护服务水平有所提升。到2025年,婴幼儿照护服务的政策体系基本健全,多元化、多样化、覆盖城乡的婴幼儿照护服务体系基本形成,婴幼儿照护服务水平明显提升。

发展婴幼儿照护服务。强化对托育服务的指导、监督和管理,做好对家庭和相应婴幼儿照护机构的支持和指导,增强家庭科学育儿能力。推进母婴设施建设及应用,所有应配置母婴设施的公共场所和用人单位建成标准化母婴设施。加强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的卫生保健工作,加强对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卫生保健工作的业务指导、咨询服务和监督检查,预防控制传染病,降低常见病的发病率,保障婴幼儿的身心健康。

三、加强妇幼全周期服务

强化妇幼健康服务体系。健全以县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为核心,综合性医院妇产科、儿科为骨干,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基础的政府主导、布局合理、功能健全、上下联动、管理规范、保健与临床相结合的妇幼保健服务体系。加强孕产妇和新生儿危重救治中心建设,全面提升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救治能力,切实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和儿童死亡率,保障妇女儿童生命安全。

强化母婴安全保障。实施母婴安全提升计划,巩固孕产妇妊娠风险筛查和评估制度、高危孕产妇专案管理制度、危急重症救治制度、死亡个案报告制度和约谈通报制度,提升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救治保障能力,提供优质的生育全程医疗保健服务,确保孕产妇死亡率持续稳中有降。到2025年,孕产妇死亡率下降到14/10万及以下。

加强出生缺陷防治。构建覆盖城乡居民,涵盖婚前、孕前、孕期、新生儿和儿童各阶段的出生缺陷防治体系,全面推进落实健康教育、婚前保健、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增补叶酸、产前筛查与产前诊断、新生儿疾病筛查、患儿救治等全链条服务,强化先天性心脏病、听力障碍、苯丙酮尿症、地中海贫血等重点疾病防治,继续实施出生缺陷干预救助项目,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到2025年,产前筛查率、新生儿遗传代谢性疾病筛查率、新生儿听力筛查率分别达到75%、98%、90%及以上,先天性心脏病、唐氏综合征、耳聋、神经管缺陷等严重出生缺陷得到有效控制。

加强妇女全周期健康服务。深入开展妇女保健特色专科建设,围绕生育、节育、不育等方面为群众提供科学备孕、避孕节育和不孕不育诊治等生殖保健服务,探索开展青春期保健、更年期保健专科服务。加大妇女常见病防治力度,推进妇女宫颈癌、乳腺癌防治,进一步提高筛查率和筛查质量。到2025年,农村妇女“两癌”筛查覆盖率达84%及以上。

促进儿童和青少年健康。提高全县医疗卫生机构儿童保健服务能力,强化新生儿保健和高危儿管理,做好儿童健康管理和指导。改善儿童营养状况,引导儿童科学均衡饮食。加强儿童早期发展,开展“儿童健康综合发展示范县创建活动”,推动儿童早期发展服务进农村、进社区、进家庭。加强贫血、肥胖、视力不良、龋齿、心理行为发育异常等重点健康问题筛查、诊断和干预,积极防控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和近视,强化儿童孤独症筛查和干预。到2025年,0—6岁儿童每年眼保健和视力检查覆盖率达90%以上。

四、加强老龄健康服务

健全老年健康服务体系。建立健全以设置老年医学科的综合性医院为主体,以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护理院(中心、站)等为基础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为老年人提供健康教育、预防保健、疾病诊治、康复护理、长期照护、安宁疗护等综合连续服务。加强二级以上综合性医院、中医医院老年医学科建设,到2025年,二级以上综合性医院、中医医院设立老年医学科的比例达到75%。加强护理、康复医疗机构建设,鼓励二级以上综合性医院设立康复医学科,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康复、护理床位占比。支持农村医疗卫生机构利用现有富余编制床位开设康复、护理床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护理床位占比达到30%。加强老年友善医疗机构建设,全县公立医疗机构全部建成老年友善医疗机构。

