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汉县白岩滩高山农业片区
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2-2035)
文本
宣汉县人民政府
四川锦都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2023年05月
为做好全省乡镇行政区划和村级建制调整改革“后半篇”文章,按照省委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工作部署,宣汉县于2021年开展了全县乡镇级国土空间划片工作。划片按照行政区与经济区适度分离,以“六个优化”“四个尊重”为总体要求,突出尊重民意、禀赋相似、做强产业、中心带动等原则,共划分8个乡镇级片区。
白岩滩高山农业片区包括峰城镇、桃花镇、南坪镇、老君乡4个乡镇,片区面积为328.34平方公里,片区户籍人口约7.9万人,常住人口约4.8万人。
本规划自2023年4月启动以来,按照“住下来,融进去”的要求,采取现场踏勘、部门调研、村委座谈、入户访谈等多种方式,充分掌握群众诉求和意愿;并与各专项规划进行充分衔接,多次征求相关部门及乡镇、民众意见,反复修改完善,形成了现有规划成果。其成果包括文本、图件、数据库和规划附件,其中文本和图件是白岩滩高山农业片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法定文件,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本规划经达州市人民政府审批,由峰城镇、桃花镇、南坪镇、老君乡人民政府组织实施,宣汉县自然资源行政主管部门依法按照本规划进行规划管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修改本规划,确需修改本规划的,应当依照法定程序进行修改,并及时更新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数据信息。
目录
第一部分总则
一、规划背景
现阶段是国家加速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重要节点,恰逢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时期。本次规划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中发〔2019〕18号),四川省委、省政府关于在县域内以片区为单元编制乡村国土空间规划、以规划引领乡镇行政区划和村级建制调整改革“后半篇”文章的文件精神,紧紧围绕达州市委第五次党代会精神,细化落实《宣汉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在编版)要求,为促进宣汉县全面实现乡村振兴,依据县域片区划分方案和相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编制《宣汉县白岩滩高山农业片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2-2035)》。
二、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理解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全面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乡村国土空间规划的指示要求,在规划编制重点突出“四个尊重、把握三种关系、坚持六个优化”,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统筹发展和安全、开发与保护,以片区乡村国土空间规划为总牵引和主抓手,做深做实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和新型城镇化建设,激发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动能,进一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推动新时代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助力宣汉县白岩滩片区高山农业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
三、规划原则
坚持底线约束,保障安全。严格落实宣汉县“三区三线”划定成果,确保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目标不减少,全面开展耕地整改补足工作,综合考虑社会稳定风险和整改补足成本,制定耕地补足计划。强化林地保护、水生态综合治理,坚决守住生态安全底线,强化地质灾害等风险防治,保护历史文化资源,维护粮食安全和人民群众财产安全。
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深度把握片区山区、峡谷的空间特色,结合片区内资源禀赋条件,准备把握片区发展方向、功能定位、镇村建设模式等,制定规划措施与管控要求。
坚持三生相融,优化格局。以生态治理、农村基础设施完善和人居环境改善为牵引,改善生态、生活环境,通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式的空间大调整,实施全域全要素整治工程,对生产、生活、生态空间进行再规划与统筹,实现“三生相融”。
坚持规划协调、公众参与。落实宣汉县乡镇改革“后半篇”专项工作方案的要求,充分衔接各部门编制的专项规划,做好做实规划作为两项改革“后半篇”工作的总牵引和主抓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充分尊重并吸纳群众意见,做到规划实用好用管用。
四、规划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2017修正)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019修正)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014修订)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中发〔2019〕18号)
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调查、规划、用途管制用地用海分类指南(试行)》(自然资办发〔2020〕51号)
自然资源部农业农村部《关于加强和改进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工作的通知》(自然资规〔2019〕1号)
自然资源部《关于全面开展国土空间规划工作的通知》(自然资发〔2019〕87号)
中共四川省委办公厅、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四川省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实施方案》(川委厅〔2020〕8号)
中共四川省委办公厅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全省县域内片区划分的指导意见》《关于以片区为单元编制乡村国土空间规划的指导意见》(川委厅〔2021〕53号)
省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工作的通知》(川办发〔2020〕55号)
《四川省乡镇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指南》(2021年修订版)
《达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
《城宣万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示范区总体方案》
《宣汉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在编版)
《宣汉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
《宣汉县“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
宣汉县“三区三线”划定成果
宣汉县其他在编专项规划
国家、四川省、达州市、宣汉县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
五、规划层次及规划范围
片区包含峰城镇、桃花镇、南坪镇、老君乡4个乡镇,涉及下辖4个社区、29个行政村,总面积328.34平方公里。
镇区包括峰城镇镇区、桃花镇镇区、南坪镇镇区和老君乡集镇,城镇开发边界面积合计77.19公顷。
六、规划期限
本规划期限为2022—2035年,近期规划到2025年,远期规划到2035年。
七、规划成果及法定效力