加强老年健康教育。面向老年人及其照护者开展营养膳食、运动健身、心理健康、伤害预防、疾病预防、合理用药、康复护理和中医养生保健等健康教育,促进老年人形成健康生活方式,提高老年人健康素养。开展老年健康宣传周等活动,宣传老年健康科学知识和相关政策,营造关心支持老年健康的社会氛围。到2025年,全县老年人健康素养达20%以上。

加强预防保健。建立健全老年健康危险因素干预、疾病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失能预防三级预防体系。落实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加强老年人慢性病的健康指导和综合干预,强化老年人健康管理,提供生活方式和健康状况评估、体格检查、辅助检查、个体化健康指导和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加强老年人群重点慢性病的早期筛查、早期干预及分类管理。推动开展老年人心理健康与关怀服务,开展心理健康状况评估和随访管理。

加强疾病诊治。重视老年人综合评估和老年综合征诊治,推动老年医疗服务从以疾病为中心的单病种模式向以患者为中心的多病共治模式转变。医疗机构普遍建立老年人挂号、就医绿色通道,优化老年人就医流程,为老年人看病就医提供便利服务。鼓励医疗卫生机构为居家失能老年人提供家庭病床、巡诊等上门医疗服务。

加强康复和护理服务。充分发挥康复医疗在老年医疗服务中的作用,为老年患者提供早期、系统、专业、连续的康复医疗服务。大力发展老年护理服务,建立完善以机构为支撑、社区为依托、居家为基础的老年护理服务网络。开展中医特色老年人康复、护理服务。

加强长期照护服务。探索建立从居家、社区到专业机构的失能老年人长期照护服务模式。依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镇卫生院等医疗卫生机构以及具备提供长期照护服务能力的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等养老机构,为失能老年人提供长期照护服务。面向居家失能老年人照护者开展应急救护和照护技能培训,提高家庭照护者的照护能力和水平。

加强安宁疗护服务。鼓励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安宁疗护服务,开设安宁疗护病区或床位。建立完善安宁疗护多学科服务模式,为疾病终末期患者提供疼痛及其他症状控制、舒适照护等服务,对患者及家属提供心理支持和人文关怀。

推进医养融合发展。健全医疗卫生机构和养老服务机构之间的合作机制,为老年人提供治疗期住院、康复期护理、稳定期生活照料、安宁疗护一体化的健康养老服务。积极争创全国“医养结合”示范县,鼓励有条件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康复、护理、安宁疗护病床和养老床位。支持有条件的养老机构引进医疗机构。引导全县所有二级以上医疗机构、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按照就近就医、安全便捷的原则,与辖区内养老机构建立合作关系,二级以上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内设的医疗机构建立双向转诊与合作关系。进一步增加居家、社区、机构等医养结合服务供给,鼓励农村地区通过托管运营、毗邻建设、签约合作等多种方式实现医养资源共享。

五、维护其他重点人群健康

加强职业健康保护。全面提高劳动者职业健康素养,倡导健康工作方式。推动用人单位落实职业病防治主体责任,推进健康企业建设,鼓励用人单位开展职工健康管理。加强重点人群职业健康促进,显著提升工作相关的肌肉骨骼疾病、精神和心理疾病等防治知识普及率。建立分级分类监管机制,对职业病危害高风险企业实施重点监管。加强尘肺病等重点职业病监测和职业健康风险评估。提高医用辐射防护监测与危害控制水平。提升医疗卫生机构职业病报告、职业健康检查和职业病诊断、鉴定、救治能力。强化尘肺病等职业病救治保障,实施分类救治救助,接尘工龄不足5年的劳动者新发尘肺病报告例数的比例实现明显下降。

做好巩固健康扶贫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完善过渡期政策,保持现有健康扶贫政策基本稳定,继续做好脱贫人口医疗救治,落实大病专项救治政策,优化高血压等主要慢性病签约服务,调整完善县域内先诊疗后付费政策。健全脱贫人口因病返贫动态监测和精准帮扶机制,建立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健康帮扶机制。发挥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服务群众的优势,对脱贫户和边缘易致贫户大病、重病救治情况进行监测,主动发现、及时跟进,做好救治、康复等健康服务,配合落实各项医疗保障政策和社会救助、慈善帮扶等措施。巩固提升脱贫地区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持续推进脱贫乡村医疗卫生服务机构达标提质建设,继续开展三级医院对口帮扶并建立长效机制,持续提升基层医疗机构诊疗能力。

维护残疾人健康。大力推进以视力、听力、肢体、智力及自闭症等五类残疾为重点的0—6岁儿童残疾筛查,建立完善筛查、诊断、康复、救助相衔接的工作机制。在开展孕前和孕产期保健、产前筛查、产前诊断、新生儿疾病筛查以及传染病、地方病、慢性病、精神疾病等防控和心理保健指导等工作时,做好残疾预防工作,针对遗传、疾病、药物等致残因素,采取相应措施消除或者降低致残风险,加强临床早期康复介入,减少残疾的发生。完善医疗机构无障碍设施,改善残疾人医疗服务,建立医疗机构与残疾人专业康复机构双向转诊机制。继续开展防盲治盲工作,推动实施全面的眼健康。继续做好防聋治聋工作,提升耳与听力健康水平。

专栏5  提高全周期健康服务能力项目

优生优育和普惠托育服务: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基本避孕服务;人口监测;托育人才培训;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基层“双岗”联系人;开展“暖心行动”,建设“暖心家园”。

妇女儿童健康:妇幼卫生监测;出生缺陷综合防治;0—6岁儿童孤独症筛查和干预;“两癌”筛查;增补叶酸;地中海贫血防治;贫困地区儿童营养改善;妇幼保健机构能力建设;基层产科医师培训;出生缺陷医师培训。

老年健康促进:老年医学科、社区老年医疗护理站建设;老年友善医疗机构建设;老年专科医师培训;医养结合、安宁疗护人才培训。

职业病防治:职业病监测;尘肺病患者健康管理;职业性放射性疾病监测;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医疗机构放射性危害因素监测。

残疾人健康维护:0—6岁儿童残疾筛查;医疗机构无障碍设施建设;防盲治盲;防聋治聋。

第六节  高质量发展健康服务业

一、促进社会办医发展

进一步完善政策,优先支持社会力量举办非营利性医疗卫生机构,推进非营利性民营医院与公立医院同等待遇。鼓励社会力量投向县内资源稀缺及满足多元需求服务领域,举办二级以上老年病医院、护理院等医疗机构。鼓励社会力量举办中医类专科医院、中医门诊部及中医诊所,加快社会办中医类机构发展。引导社会办医向高水平、规模化方向发展,探索发展专业性医院管理集团。

二、发展优质健康管理

完善政府购买服务机制,增加规范化的健康管理供给,重点增加高危人群健康体检、健康风险评估、健康咨询和健康干预服务。在签约提供基本服务包的基础上,鼓励社会力量提供差异化、定制化的健康管理服务包,探索商业健康保险作为筹资或合作渠道。

三、发展中医药大健康产业

做大做强中医药产业。加强中药材种植基地建设,以木香、宣黄连、厚朴、木瓜等优势品种为主,建设规范化、规模化种植基地。到2025年,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30万亩,产值达到5亿元。加强中医药企业、产品和品牌培育,积极引进中医药生产企业,推进中药材精深加工。

大力发展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推动中医药与养老服务融合发展,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未病、重大疾病治疗和疾病康复中的重要作用,提高中医药健康养老的活力和可及性。鼓励中医医院加强与养老机构合作,为入住养老机构的老年人提供医疗巡诊、健康管理、保健咨询、预约诊疗、急诊急救、中医药养生保健服务。鼓励中医医院开展中医医养结合服务,开设老年人就诊绿色通道,提升老年人常见病、多发病和慢性病诊疗能力。支持养老机构开设中医诊室,提供融合中医特色健康管理的老年人养生保健、医疗、康复、护理服务。

发展中医药特色旅游服务。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大力开发中医药观光旅游、中医药文化体验旅游、中医药特色医疗旅游、中医药疗养康复旅游等旅游产品,推进中医药健康旅游产品和项目的特色化、品牌化。