本规划成果由规划文本、图件、数据库组成。文本与图件所表达的内容和要求相互一致,具有同等法定效力,凡在规划范围内所从事的一切规划建设活动均应执行本规划。
八、审批、实施与管理
本规划是对片区内国土空间保护、开发、利用、修复等工作作出的具体安排,是实施国土空间用途管制、核发建设规划许可、编制详细规划和专项规划的法定依据。
本规划由达州市人民政府审批,并报四川省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备案。由峰城镇、桃花镇、南坪镇、老君乡人民政府组织实施,宣汉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依法按照本规划进行规划管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修改本规划,确需修改本规划的,应当依照法定程序进行修改,并及时更新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数据信息。
第二部分发展基础
第一章现状概况
第一节基本概况
一、地理位置
白岩滩高山农业片区位于县域中部高寒山区,距离宣汉县城约40km。
二、交通条件
片区内道路以县、乡道为主,通过X092连接宣汉县城、X088连接普光镇、X075连接南坝镇。X075、X080、X088、X091以及X092五条县道构成了片区内主要道路骨架,对外交通联系有待提升。
三、自然资源
白岩滩高山农业片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热量丰富,雨量充沛。土地肥沃,农业条件优越,盛产玉米、水稻、油菜、车厘子、香菇、青脆李、生猪、肉牛等多种作物和畜禽,境内有白岩滩水库。片区内动物种类以家禽家畜为主,野生动物稀少。
四、经济社区
白岩滩高山农业片区包含峰城镇、桃花镇、南坪镇以及老君乡4个乡镇,总共涉及4个社区、29个行政村。辖区面积328.34平方公里,2020年,片区户籍人口约7.9万人,常住人口约4.8万人。
第二节底图底数
以2021年国土变更调查成果数据为基础,按照“图数一致、实事求是、合法合规、合理可行”的原则,进行底图转换,结合已批未建存量土地以及现场调研,对数据进行地类转换、细化和边界修订形成规划底图底数,白岩滩高山农业片区总面积32834.69公顷,土地利用以农用地为主,面积31148.09公顷,占总面积的94.86%。其中耕地面积6989.11公顷,占总面积的21.29%;建设用地1011.98公顷,占总面积3.08%;未利用地562.74公顷,占总面积1.71%。详见附表国土空间保护利用现状表。
第三节特征及优势
一、片区平均海拔900-1100m,适宜发展高山农业
片区位于宣汉县中部的中-高山区域,平均海拔900-1100m,目前车厘子、青脆李、越夏蔬菜等高山果蔬发展基础较好,片区适宜发展高山农业。
二、农业发展基础较好,有三大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片区内有峰城玉米、桃花贡米及老君香菇三大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其土地资源丰厚,气候条件适宜,高山农业发展规模和传统基础较好,相关产业资源、项目资金向该片区汇集。
1957年,宣汉桃花贡米在北京参加全国第一届农业博览会夺得大米类榜眼。1962年,宣汉桃花贡米被载入全国农作物优质品质目录。1977年,桃花贡米参加广交会被列为全省优质农产品重点开发项目,2009年原国家农业部授予其国家地理标志。2010年,老君香菇获得中国西部国际农产品交易会“最畅销产品”称号,2011年原国家农业部授予其国家地理标志。2018年,老君香菇入选50个四川优质品牌农产品。
第四节突出问题
一、耕地保护压力较大,特色农业空间受限
白岩滩高山农业片区耕地保护目标为6787.47公顷,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目标为6051.08公顷,占耕地比例86.58%。
永久基本农田与耕地高度重合,由于粮食安全的底线约束,特色农业的发展空间受限,无法扩展规模。粮食安全与经济发展矛盾突出。
二、现状产业以小农经济为主,产业链条较短
(一)以小农经济为主,生产效益较低
根据峰城镇、南坪镇、桃花镇以及老君乡2020-2022年统计年报,绝大多数(95%以上)农户经营耕地的面积在10亩以下,以小农经济为主,生产效益较低。
(二)产业布局零散,集约化标准化程度较低
由于种植模式以小农经济为主,加之山区耕地较为破碎,导致农作物分布较为零散,集约化标准化程度较低,不利于配套设施的集约利用以及生产效益的提升,导致农产品质量参差不齐。
(三)产业延伸不足,产业链条较短
片区产业以传统种植为主,缺乏农产品加工及农旅项目,产业延伸不足,产业链条较短,附加值较低。
三、现状交通以县乡道为主,对产业发展的支撑不足
五条县道构成了片区的整体路网骨架:
“五县”:X075、X080、X088、X091以及X092。
(一)片区道路等级较低
片区内最高等级的道路为县道,缺乏国省干道,导致片区交通不便,对外联系不畅。
(二)农村公路通行能力不足
乡镇间、建制村间联网程度低,尚不能实现互联互通连接,距离满足村民“抬脚有路、出门上车”还有较大的差距。部分道路路面破损严重、路面狭窄,无法支撑片区产业发展。
(三)路网衔接转换效率较低
由于片区内部道路等级低、通行能力差,导致路网衔接转换效率较低。
四、人口流出大,中度老龄化,劳动力不足
白岩滩片区户籍人口7.9万人,占全县户籍总人口的6.2%。常住人口4.8万人,占全县常住总人口的5.0%。片区常住人口比户籍人口为60.5%,人口流出大。
五、养老服务设施缺乏,体育、教育设施有待完善
教育设施:白岩滩片区现状有2所初中、5所公办小学、1所九年制学校,5所幼儿园,除南坪镇缺少初中外,其余乡镇均能满足居民求学需求。
医疗设施:现状有卫生院6所,各乡镇均有卫生院,其中位于观山社区和凤凰村的为南坪镇卫生院分院,其他农村/社区配套农村卫生室。
养老服务设施:白岩滩片区内现状只有1处老君乡福利院,养老及福利设施缺口较大。
文化体育设施:场镇全民建设设施有待完善。
六、市政设施基本满足要求,污水和环卫设施短缺
白岩滩片区目前有4个供水厂,分别位于南坪镇、锋城镇、桃花镇以及老君乡,有多处高位水池,基本满足供水需求。现有水库12个,包括白岩滩水库、观山坪水库、烂碾子水库、豆腐溪水库、烂池子水库、张家湾水库、中坝水库、长沟水库、六角丘水库、塔桥湾水库、余家湾水库、老寨沟水库。
片区现状存在4处污水处理厂,分别位于南坪镇、锋城镇、桃花镇以及老君乡,处理能力不足。各村有化粪池,满足污水处理需求。
片区现状有1处垃圾中转站位于桃花镇,处理垃圾能力不足。
片区现状有1处35kv变电站位于锋城镇,满足片区需求。
片区现状存在3处电信设施,满足片区通信需求。
第二章双评价与双评估
一、双评价
根据《资源环境承载力与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指南》,结合乡镇级数据精度,进一步优化深化资源环境承载力与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片区内生态本底较好,其中生态极重要区面积22.64平方公里,占比7.27%;农业生产适宜区面积87.46平方公里,占比28.08%;城镇建设适宜区面积55.72平方公里,占比17.89%;农业生产适宜区与城镇建设适宜区重合度较高。
白岩滩高山农业片区双评价情况一览表
双评价类型 | 面积(平方公里) | 占总面积比例 |
生态保护极重要区 | 22.64 | 7.27% |
城镇建设适宜区 | 87.46 | 28.08% |
农业生产适宜区 | 55.72 | 17.89% |
二、实施评估
通过对《宣汉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的实施评估,片区耕地、永久基本农田、园地保有量不足。其中林地保有量富足、建设用地总规模、城乡建设用地约束性指标控制较好,到2021年林地增加1943.40公顷,园地减少154.33公顷。耕地保护力度不足,片区耕地退耕,耕地占用情况严重,到2021年耕地减少1379.59公顷,基本农田保护不够,到2021年减少1005.52公顷。建设用地总量、城乡建设用地总量均控制较好,未突破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约定值,林地保护较好,较原保护目标增加1943.40公顷。
白岩滩高山农业片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2021变更调查对比情况表(单位:公顷)
指标名称 |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 2021国土变更调查现状值 | 差值 | 指标 |
属性 | ||||
耕地保护目标 | 8167.06 | 6787.47 | -1379.59 | 约束性 |
基本农田保护面积 | 7056.60 | 6051.08 | -1005.52 | 约束性 |
建设用地总规模 | 1177 | 1123.86 | -53.14 | 约束性 |
城乡建设用地总规模 | 1091.99 | 1011.98 | -80.01 | 约束性 |
园地规模 | 292.60 | 138.27 | -154.33 | 预期性 |