四、推进多元融合发展

促进健康与旅游深度融合。促进健康与养老、旅游、健身休闲、食品等产业融合发展,壮大健康新业态、新模式。突出巴山风光、巴人文化和红色文化,建设旅游聚集区,建成全国知名旅游目的地。鼓励社会资本提供以体检和疾病治疗为特色的旅游和医疗一站式服务,打造集医疗康养、预防保健、休闲旅游为一体的现代化健康医疗旅游园区。

发展康复疗养服务。融合治疗、康复与旅游观光,开发日光、水疗、地热、森林、温泉等特色健康旅游线路,通过气功、针灸、按摩、理疗、矿泉浴、日光浴、森林浴等多种服务形式,提供健康疗养、慢性病疗养、老年病疗养、骨伤康复和职业病疗养等特色服务。

发展休闲养生服务。将休闲度假和养生保健、修身养性有机结合,拓展养生保健服务模式,针对不同人群需求,打造居住型养生、环境养生、文化养生、调补养生、美食养生、美容养生、运动养生、生态养生等一系列旅游产品。

专栏6  健康服务业发展项目

健康服务业发展:优质社会办医扩容;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30万亩;开发中医药观光旅游、中医药文化体验旅游、中医药特色医疗旅游、中医药疗养康复旅游等旅游产品。

第七节  全面普及健康生活方式

一、健全健康促进与教育体系

建立健全以健康教育专业机构为龙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院、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为基础,学校、机关、社区、企(事)业单位为延伸的健康促进与教育体系。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院、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及学校、机关、社区、企(事)业单位健康教育场所建设,建设一批健康教育特色基地。推进健康促进医院建设,二级以上医院中健康促进医院比例达到50%以上。

二、普及健康科学知识

健全健康科普知识传播机制,普及健康科学知识,传播健康文化。县融媒体中心和其他媒体积极开办优质的健康科普节目和栏目,对公益性健康节目和栏目,在时段、时长上给予倾斜保障。进一步完善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的绩效考核机制,医务人员掌握与岗位相适应的健康科普知识,并在诊疗过程中主动提供健康指导。创新健康教育的方式和载体,充分利用5G、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推动“互联网 精准健康科普”,提高健康教育的针对性、精准性和实效性。广泛开展健康科普进村镇、进社区、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进家庭活动。到2025年,全县城乡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不低于25%。

三、推行健康生活方式

深入开展全民健康素养促进行动、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强化家庭和高危个体健康生活方式指导及干预。引导群众主动学习掌握健康技能,养成戒烟限酒、适量运动、合理膳食、心理平衡的健康生活方式,组织开展减盐、减油、减糖和健康体重、健康口腔、健康骨骼“三减三健”专项行动。实施国民营养计划和合理膳食行动,健全居民营养监测制度,强化重点人群营养干预。倡导母乳喂养,提高母乳喂养率,培养科学喂养行为。深入开展控烟宣传教育,大力推进无烟环境建设,强化戒烟服务。控制酒精过度使用,减少酗酒。推动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实施特殊人群体质健康干预计划,加强体医融合和非医疗健康干预。

专栏7  全面普及健康生活方式项目

健康促进与教育体系建设:健康教育场所建设;建设一批健康教育特色基地;健康促进医院建设。

普及健康生活:居民健康素养监测;居民健康素养促进;烟草控制能力建设。

第八节  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

一、创建国家卫生县

全面深入开展国家卫生县创建工作,健全长效管理机制,解决影响群众健康的突出问题,加强城镇社会卫生综合治理,巩固和发展卫生城镇创建成果,全面提升公共卫生环境设施建设和管理水平,营造干净整洁舒适的宜居环境。2025年,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县,100%乡镇(街道)成功创建省级卫生乡镇(街道)。

二、加快健康细胞建设

以整洁宜居的环境、便民优质的服务、和谐文明的文化为主要内容,推进健康支持性环境建设,以健康社区、健康单位(企业)、健康家庭等为重点,开展健康细胞工程建设。推动全社会健康环境改善、健康服务优化、健康教育普及和健康行为养成,推动公共卫生服务下沉,筑牢健康宣汉建设的微观基础。到2025年,建设健康乡镇10个、健康村(社区)50个、健康单位(企业)100个、健康学校50个、健康家庭1000个。

三、改善公共卫生环境

以重点场所、薄弱环节为重点,全面推进城乡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建立健全环境卫生管理长效机制,补齐公共卫生环境短板。加强城市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做好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逐步实现城市生活垃圾减量化和资源化、无害化处理。加大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力度,全面加强农村垃圾和污水治理,大力推广清洁能源。持续推进县域生活垃圾和污水统筹治理,有条件的地方垃圾污水处理设施和服务向农村延伸,加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建立完善农村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全面推进厕所革命,扎实推进农村户用卫生厕所建设改造,引导农村新建住房配套建设卫生厕所,人口规模较大村庄配套建设公共卫生厕所,逐步扩大厕所粪污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覆盖面。积极开展以环境治理为主、药物防制为辅的病媒生物防治工作,消除病媒生物孳生环境,切断传染病传播途径,有效防控登革热、寨卡病毒病等媒介传染病。

四、创新社会动员机制

加快爱国卫生与基层治理工作融合,推动形成自上而下行政动员与自下而上主动参与结合、平战结合的群众动员机制。以基层爱国卫生工作人员为主,以家庭医生、计生专干、专业社会工作者、物业服务人员、志愿者等组成的兼职爱国卫生队伍为辅,推动组建居民健康管理互助小组,提高基层公共卫生工作能力水平。依托各乡镇(街道)、村(社区)以及机关、企(事)业单位,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作用,推广周末大扫除、卫生清洁日活动、制定村规民约、居民公约等有效经验,推动爱国卫生运动融入群众日常生活。

专栏8  爱国卫生运动项目

卫生城镇创建:创建国家卫生县;100%乡镇(街道)成功创建省级卫生乡镇(街道)。

健康细胞建设:建设健康乡镇10个、健康村(社区)50个、健康单位(企业)100个、健康学校50个、健康家庭1000个。

第九节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一、加快建立分级诊疗体系

加快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加快推进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按照县乡一体化、乡村一体化原则,加强县级医院对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的统筹管理。构建县域内三级医疗机构—二级医疗机构—中心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的医疗联合体服务体系,推动优质医疗资源逐级下沉。

完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建立以医联体为平台、全科医生为核心、全科专科有效联动、医防有机融合的签约服务模式,对辖区内居民实行网格化健康服务,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衔接,提高签约服务质量。加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建设,鼓励二三级医院专科医生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提供技术支持,鼓励引导二级以上医院和非政府办医疗卫生机构医师到基层提供签约服务。推动县域电子病历和基层医疗信息、疾病预防控制和妇幼保健等信息、采集设备信息、可穿戴设备标准化信息等全部归集入健康档案,实现数据“最多填一次”,并向个人有序开放。

促进双向转诊。加快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建立医联体内不同级别、类别、举办主体机构间分工协作机制,统筹负责区域内居民健康促进、疾病防控、疾病治疗、康复、护理、安宁疗护、社会支持性服务等全过程服务。引导三级医院逐步减少普通门诊,将预约诊疗、日间手术等服务模式常态化、制度化。强化医联体内优质专科资源对基层的倾斜力度,畅通双向转诊通道,逐步引导居民形成有序就医格局。

强化医保支付杠杆作用。建立健全门诊共济保障机制,以慢性病和重点人群为切入点,探索按人头打包付费改革。对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实行医保基金“一个总额付费、结余留用、超支不补”,促进医保基金向基层倾斜。创新慢性疾病支付方式,实施慢性病、精神疾病等长期住院及医养结合、家庭病床等按床日付费,促进急慢分治。完善医保差别化支付政策,对符合规定的转诊住院患者连续计算起付线,对下转患者不再重新计算起付线,对没有按照转诊程序就医的普通病、常见病患者合理降低报销比例。