林地规模 | 20388.53 | 22331.93 | 1943.4 | 预期性 |
第三部分片区规划
第一章目标定位
第一节规划衔接
一、规划衔接
(一)《达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 年)》
1、构建现代化新格局
构建“北特中都南粮、一屏两廊三带、一核两翼六轴”的总体格局,加强保障北特中都南粮农业空间,严格保护一屏两廊三带生态空间,集约开发一核两翼六轴城镇空间。
2、建设成渝地区现代农业强市
加强耕地保护,强化粮食安全保障。优化农业空间布局,夯实现代农业强市空间基础。形成“两流域、三片区、九业、多园”的农业空间格局。
加强农用地整治,增强现代农业强市空间保障。运用最有效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手段,率先在全省打造高标准农田“升级版”。借鉴先进省市经验,探索轮作、套作模式,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提高粮食产量。
白岩滩片区应对:加强耕地保护,强化粮食安全保障。积极发展现代都市农业和高山农业,优化农业空间布局。
(二)《城宣万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示范区总体方案》
构建“一区三带三支点”的空间发展格局
“一区”:依托城口县亢谷(亢家寨)、宣汉县巴山大峡谷、万源市八台山等重点景区和红色文化旅游资源,构建大巴山康养旅游环线和红色旅游线路,共同打造大巴山国际旅游度假区,建设国际知名的康养度假旅游目的地。
“三带”:宣汉—万源绿色生态富硒特色农业发展带:依托包茂高速(G65)及沿线现代农业园区、农业产业基地,重点布局新能源、富硒农产品生产加工、观光体验农业等产业,共创特色农产品地理标志商标和区域农产品公共品牌。
“三支点”:依托三县市中心城区打造区域发展重要支点。宣汉县实施“一区一坝一片”拓展提升工程,建设山环水绕、山水相映的高品质生态滨江城。
白岩滩片区应对:做强优势农产品生产加工,共同培育区域特色农林产品品牌。
(三)《宣汉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
“两廊连一屏、一环串三区、三核带多级”的国土空间总体格局
“两廊连一屏”:以中河蓝廊、前河(州河)蓝廊和大巴山生态屏障为主的生态空间保护县域内生态环境;
“一环串三区”:以农旅融合发展环线串联北部丘陵特色农业片区、南部丘陵粮油保障片区、东北部高山农旅融合片区三个片区为主的农业空间带动县域农旅融合发展。
“三核带多级”:以县城发展主核、南坝发展副核、普光发展副核三核为主的城镇空间联合带动其余乡镇协同发展。
“9+3”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即“宣粮(油)、宣牛、宣猪、宣药、宣果、宣茶、宣鱼、宣烟、宣菌(菜)”九大特色产业和“现代种业、智能农机装备、烘干冷链物流”三大支撑产业。
“1+2+8+N”现代农业园区体系
1个国家级现代农业园区,2个省级现代农业园区,8个市级现代农业园区,N个县级现代农业园区。
白岩滩片区应对:以园区建设为抓手,围绕宣粮(油)、宣菌、宣果打造特色高山农业发展片区。
(四)《宣汉县“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
“两轴、两环、三区、多园” 的总体发展格局
聚焦“两轴”,引领全省乡村振兴先进县创建
沿前河流域打造乡村振兴示范轴,有效串联北部生态保护区、县城-南坝经济“双核”;沿县城-普光-毛坝打造生态旅游度假康养轴,重点串联五马林场国际森林运动康养度假区。
聚焦“两环”,构建“1+3+8+N”现代农业园区体系
规划两条产业环线,作为构建现代农业全产业链的主动脉,串联全县“1+3+8+N”四级现代农业园区和加工物流园,形成“串珠成线,连线成面”的规模效应。
聚焦“三区”,凸显农业农村核心功能
结合宣汉山水空间特征、产业分布状况及“十四五”期间农村地区发展情况,将宣汉划分为西南部城乡融合发展区、中部美丽宜居乡村示范区、东北部农文旅融合生态休闲区等三大功能分区,突出城乡融合、乡村宜居、生态休闲等三大功能。
白岩滩片区应对:借助宣汉县创建乡村振兴先进县的契机,推动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加快产业体系现代化。
第二节规划定位
衔接《达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 年》《宣汉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等上位规划要求,大力实施粮油“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藏粮于市”战略,奋力打造“田园新景、巴山粮仓”的振兴标地,夯实粮油基础,突出宣汉特色,结合片区发展基础、资源禀赋和区域发展态势,将白岩滩片区打造为:城宣万革命老区乡村振兴先行区、达州市高山现代农业样板区、宣汉县农旅融合示范区。
第三节发展目标
到2025年,“三线”管控初见成效,片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不断优化;高山农业品牌影响力明显增强,现代农业全产业链基本建立,特色农业提质增效明显;
到2035年,“三线”管控效果显著,片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基本稳定;高山农业品牌基本稳固,生态保护、现代农业为特色的农旅融合发展特征显著;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共同富裕目标基本实现。
第四节指标体系
落实《宣汉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在编版)明确的约束性指标,建立指标体系对发展目标进行落实,共规划18项指标。
第二章底线约束
坚持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和节约用地制度,按照“三区全覆盖、三线不交叉”原则,科学划定生态、农业、城镇三类空间以及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和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并将其作为调整经济结构、发展产业、推进城镇化不可逾越的红线。
第一节“三区”划定
根据国土空间主要功能,以用地布局为基础,将白岩滩高山农业片区全域国土空间划分为农业空间、城镇空间和生态空间。
一、农业空间
将永久基本农田、一般耕地、其他农用地和农村居民点等以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为主要功能的区域划为农业空间。面积为10284.15公顷。
二、生态空间
将连片林地、湿地、河流、饮用水源保护区等以生态系统保护为主的区域划入生态空间,主要包括观山国有林场、饮用水源保护地、天然林、公益林等生态空间面积为10516.43公顷。
三、城镇空间
严格落实县级上位国土空间规划确定的城镇开发边界。划定城镇空间面积为77.19公顷。
第二节 底线约束
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生态环境和节约用地制度,严格落实“三区三线”划定成果,确定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和生态保护红线保护目标并落实到图斑。
一、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
根据宣汉县“三区三线”划定成果,白岩滩高山农业片区内划定耕地保护目标6787.47公顷,划定永久性基本农田6051.08公顷。
(一)管控要求:
从严管控非农建设占用永久基本农田,永久基本农田一经划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占用或者擅自改变用途,严禁通过擅自调整县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规避占用永久基本农田的审批,严禁未经审批违法违规占用。
坚决防止永久基本农田“非农化、非粮化”,永久基本农田必须坚持农地农用,禁止破坏永久基本农田活动,禁止占用永久基本农田植树造林,禁止闲置、撂荒永久基本农田,禁止以设施农用地为名乱占永久基本农田,合理引导利用永久基本农田进行农业结构调整,规划临时用地、设施农用地占用永久基本农田管理。
二、生态保护红线
根据宣汉县“三区三线”划定成果,在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敏感区和脆弱区、百里峡自然保护地等区域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行严格保护。白岩滩高山农业片区划定生态红线0.00公顷。
(一)管控要求:
生态保护红线内自然保护地核心保护区外,禁止开发性、生产性建设活动,在符合法律法规的前提下,仅允许以下对生态功能不造成破坏的有限人为活动。生态保护红线内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等区域,依照法律法规执行。