二、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

坚持和强化政府主导、公益性主导、公立医院主导,坚持医防融合、平急结合、中西医并重,统筹推进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加快构建新体系、引领新趋势、提升新效能、激活新动力、建设新文化,实现公立医院发展方式从规模扩张转向提质增效,运行模式从粗放管理转向精细化管理,资源配置从注重物质要素转向更加注重人才技术要素。进一步加强公立医院党的建设,推动落实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以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为目标,落实政府办医职责,健全筹资和补偿机制,深化公立医院治理结构改革。加强全面预算管理,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强化成本消耗环节的流程管理,推动医院运营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加强医院文化建设,大力弘扬伟大抗疫精神和崇高职业精神,建设特色鲜明的医院文化,加强医疗服务人文关怀。

三、强化系统集成改革

推动“三医联动”改革。落实政府深化医改主体责任,实行医疗、医保、医药由一位政府领导分管,加强医改政策统筹、进度统筹、效果统筹,推动医改由单项突破转向系统集成,增强医保、医疗、医药联动改革的整体性、系统性、协同性和实效性。

健全医疗保障制度。统筹门诊和住院待遇政策衔接,逐步将门诊医疗费用纳入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支付范围。深化城乡居民高血压、糖尿病门诊用药保障机制,将结核病、丙肝等需要长期服药治疗的重大传染病和严重精神障碍纳入门诊特殊病种保障。完善医疗救助制度及应急保障机制,健全重特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完善重大疫情医疗救治费用保障机制,探索建立重大疫情特殊群体、特定疾病医药费豁免制度。发展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付费(DRG)、按病种分值付费(DIP)。探索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医保支付方式,将符合条件的互联网医疗服务按程序纳入医保支付范围。落实异地就医结算,完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

完善药品供应保障制度巩固完善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形成以基本药物为主体、多种非基本药物为补充的“1 X”用药模式,逐步实现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二级和三级公立医院基本药物配备品种数量占比原则上分别不低于90%、80%和60%。常态化、制度化推进药械集中带量采购和使用。全面落实国家、省级及省际区域联盟组织药品和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政策,引导医疗机构优先使用集中带量采购中选药品,落实集中采购医保资金结余留用政策。建立健全药品使用监测与临床综合评价工作机制,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全面规范开展药品临床综合评价。健全医疗卫生机构短缺药品信息监测预警和处置机制,提升药品短缺应对处置能力。

深化人事薪酬制度改革。合理制定并落实公立医疗卫生机构人员编制标准并建立动态核增机制。健全符合行业特点的人事薪酬制度,推动在医疗卫生机构落实“两个允许”要求,落实医疗卫生机构分配自主权。科学确定、动态调整公立医院薪酬水平,合理确定人员支出占公立医院业务支出的比例。完善乡村基层卫生健康人才激励机制,提升基层医务人员工资水平。积极探索实施“县聘乡用、乡管村用”,建立健全乡村医生退出保障机制,落实乡村医生待遇政策。

四、健全综合监管制度

健全医疗卫生行业综合监管协调机制,构建多元化的综合监管体系,增强综合监管合力。全面推行医疗废物、生活饮用水、游泳池水等在线监管。建立自查和行业信用管理制度。开展医疗机构、学校卫生自查,推广职业卫生分类分级监督执法。建立医疗卫生行业信用管理制度,加强评价结果运用。持续加大卫生监督执法力度。加强传染病防控等重点领域监督执法,强化对医疗机构传染病防控工作的巡查监督。以问题为导向开展各类专项整治,逐步提高“双随机”抽查比例,加大部门联合“双随机”力度。开展医疗卫生行业综合监管督察,推动工作责任落实。

第十节  健全强大的支撑与保障

一、加强人力资源建设

加强基层卫生健康人才队伍建设加强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通过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助理全科医生培训、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转岗培训等多途径,加大全科医生培养培训力度。到2025年,城乡每万名居民有4.5名合格的全科医生。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推动乡村医生队伍向执业(助理)医师转化。探索县域内人才县、乡、村一体化管理。鼓励医师到基层、医疗资源稀缺地区和其他有需求的医疗机构多点执业。

加强公共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全面加强公共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按照辖区服务人口配齐公共卫生人员,积极引进预防医学、分子生物学、卫生检验等专业公共卫生人才。加大公共卫生医师规范化培训,到2025年新入职的公共卫生医师上岗前应经过规范化培训。加强疾控骨干人才队伍建设,强化岗位培训,提升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等核心能力。

加强紧缺人才队伍建设多举措加强重症、感染、急诊、儿科、产科、麻醉、康复、药学、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职业健康、食品安全与营养、出生缺陷防治、托育等急需紧缺专业人才培养培训。大力建设执业药师队伍,加强执业药师配备使用。

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基层中医药人才培养,增加中医类别全科医生数量。探索培养中医药健康旅游、中医药服务贸易等复合型人才。加快中医药健康服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实现师承教育常态化和制度化,引导鼓励各地实施中医药师承、中医临床特色疗法传承。

加强专业管理人才队伍建设。推动公立医院院长职业化,定期参加任职培训、岗位培训,提高综合素质和履职能力,提升职业化管理水平。加强卫生健康管理队伍建设,建立卫生健康管理人员培训制度,提高行业管理水平。加强医疗质量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强化医疗质量安全管理。规范卫生健康财务、审计队伍的职责,加强内审人才队伍建设,完善公立医院总会计师制度,培育一支职业化的卫生健康经济管理人才队伍。加强卫生健康宣传队伍建设,强化行业宣传队伍的配备和管理。

二、强化健康信息联通

完善全民健康信息平台。以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和远程会诊系统建设为切入点,全面整合利用现有卫生信息系统资源,构建县级数据中心,统一信息标准,保障信息安全。建设医疗卫生专网,逐步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的全县卫生系统信息化网络体系。推进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统一接入区域平台,实现共享应用和统一监管。推动“互联网 政务服务”和“互联网 监管”建设应用,推进卫生行业电子证照应用。

推进大数据开发应用。推进健康医疗业务与大数据技术深度融合,鼓励医疗卫生机构应用基于人工智能的临床诊疗决策支持系统、中医辨证论治智能辅助系统、药械临床使用监测与评价系统,推动5G、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生物3D打印、医用机器人等技术和设备在远程医疗、精准医疗、应急救援等方面的推广应用。完成电子健康卡在全县范围推广应用,实现智能人脸识别。

加快“互联网 医疗”发展。支持医疗联合体运用互联网技术便捷开展预约诊疗、双向转诊、远程医疗等服务,推动远程医疗服务覆盖所有医联体和县级公立医院,并逐步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延伸。依托实体医疗机构建设互联网医院,构建覆盖诊前、诊中、诊后的线上线下一体化的医疗服务模式。优化医院服务流程,全面实现分时段预约诊疗、区域内检验检查结果互认,改善就医体验。2024年前县人民医院成功申报国家一星智慧医院。2025年县人民医院力争创建三星智慧医院,县中医院力争创建一星智慧医院。

优化“互联网 ”签约服务。加快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智能化信息平台建设与应用,开展网上签约服务,全面对接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逐步融入更广泛的健康数据,为签约居民在线提供健康咨询、预约转诊、慢性病随访、健康管理、延伸处方等服务,改善群众签约服务感受。

创新“互联网 ”公共卫生服务。推动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在线查询和规范使用。开展基于人工智能技术、5G技术、区块链技术、医疗健康智能设备的移动医疗示范,实现个人健康实时监测与评估、疾病预警、慢病筛查、主动干预。加强区域医疗卫生信息资源整合,探索运用大数据技术分析手段,预测疾病流行趋势,加强对传染病等疾病的智能监测,提高重大疾病防控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

三、加强卫生健康法治

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完善重大行政决策程序规定,加强重大行政决策和行政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查,充分发挥法律顾问、公职律师在重大决策中作用。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深入推进行政执法规范化建设,贯彻落实行政执法“三项制度”。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健全“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机制,完善卫生健康重点监管清单制度,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完善卫生健康信息公开工作机制,提升公开服务水平,主动接受新闻媒体舆论监督和社会监督。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完善“谁执法谁普法”的普法责任制,扎实推进“法律七进”。完善集中学法制度,加强对干部职工特别是领导干部法治教育培训。