生态保护红线管控范围内有限人为活动,涉及新增建设用地审批的,在报批农用地转用、土地征收开发利用时,附省级人民政府出具符合生态保护红线内允许有限人为活动的认定意见;不涉及新增建设用地审批的,按有关规定进行管理,无明确规定的由省级人民政府制定具体监管办法。上述活动涉及自然保护地的,应征求林业和草原主管部门或自然保护地管理机构意见。
生态保护红线经国务院批准后,对需逐步有序退出的矿业权等,由省级人民政府按照尊重历史、实事求是的原则,结合实际制定退出计划,明确时序安排、补偿安置、生态修复等要求,确保生态安全和社会稳定。鼓励有条件的地方通过租赁、置换、赎买等方式,对人工商品林实行统一管护,并将重要生态区位的人工商品林按规定逐步转为公益林。零星分布的已有水电、风电、光伏等设施,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规定进行管理,严禁扩大现有规模与范围,项目到期后由建设单位负责做好生态修复。
三、城镇开发边界
根据宣汉县“三区三线”划定成果,白岩滩片区在峰城镇、桃花镇、南坪镇、老君乡划定了城镇开发边界,划定面积为77.19公顷,全部为集中建设区,本次规划完全落实“三区三线”最新成果。
(一)管控要求:
城镇集中建设区是一定时期内允许城镇集中开发建设的地域空间,城镇集中建设区的新增建设用地规模不得超过上级下达的新增城镇建设用地规模。
片区城镇开发边界情况统计表
序号 | 开发边界细分 | 位置 | 面积 (公顷) |
1 | 峰城镇镇区 | 天府社区、龙泉村、野鸭村 | 37.05 |
2 | 桃花镇镇区 | 桃花坪村 | 16.06 |
3 | 南坪镇镇区 | 玄祖社区 | 6.93 |
4 | 老君乡集中建设区 | 彩云社区 | 17.15 |
四、其它底线
(一)公益林保护线
落实片区内公益林保护面积不低于7695.47公顷。
管控要求:
将片区内林地实施分类分级管控。一级保护林地,实行全面封禁保护,禁止任何生产经营性活动和改变林地用途。不允许任何经营性的活动;二级保护林地,实施局部封禁管护,鼓励和引导抚育性管理,改善林分质量和生态健康状况;三级和四级保护林地,要依法经营、合理利用。
严格禁止擅自改变国家级公益林的性质、随意调整国家级公益林的面积、范围或保护等级。
(二)饮水安全保护线
划定一级水源保护区51.40公顷,划定二级水源保护区2315.56公顷。
管控要求:
严格落实《饮用水源地保护条例》,一级保护区内实施隔离管理,不得有与取水设施和保护水源无关的建设项目,以及其他水源保护条例禁止的行为。二级保护区内按照近期清除违规污染源、远期预防的原则进行整治,禁止新建、改建和扩建排放污染物的建设项目,已建成排放污染物的建设项目责令拆除或关闭。完善生活污水集中收集、处理设施,控制规模化养殖和集约化农作物种植,非点源污染防治,着重从源头控制污染负荷。
第三章用地布局优化
第一节 总体格局
以区域内自然条件为基础,以国土空间开发战略与目标为导向,结合主体功能区定位,落实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构建“一核三心多点、一湖一环四园”的国土空间总体格局。
一核:以峰城镇为核心,完善中心镇综合功能,提升中心镇对周边区域的集聚辐射能力,优化片区发展格局。
三心:以桃花镇、南坪镇、老君乡为副中心,发挥特色资源和产业优势,带动周边乡村地区发展。
多点:指野鸭村、寨扁社区、刘家沟村、古楼村、观山社区、花园村、凤凰村等中心村。
一湖:白岩滩水库,扩建白岩滩水库,提高该地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区域城乡协调发展。
一环:现代农业协同发展环线。
四园:峰城玉米现代农业园区、南坪-峰城高山车厘子现代农业园区、桃花贡米现代农业园区、老君香菇现代农业园区。
第二节 农用地优化
一、耕地优化
依据2021年国土变更调查,白岩滩高山农业片区现状耕地为6989.11公顷,各村均有分布。水田、旱地居多,水浇地较少,仅有2.89公顷,根据双评价,白岩滩高山农业片区农业生产适宜性占比为28.08%,耕地资源较好,适合农业发展,规划建议在白岩滩高山农业片区安排耕地整理、耕地开发,作为后备资源储备。至规划期末耕地面积7250.16公顷,较基期增加261.05公顷。
二、园地优化
规划基期年园地为138.27公顷,尊重产业空间分布规律,在保证粮食安全的前提下,保留规模化、效益较好的园地,腾退部分低效园地。至规划期末园地面积136.41公顷,较基期减少1.86公顷。
三、林地优化
规划基期年林地为22331.93公顷。充分衔接《宣汉县林地保护利用规划》,落实片区造林绿化要求,坚持“宜林则林、宜草则草”,整合零散林地,优化片区林地布局。稳步扩大全片区水土保持林面积,发展一般用材林,结合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和规划农村居民点布置带状或半绕或环绕林带。至规划末期林地面积22042公顷,较现状减少289.93公顷,主要为修建基础设施、水利工程、防火通道占用。
四、草地优化
依规划基期年草地为59.82公顷,规划通过梳理布局,提高草地集中连片程度,至规划末期草地58.05公顷,较现状减少1.77公顷,主要为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占用。
五、农业设施建设用地
依规划基期年农业设施建设用地为372.77公顷,在老君香菇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桃花贡米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峰城玉米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以及南坪-峰城高山车厘子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内,布局用于烘干、储存、农机停放等的农业设施用地,充分预留农村道路设施等空间,满足现代农业产业化需求,至规划末期农业设施建设用地469.21公顷,较现状增加96.44公顷。
第三节 建设用地布局
一、人口规模预测
顺应人口流动趋势,综合人口变化规律、年龄结构,科学预测人口规模。
1、常住人口预测
根据白岩滩片区六普和七普人口数据对比,近十年间常住人口减少1.43万人,年平均增长率约为-2.59%,外出务工人员较多,片区人口依次向县城、达州市转移。随着白岩滩片区乡村振兴,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考虑部分外流人口逐渐返乡,通过趋势预测法及劳动力需求法等方法相互校核,预测到2035年,片区常住人口约3.22万人,相比现状减少约1.55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26万人,相比现状增加0.19万人;农村人口1.96万人,相比现状减少1.75万人。
2、户籍人口预测
白岩滩片区现状户籍人口7.9万人,随着农业转移人口落户中心城区,预计未来农业人口将持续减少,同时考虑到乡村振兴利好,公共服务设施城乡一体化发展,部分农民不愿放弃农村户口与宅基地等因素,综合预测到2035年,规划区户籍人口为6.9万人。
片区分乡镇人口预测表
| 2020年现状(单位:人) | 2035年规划(单位:人) | ||||
常住总人口 | 农村人口 | 城镇人口 | 常住总人口 | 农村人口 | 城镇人口 | |
峰城镇 | 13734 | 10184 | 3550 | 9660 | 4830 | 4830 |
桃花镇 | 12693 | 10081 | 2612 | 9016 | 5406 | 3610 |
南坪镇 | 10548 | 8275 | 2273 | 7728 | 5008 | 2720 |
老君乡 | 10798 | 8529 | 2269 | 5796 | 4346 | 1450 |
合计 | 47773 | 37069 | 10704 | 32200 | 19590 | 12610 |
二、镇村体系规划
考虑产业发展、设施配套、经济职能等,以优化资源配置,增强服务能力,引导人口集聚,便于乡村治理。构建中心镇 一般镇 8个中心村(社区) 24个其他村(社区)的镇村体系结构
中心镇——峰城镇。承担片区级乃至城市级的综合功能。
一般镇——桃花镇、南坪镇、老君乡。通过盘活城镇低效闲置用地,补齐短板类设施,提升服务辐射能力。
中心村(社区)——野鸭村、寨扁社区、观山社区、花园村、凤凰村、仁义村、古楼村、刘家沟村
其他村(社区)——其他24个村(社区)。
三、村级片区划分
综合各村(社区)区位、地形、人文、产业、交通、产业等因素,将片区划分为南坪高山车厘子农旅休闲度假村级片区、白岩滩农旅融合产业示范村级片区、野鸭寨扁高山农业示范村级片区、刘家沟桃花米产业村级片区、古楼香菇、辣椒、高山青脆李、中药材产业发展村级片区等5个村级片区,详见村级片区规划功能指引表。
四、城乡建设用地布局
城乡建设用地:片区城乡建设用地总面积为609.04公顷,其中城镇建设用地77.19公顷,较规划基期年增加25.49公顷;村庄建设用地609.04公顷,较规划基期年减少428.43公顷。
区域基础设施用地:规划片区区域基础设施用地138.55公顷,较基期年增加51.86公顷,主要为片区内公路扩建、新建产业道路产生的用地增加。
其他建设用地:规划片区其他建设用地92.54公顷,较基期年增加67.35公顷,主要为落实上位规划、专项规划等确定的项目,新增采矿、采天然气用地。
第四节 其他用地布局
一、湿地
规划基期年湿地为0.03公顷。全部为内陆滩涂。至规划末期为0.00公顷,主要为白岩滩水库占用。
二、陆地水域
规划基期年陆地水域面积为551.52公顷,宣汉县十四五期间大力发展水利设施,为农业灌溉用水、居民生活用水提供水源保障,规划期内白岩滩高山农业片区需建设1处水库,至规划末期陆地水域面积为723.82公顷,较现状增加172.30公顷。
三、其他土地
规划基期年其他土地面积为1267.38公顷,地类有田坎、裸土地、裸岩石砾地,通过梳理布局,至规划期末其他土地面积为1314.91公顷,较现状增加47.53公顷,主要为建设用地复垦后产生的田坎面积。
第五节 用地结构优化
按照规划约束性指标,结合用地布局,优化全域用地结构。优先确保生态安全的原则,通过用地结构调整,实现增加耕地261.05公顷,减少园地1.86公顷,减少林地289.93公顷,减少草地1.77公顷,减少湿地0.03公顷,增加农业设施建设用地96.44公顷,增加城镇建设用地25.49公顷,减少村庄建设用地428.43公顷,增加区域基础设施用地51.86公顷,增加其他建设用67.35公顷,增加陆地水域172.30公顷,增加其他土地47.53公顷。规划至2035年,非建设用地总量31994.56公顷,建设用地面积840.13公顷,其中城乡建设用地面积609.04公顷,调减建设用地283.73公顷。
规划秉持“宜林则林、宜耕则耕”的原则,在确保粮食安全、生态安全等底线的前提下,优化片区土地利用布局,优化片区国土空间用途结构,形成集约高效的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与用途结构调整表。详见片区国土空间用途结构调整表。
第四章产业发展
一、规划思路
以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建设城宣万革命老区乡村振兴先行区、高山现代农业示范区为目标,按照“区域联动发展、夯实农业基础、延伸产业链条、促进农旅融合、创新运营模式”的总体思路,依托沿X080、Y161、X075、X092以及Y072构筑的高山农业发展环以及现代农业协同发展小环线,联动宣汉县中河流域特色农业片区、五马归巢森林康养片区以及南坝商贸工矿片区,主动融入县域农旅融合发展格局,并完善种、养殖服务设施、产品初加工设施配套,夯实农业基础,提升农业规模化、标准化、现代化水平。延伸农业产业链条,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加快构建以高山车厘子、峰城玉米、桃花贡米、老君香菇为特色,优质粮油为优势,产品加工、田园观光、文化旅游为延伸的产业体系,促进农旅融合,助力乡村振兴。并以南坪-峰城高山车厘子、峰城玉米、桃花贡米以及老君香菇四大现代农业园区为抓手,合理开发利用旅游资源,同时通过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提升农民的收益水平。
二、夯实农业基础,促进农旅融合
(一)构筑“一环四园四中心”的农业格局
基于现状产业布局,并落实相关专项规划要求,贯彻农业适度集约化规模化发展理念,构筑“一环四园四中心”的农业格局。
“一环”:对接宣汉县现代农业协同发展小环线,依托X080、Y161、X075、X092以及Y072构筑的高山农业发展环。
“四园”:对接《宣汉县“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并结合片区实际规划的南坪—峰城高山车厘子现代农业园区、峰城玉米现代农业园区、桃花贡米现代农业园区以及老君香菇现代农业园区。
“四中心”:对接《宣汉县“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结合乡镇及中心村布置四处综合农事服务中心,服务片区农业高质量发展。
(二)四大园区产业发展思路
1、南坪-峰城高山车厘子现代农业园区
产业发展思路:巩固现状高山车厘子产业,并增补农业基础设施。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基础上,采用立体种植、间作套种等方式尽量保留越夏蔬菜、烟叶以及辣椒、青脆李等经济作物的种植规模,并结合高标准农田的建设,依托四川巴水山耕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打造高山车厘子良种繁育基地,形成1车厘子 N越夏蔬菜、烟叶、辣椒、青脆李等的产品体系。
同时,结合车厘子良种繁育基地、白岩滩水库发展田园观光、旅游等业态,促进农旅融合。
项目策划:
车厘子观赏基地:结合花园村现状较为成熟的车厘子种植区域,打造车厘子观赏基地,并配套冷链冻库、农资配送中心等农业基础设施,提升产业效益。规划高山车厘子展示厅及旅游服务中心等项目,促进农旅融合。
车厘子良种繁育基地: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依托四川巴水山耕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打造高山车厘子良种繁育基地,做强高山车厘子良种良育。
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建立规模化集约化的立体种植示范基地,推动车厘子 大豆等模式的立体种植。
2、老君香菇现代农业园区
产业发展思路:巩固现状香菇种植产业,并增补农业基础设施。发展玉米以及油菜等高质量粮油作物种植,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基础上提高经济效益,并结合生猪、肉牛养殖,发展种养循环模式。形成1香菇 N玉米、油菜、生猪以及肉牛等的产品体系。
结合龙凤村传统村落发展观光旅游,建设传统村落旅游基地,并布置研学、科普等业态,结合香菇种植基地发展农事体验等业态。
项目策划:
香菇种植基地:结合铁尖村现状的香菇种植大棚进行扩建,打造香菇种植基地,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基础上扩大种植规模,提升产业效益。
种养循环示范基地:结合彩云社区规划生猪养殖场,打造种养循环示范基地,探索粮油-青储饲料-禽畜养殖的低碳高山种养发展路径。
传统村落旅游基地:结合龙凤村传统村落,发展传统文化旅游、研学以及科普教育等业态,布置传统村落博物院、传统村落科普馆、研学教育大厅以及旅游服务中心等项目。
3、桃花贡米现代农业园区
产业发展思路:巩固现状桃花贡米种植产业,增补农业基础设施,并扩大种植规模,以桃花贡米为特色,玉米大豆油菜等为基础,探索高附加值粮油作物发展模式,形成1贡米 N玉米、油菜、大豆、果蔬以及肉牛等的产品体系。
结合名人故居发展观光旅游、田园康养,并结合稻田景观以发展田园观光。
项目策划:
粮油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结合桃花坪村优质耕地,发展粮油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
肉牛低碳养殖示范基地:结合乡镇村的实际诉求,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发展肉牛养殖,打造低碳养殖示范基地。
名人故居旅游基地:结合刘家沟村名人故居及桃花贡米原产地,建设贡米原产地博物馆、川东北民居博物馆以及田园民宿等项目。
4、峰城玉米现代农业园区
产业发展思路:巩固现状粮油、玉米产业,打造粮油高质量种植示范园区,夯实粮食安全底线,提高生产效益。
三、延伸产业链条,提高产品价值
(一)产业延伸思路
延伸产业链条,夯实农业基础,做强初级加工,促进农旅融合。依托一个园区、打造一个景区、实现一方致富。
在产业链上游,依托相关部门及在地企业发展选育育种,梳理片区的重点种质资源,搭建种质资源库并建设良种繁育基地。同时,巩固、做强种植养殖,发展高山粮油、高山果蔬以及生猪、蜀宣花牛等种、养殖产业。
在产业链中游,做强农产品初级加工,增补农业基础设施,因地制宜、分类施策。针对粮油等农产品,布局烘干、仓储等设施,加工成品粮以及其他初级产品。针对果蔬等农产品,布局冷冻、冷藏、包装、脱水等初级加工设施。针对生猪肉牛等农产品,发展低温肉制品等初级肉类产品。
在产业链下游,结合特色资源以发展农旅体验、田园观光、文化旅游、传统村落溯源、川东北民居体验等业态,促进农旅融合。
(二)产业体系:1特色 3优势N延伸
片区内整体形成1特色(高山车厘子) 3优势(峰城玉米、桃花贡米及老君香菇)的产业体系,并依托四大现代农业园区发展N个延伸产业。
四、创新运营模式,合理分配收益
(一)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引导农业现代化发展
以新型经营主体模式推动农业现代化以及规模化发展,大力推广“企业 合作社 家庭农场”、“企业 合作社 农户”产业联合体等多种运营模式,提升农业规模化种养殖水平、土地托管水平、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到2030年,培育市级以上的农业龙头企业1家。