四、健全投入保障机制

按照健康优先发展要求,建立完善财政投入保障机制,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财政状况和实现健康目标相适应的卫生健康事业投入机制,逐步提高政府卫生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在疾病前期因素干预、重点人群健康促进和重点疾病防治等方面加大政府投入比重,强化对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医疗卫生人员培训和医疗机构承担公共卫生任务等方面的经费保障。全面加强政府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投入。落实政府对符合区域卫生规划的公立医院投入责任,落实对中医医院和传染病医院、精神病医院、妇幼保健院等专科医院的投入倾斜政策。建立以健康结果指标为导向的投入绩效监测和评价机制,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五、加强重大项目建设

公共卫生项目。加快推进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能力建设项目。加强县人民医院传染隔离病区建设。2025年前,推进宣汉县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第二住院大楼及宣汉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公共卫生及职业病防治综合楼建设项目前期工作。2025年前,完成宣汉县中医院应急医疗救治能力建设项目,规划完成县精神病医院住院医技综合楼建设项目。

医院建设项目。2022年前,全面完成县中医院整体搬迁,全面提升中医服务能力。2024年前,全面完成县人民医院门诊住院综合大楼、传染隔离病区项目建设,完成县三人民医院住院部建设。2025年前,基本完成县人民医院“城宣万”革命老区区域医疗中心(龚家明月坝县人民医院总部)建设项目,启动县第二人民医院、县第三人民医院整体迁建前期论证与规划、建设。

基层建设项目。2022年前,完成三墩土家族乡卫生院灾后恢复门诊住院部建设项目。2023年前完成双河中心卫生院住院部建设项目。2025年前完成双河、南坝、胡家、土黄、樊哙中心卫生院县域医疗卫生次中心建设。加强乡村医疗卫生机构能力提升工程。填平补齐医疗设施设备,进一步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

专栏9  卫生健康支撑与保障项目

人才队伍建设项目: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全科医生特设岗位计划,助理全科医生培训,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县级医院儿科医生转岗培训;康复科医师、麻醉科医师、临床药师培训;院前急救医务人员培训;县乡村卫生人才能力提升;脱贫地区乡村医生远程培训;“互联网 医疗健康”人才培训;疾控骨干人才培养(训);卫生应急管理和专业人员培训;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人才培养和能力提升;精神科医师转岗培训;心理救援应急队伍建设;培养一批学科带头人和骨干人才。

卫生健康信息化建设:建设医疗卫生专网;建设互联网医院。

第四章  组织实施

第一节  加强组织领导

强化党委、政府对卫生健康的领导,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构建保障健康优先发展的政策体系,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中突出健康目标指标、公共政策制定实施中向健康倾斜、财政投入上优先保障健康需求、公共资源配置上优先满足健康发展需要。将主要健康指标、重大疾病防控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等纳入党委和政府绩效考核指标。

第二节  动员各方参与

充分调动个人和家庭的积极性,将卫生健康纳入基层网格化治理,引导群众主动落实健康主体责任、践行健康生活方式,调动各企(事)业单位、学校、社区(村)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全民健康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等群团组织以及其他社会组织的作用,鼓励相关行业学会、协会等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向公众提供多样化的健康科普、疾病预防保健等服务。充分发挥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作用,最大限度凝聚全社会共识和力量。

第三节  注重宣传引导

大力宣传全面推进卫生健康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意义,加强正面宣传和典型报道,采取多种形式,做好信息发布、政策解读和舆论引导,增强全社会对健康工作的普遍认知,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卫生健康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充分发挥人民群众首创精神,及时总结提炼地方典型模式,宣传好的经验做法,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加强舆情收集分析,及时回应社会关切。

第四节  强化监测评价

做好规划重点任务分解,以主要指标和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大政策为抓手,推动将主要指标和重点任务纳入年度重点工作。统筹卫生健康相关监测评价,建立健全规划监测评价机制,科学制定监测评估方案,对规划实施进行年度监测和中期、末期评估,及时发现并统筹研究实施中的重要问题。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