(二)加快推广多种收益分享模式,保障农民利益,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加快推广“订单收购+分红”、“土地流转+优先雇用+社会保障”、“农民入股+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等多种利益联结方式,让农户分享加工、销售环节收益,以实现一地得四金(农业生产得现金、土地流转得租金、基地务工得薪金,多渠道就业得酬金)。
五、用地保障
(一)建设用地
1、新产业新业态用地
规划新增约14.7公顷的新产业新业态用地用于布局产业服务项目以及农旅融合项目。
2、物流仓储用地
规划新增约0.2公顷物流仓储用地。
(二)农业设施建设用地
规划新增约96.44公顷农业设施建设用地用于初级加工房、农资品仓库、农村道路等设施,支撑农产品初级加工发展。
第五章乡村振兴
一、乡村振兴策略
(一)整合优势资源,培育特色产业
依托高山地形、田园风光等特色资源优势,采取“企业 专合组织 基地 农户”模式,发展高山农业、生态养殖等产业,培育农业特色品牌。同时,吸纳规模农户,组建小农户生产联盟,构建利益联结机制。组建专家工作站、专家大院,搭建产学研结合平台,提升现代农业科技水平。发展电子商务及“互联网+”,将高山车厘子、桃花贡米、老君香菇系列产品加入天猫、京东等大型电商平台,创建微商平台。鼓励延伸农业产业链,拓展产品加工等,增强片区内农特产品的对外影响力。
(二)保护乡村生态,提升环境质量
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提升片区耕地质量等级和综合生产力。进一步完善水资源的管理与保护机制,注重农业节约用水,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强化林地资源保护,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道路。继续推动与实施“碧水蓝天”行动,加强农村环境治理与环境保护宣传工作,提升农村环境质量,实施农村环境建设示范行动,促进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环境的全面提升。
(三)审视空间特色,优化空间格局
科学分析白岩滩片区空间布局现状和自然生态条件,提倡城乡共生、社会效率和空间共享的发展模式,合理满足农业发展和农民生活需要,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将乡村保护与乡村开发相结合,优化全域的空间布局,保护自然资源,为乡村留足自由生长空间。
(四)整治人居环境,建设宜居乡村
加强人居环境综合治理,采取定区域、定方案、定责任、定纪律“四定”工作法,建立“领导包片、干部包村、村干部包社、网格员包户”的网格化管理机制,探索政府出一点、村里筹一点、村民凑一点、社会捐一点的“四个一点”农村保洁资金保障机制,深入开展“五清”行动,打造“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示范点和示范院落,将高山农业发展环打造为示范带,将白岩滩片区建设成为“水清岸绿、渠沟通畅、路见本色、庭院整洁”的宜居新农村。
二、乡村振兴体系构建
依据国家、四川省、达州市和宣汉县有关乡村振兴文件和规划的要求,综合分析区域发展机遇和相关发展经验,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要求,针对宣汉县乡村发展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推动城乡统筹、实现乡村振兴的工作目标;明确城乡联动、振兴乡村产业的思路,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优化乡村的产业空间布局,保障乡村产业建设用地;提出宣汉县村庄分类发展和分步推进的原则和要求,制定各类村庄发展的政策指引,明确宣汉县村庄分类并制定相应的建设要求,确定乡村空间布局和建设用地规模;按照构建乡村社区生活圈要求,明确乡村地区公共服务与基础设施配置标准;深入分析宣汉县的山水、地景、田园、文化、产业、建筑、人居等特色要素,明确城乡风貌特色分区,提出分区管控要求和指引,并提出保护乡村传统风貌和自然生态格局、整治乡村人居环境的具体要求,推动建设美丽宣汉、宜居乡村。
三、乡村振兴路径及内容
(一)依托优势产业,全面推进乡村产业振兴
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一是调整产业结构,重点推动以高山农业为主导的产业;巩固提升高山车厘子、峰城玉米、桃花贡米以及老君香菇四大特色支柱产业;延伸产业链条,推动三产融合发展。二是转变经营方式,提升科技水平,加快建设信息基础设施,加强农业知识培训和普及,健全农业生产全过程信息化建设;大力发展多种形式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引导土地经营权规范有序向有意愿、有能力、有诚心发展现代农业的新型经营主体流转;围绕主体多元化、服务专业化、运行市场化的方向,构建公益性服务与经营性服务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稳步推进资源资产化、资产资本化、资本股份化改革进程。三是强化产业支撑,强化农业发展基础支撑与科技支撑,加强生态本底建设,推进资源保护和生态修复,补齐农业农村短板,夯实农村共享发展基础,加强现代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的推广与应用,积极推进农业生产、加工、销售以及现代信息技术相融合。四是要树立品牌形象,大力扶持和引导经营主体开展“三品一标”认证,建立完善的农产品质量检测和追溯体系,保障农产品安全;按照“区域品牌企业品牌”的发展模式,加快特色品牌商标注册,加大农产品营销宣传力度,显著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
优化乡村产业空间布局。根据白岩滩片区交通格局、自然资源条件、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和农业产业基础,构建“一环四园四中心”的农业发展格局。同时完善农村土地利用管理政策体系,盘活存量,用好流量,辅以增量,激活农村土地资源资产,保障乡村振兴用地需求。
推进乡村产业融合发展。坚持产业振兴战略,加快产业融合发展步伐,延伸拉长产业链条。着力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形成多模式推进、多业态打造、多主体参与、多机制联结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体系。一是加快推进农产品加工建设,加大农产品开发力度,注册商标、创立品牌,增加农畜产品附加值;引进培育一批产业关联度高、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不断壮大农产品加工业。二是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以现有旅游资源为依托,结合绿水青山、优势特色农业等资源,推动乡村各类资源景观化,加强乡村生态环境保护,加强农旅融合,大力发展设备完备、功能多样的休闲观光园区、乡村民宿等。结合全域旅游空间布局和农业产业布局,加速培育乡村旅游新业态,开发文化体验、田园观光以及民宿度假等旅游产品。三是培育新业态,大力发展农产电商,培育乡村产业的融合载体,加快乡村文农旅融合发展。
加强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坚持“统筹规划、适度超前”原则,统筹推进各项乡村产业设施装备建设,全面提升设施装备对乡村产业发展的保障能力和水平,为宣汉县乡村振兴提供强力支撑。一是加快农村路网构建,以推动产业发展为核心,重点解决旅游产业道路短缺、通村通组公路硬化率较低等问题,大力开展通村通组道路、农业机耕道建设。科学规划道路交通网,统筹交通及旅游部门共同做好旅游点交通标识和引导标志;加强农村公路与干线公路网的有机衔接,加快通村通组道路建设,保证农产品及时、便捷的运输,降低运输成本。二是加强农业水利设施建设,加强水利设施投入力度,采取“蓄、引、提”相结合的措施,切实解决工程性、季节性缺水问题,提高水资源利用率,降低自然灾害损失,解决好农田灌溉“最后一公里”问题。三是全面提升耕地质量,大力建设高标准农田,改造中低产田土,推广测土配方施肥,不断提高农业基础设施水平,改进传统落后的生产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四是完善农业物质装备,积极推广适应特色产业生产、加工、运输等环节的新型农机具,促进农业产业化高度融合。
(二)加强村庄风貌建设和人居环境整治,建设美丽乡村
加强村庄风貌建设。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理念,充分体现历史记忆和地域特色,科学分析村庄风貌结构,针对区域风貌的特点有针对性地提出村庄风貌建设指引。并推进“四旁绿化”,打造宅前屋后微田园和生产性景观。
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完善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体系,强化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大力推进农村厕所革命,积极推进“三清两改一提升”村庄清洁行动,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
四、产业用地保障措施
统筹协调产业发展空间。全面推进白岩滩高山农业片区的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统筹协调内部空间布局,调整用地结构,统筹安排各类开发保护建设活动。对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用地确有需求,但是短期内难以落地布局的项目,可采取“留白”的方式,在片区规划当中预留不超过5%的建设用地规划指标,并明确用途管制要求,项目实施后核减、核销用地规模。
乡村产业建设用地指标保障。健全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加快“房地一体”的农村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完善农村新增用地保障机制,统筹农业农村各项土地利用活动。盘活农村存量建设用地,完善农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政策,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落实宅基地集体所有权,保障宅基地农户资格权和农民房屋财产权,适度放活宅基地和农民房屋使用权,不得违规违法买卖宅基地,严格实行土地用途管制,严格禁止下乡利用农村宅基地建设别墅大院和私人会馆。各地积极支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新增建设用地安排不少于10%的建设用地规划指标,保障农村产业发展。制定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时,县级应安排至少5%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以保障乡村重点产业和项目用地。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拆旧复垦产生的建设用地指标,按照不低于30%比例留给项目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在满足集中安置区建房需求的基础上,保障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用地需求。
第六章设施配套
第一节公服设施
一、规划策略
参照《四川省乡镇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指南》、《社区生活圈规划技术指南》、《四川省村级规划编制指南》结合专项规划和民意调查,分等级差异化引导,因地制宜建立科学合理的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标准,健全四级生活圈。按照“中心镇—一般镇—中心村—其他村”四级结构,实行公共服务设施错位配置、相互补充配套模式,统筹完善片区公共服务设施。
中心镇:片区服务中心,配置片区级服务设施,集中公共资源重点投放,服务整个片区。
一般镇:配置满足本镇居民基本需求的服务设施。
中心村:承担村级片区的服务功能,配置村级片区服务设施,辐射
对应的村级片区。
一般村:配置满足本村村民基本需求的服务设施,延续优化村级职能。
中心镇、一般镇公共服务设施配置表
设施类型 | 中心镇(片区级) | 一般乡镇(乡镇级) | |
公共管理 | 镇政府 | ● | ● |
便民服务中心 | ● | ● | |
人民法庭 | ● | △ | |
派出所 | ● | △ | |
文化体育 | 综合文化站 | ● | ● |
全民健身中心(场所) | ● | ● | |
图书馆 | ● | ● | |
影剧院 | ● | △ | |
教育医疗养老 | 职业技能培训 | ● | △ |
高中 | ● | △ | |
初中 | ● | △ | |
小学 | ● | ● | |
幼儿园 | ● | ● | |
综合医院 | ● | △ | |
卫生院 | ● | ● | |
敬老院 | ● | ● | |
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 | ● | ● | |
商业服务 | 银行、电信、邮政网点 | ● | ● |
综合商场 | ● | ● | |
农贸市场 | ● | ● | |
银行 | ● | ● | |
注:“●”为必设,“△”为选设,“—”为不设 |
中心村、一般村公共服务设施配置表
类别 | 设施名称 | 配置要求 | 中心村 | 一般村 |
社区管理 | 社区管理用房 | 建筑面积 100 平方米左右,含警务、财务、社保、医保等功能用房 | ● | ● |
教育 | 托幼(儿) 园 | 1000 人以上原则上配置托幼一处,人均占地面积 10 平方米左右 | △ | △ |
小学 | 3000 人以上原则上配置小学一处,人均占地面积 10 平方 | △ | △ | |
医 疗 卫 生 |
卫生服务站 | 建筑面积 30--50 平方米,1000 人以下的社区取下限值 |
● |
△ |
文化体育 | 文化活动室 | 含科技服务点,建筑面积 50--200 平方米,1000 人以下的社区取下限 | ● | △ |
图书室 | 建筑面积 50--100 平方米。 | ● | △ | |
全民健身设 | 结合小广场、集中绿地设置 | ● | ● | |
卫生服务站 | 建筑面积 30--50 平方米,1000 人以下的社区取下限值 | ● | △ | |
注:“●”为必设,“△”为选设。 |
(二)已有设施按照保留、新增、提升、撤销等方式分类施策
1、保留
对镇级行政管理、教育设施,村(社区)便民服务室、文化室等设施,满足现有标准,且满足基本需求的设施,延续不变。
2、新增
增设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社区养老服务综合体、日间照料中心,补足养老设施短板。增设幼儿园、全民健身中心、活动广场、农贸市场;按需增设公益性墓地等。
3、提升
改扩建中小学和幼儿园,完善片区教育设施;改建部分村(社区)卫生室等设施,提高服务能力。
4、撤销
撤销部分教学点(村小),引导现有学生进城镇小学。
二、便民服务设施
(一)现状与问题
片区内村/社区已基本实现便民服务设施片区全覆盖。但仍存在整体服务功能不优的问题,其中镇区便民服务中心配置不足,硬件条件有待完善。
(二)规划思路
加强统筹协调,按照镇级设便民服务中心,社区生活圈设置便民服务站,村(社区)设便民服务室的原则分级配置。结合现有便民服务设施现状,进行整改提质,提升便民服务设施服务能力,满足村镇居民的生活服务需求。
(三)规划措施
镇级:设置4处便民服务中心。
村(社区)级:保留现状29处村(社区)便民服务室。
三、文化体育设施
(一)现状与问题
片区内文化体育设施存在以下主要问题:一是部分文化活动场地不足,设施不完善,部分文化室与其他部门存在空间混用。二是部分文化设施服务效能不高,包括群众知晓率、利用率不高。因农村地区常住人口多为留守的老人和儿童,受文化水平、阅读习惯等因素限制,导致阅报栏、图书室等功能在农村生活中实际利用率较低。
大型综合性体育场地位于中心城区,而片区内缺乏综合性体育健身场地,乡镇无全民健身中心,乡村体育健身器材缺乏。
(二)规划思路
落实《四川省乡镇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指南》、《四川省村级规划编制指南》,全面补齐以标准化、均等化为重点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短板。按县设文化博物馆,镇级有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村(社区)有文化活动室的原则布局文化设施。以合理布局、因地制宜、方便群众为原则,每个乡镇建设1个全民健身中心,鼓励建设乡村体育健身场所。充分利用现有的平台、办公用房等设施,加强村(社区)文化体育服务建设。
(三)规划措施
镇级:镇级:新增1处综合文化服务中心、4处文化馆分馆、1处图书馆、新增2处全民健身中心。峰城镇新增1处片区中和文化服务中心,1处文化馆分馆;桃花镇新增1处文化馆分馆;南坪镇新增1处文化馆分馆、1处图书馆,1处综合体育场;老君乡新增1处文化馆分馆,1处综合健身中心;
村(社区)级:新建17处健身活动广场,保留16处健身活动广场;新增9文化活动室,保留21处文化活动室。新建聚居点可按需配建健身场地及器材。
四、教育设施
(一)现状与问题
片区现内有3所初级中学、1所九年一贯制学校、5所小学义务教育学校,教学用房、师生宿舍存在不足。随着镇村人口流出,学生部分流向中心城区和镇区,乡村区域生源减少,片区内教学点,大多处于低效或闲置状态。
(二)规划思路
坚持城乡共享、集中集约、顺向便民的原则,按照“幼儿园就近就便、小学向乡镇集中、初中向中心城镇集中、资源向寄宿制学校集中”的思路对片区公办学校进行优化布局。
(三)规划措施
规划保留初级中学2处;保留小学5处;扩建九年一贯制学校1处,老君乡中心校新建2000平米教学楼,修建改造老综合楼用作教师周转房;保留幼儿园5处,扩建幼儿园1处,改造老君乡幼儿园,建成标准化幼儿园;撤销27处教学点,保留现状铁尖村、双扁村教学点2处。整体优化硬件设施,提升办学水平。
五、医疗卫生设施
(一)现状与问题
片区现有4处乡镇卫生院和2处分院,结合现状村(社区)卫生室,已形成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但存在医疗卫生用地面积不足,硬件设施配置不佳的问题。
(二)规划思路
按照镇级设卫生院、村(社区)设卫生室的思路布局,建立与村镇经济社会发展基本适应、综合布局合理、资源配置优化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提升医疗服务能力,方便、快捷的满足居民日常不同层次的医疗服务需求。
(三)规划措施
镇级:保留3处卫生院,扩建1处卫生院,老君乡卫生院改造重建1500平米住院综合楼,完善科室功能和医疗设备。保留2处卫生分院。
村(社区)级:改扩建4处卫生室,保留20处,规划利用闲置资源进行改建,规划利用闲置资源改建,包括三溪村、文凤村、鼓石梁村、排马村卫生室;
六、养老服务设施
(一)现状与问题
片区现有1处敬老院。存在养老服务设施不足,服务人才不足等问题。
(二)规划思路
结合人口年龄结构变化趋势,按照镇级设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敬老院),中心村(社区)级设置日间照料中心,一般村按需配置日间照料中心的思路,形成二级养老服务体系。
(三)规划措施
镇级:新建3处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敬老院),1处老年活动中心。峰城镇新增1处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桃花镇新增1处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南坪镇新增1处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1处老年活动中心。
村(社区)级:新增10处日间照料中心,保留3处日间照料中心心。花园村、凤凰村、观山社区、野鸭村、寨扁社区、仁义村、龙凤村、古楼村、三溪村等利用闲置资源各新建1处日间照料中心。基于人口规模和节约用地的考虑,其他村(社区)的养老服务依托乡镇或中心村。
七、社会福利设施
(一)现状与问题
社会福利服务设施建设滞后,同时殡葬服务需求较大,亟需统筹考虑。
(二)规划思路
按照规模适度、应建则建的原则进行布局,推进农村生态公墓建设,完善未成年人保护和精神卫生福利等社会保障工作。
(三)规划措施
在峰城镇、桃花镇、老君乡、南坪镇各新增1处殡葬用地,促进农村生态节地安葬。
八、商业服务设施
(一)现状与问题
片区内南坪镇缺乏农贸市场,现有商业服务设施无法满足居民需求。
(二)规划思路
对接社会发展与群众生活需求,在乡镇设置农贸市场,各村可结合居民点布局农家便利店。
(三)规划措施
对接社会发展与群众生活需求,在南坪镇新建1处农贸市场。
九、闲置资源利用
(一)现状与问题
经现状调研,片区内现状闲置公服设施包括闲置教学点和村委会。到规划期末将撤销村小27处。
(二)规划思路
按照“统筹兼顾、综合利用、分类处置、一地一策”的总体思路,结合群众实际需求,采用充实办公用房一批、改做公益用房一批、支持产业发展一批、市场化处置一批等方式盘活现有闲置公共服务设施资源。
(三)规划措施
闲置低效设施优先调整用于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或公益事业用地,如将闲置村委会改为日间照料中心、卫生室业务用房;将闲置村小改建为公益性用房、农技培训站。
调整为设施农用地服务产业发展,如闲置村小改造为烘干房、小型冻库;
此外还可结合各村集体经济发展需要,调整为农村新产业新业态用地,改建为农旅休闲用地。
第二节交通设施
一、规划思路
充分衔接《宣汉县“十四五”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以及《宣汉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等,优化完善片区的路网体系,满足未来乡村地区生产、生活以及旅游等的多元交通需求。
畅全域。针对白岩滩片区道路等级较低的短板,落实规划快速通道建设,围绕高山农业发展环以及现代农业协调发展小环线,逐步提升区域内公路建设标准,强化区域对外通道承载能力。
通乡村。立足乡村振兴的发展要求,重点推进建设“最美乡村路”,落实自然村通硬化路工程以及撤并建制村畅通工程,促进各村间互联互通。
筑环线。依托乡道、村道、农村公路优化工程以及最美乡村路工程构筑高山农业发展环线,整合沿线产业以及旅游资源,实现各片区之间、各建制村之间的高效互联。
服产业。完善物流体系建设,提供产业的基础保障,加强区域内的要素流动,强化交通运输对农业、旅游等相关产业的支撑作用。
二、骨干公路工程
(一)现状问题
片区内无骨干公路,道路最高等级为县道,对外联系较弱。
(二)规划举措
对接《宣汉县“十四五”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及《宣汉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等重要规划,落实黄金镇至南坝镇快速通道,加强该片区道路系统与外部的联系。
1、快速通道
落实上位规划黄金镇至南坝镇快速通道。
三、农村公路工程
(一)现状问题
乡镇间、建制村间联网程度低,尚且不能实现互联互通连接,距离满足村民“抬脚有路、出门上车”还有较大差距。部分道路路面破损严重、路面狭窄,无法支撑片区产业发展。
(二)规划举措
1、优化内部道路网络
实施农村公路优化工程,重点推进X075、X080、X092三条县道以及Y072、Y075两条乡道扩能提级,构建高山农业发展环,完善片区道路体系,保障各镇区快速互联互通。
2、建设最美乡村路
规划X080、X088、X091、X092、Y072、Y092、Y161、Y163以及W201共8条最美乡村路,按三级或四级公路标准进行改建,支撑片区产业发展。
3、健全道路设施
村委会与组之间应实现道路百分百通达、百分百硬化。村组道路每隔200-300米宜设一处错车道,逐步实施入户道路硬化工程。
4、健全长效稳定的管养保障体系
加强跟踪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全面实施农村公路县、乡、村的三级“路长制”,加强路产路权保护。
四、产业支撑工程
(一)现状问题
现状物流体系组织化、集约化、信息化、网络化程度不高,且运行效率偏低。
(二)规划举措
1、构建两级物流通道体系
规划建设干线物流通道以及集散物流通道两级物流通道运输体系。干线物流通道主要依托X075、X088、X091以及X092,集散物流通道主要依托X080、Y072以及Y161,串联村级物流节点。
2、构建县-乡镇-村三级物流投递体系
依托宣汉县城、峰城镇镇区、桃花镇镇区、南坪镇镇区以及老君乡、各个建制村(社区)委员会构建三级物流投递体系。
第三节市政设施
一、供水水利工程
(一)供水工程
白岩滩片区由锋城镇一个水厂供水,各乡镇设有高位水池,目前满足供水需求。无需新建水厂。
(二)水利工程
(一)供水工程
白岩滩片区由锋城镇4个水厂供水,分别位于南坪镇、锋城镇、桃花镇以及老君乡,各乡镇设有高位水池,目前满足供水需求。无需新建水厂。
(二)水利工程
现有水库12个,包括白岩滩水库、观山坪水库、烂碾子水库、豆腐溪水库、烂池子水库、张家湾水库、中坝水库、长沟水库、六角丘水库、塔桥湾水库、余家湾水库、老寨沟水库。
规划在南坪新建2处水库,包括一处中期水库和一处远期水库。并规划新建两条灌溉渠,满足片区灌溉需求。
水库基本情况表
名称 | 集雨面(km) | 库容 (万方) | 坝高(m) |
观山坪水库 | 1.4 | 12.8 | 16 |
烂碾子水库 | 0.2 | 13 | 12 |
豆腐溪水库 | 0.5 | 22.3 | 20 |
烂池子水库 | 0.35 | 11.2 | 11 |
张家湾水库 | 0.2 | 14.3 | 19 |
中坝水库 | 0.35 | 15.9 | 17 |
长沟水库 | 0.15 | 11.9 | 16 |
六角丘水库 | 0.15 | 12.4 | 12 |
搭桥湾水库 | 0.33 | 26.2 | 19 |
余家湾水库 | 0.39 | 28.6 | 17 |
老寨沟水库 | 0.8 | 20 | 19 |
二、排水工程
规划保留现状4处污水处理厂,分别位于南坪镇、锋城镇、桃花镇以及老君乡,并在锋城镇新增一处污水处理厂,污水收集处理量按总给水量的 85%计算,污水有效处理率达到95%,各村镇现有化粪池处理污水,满足污水处理需求量。
三、环卫工程
因地制宜选择片区处理、就地就近处理模式,科学设置垃圾中转站点,保留现状一处位于桃花镇的垃圾中转站,新增3处垃圾中转站,统一运出集中处理,实现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达90%以上。
四、能源及通信工程
(一)电力工程
以农村居民点布局为指引,建设规模合理、适度超前的农村电网,提升电力系统抗压和应急恢复能力。保留现状锋城35KV变电站、各村按需配建变压器。
(二)通信工程
优化人口聚居乡镇和村(社区)网点覆盖。保留现状3处电信设施,满足居民通信,不新增电信设施。
第四节防灾设施
充分衔接《宣汉县“十四五”应急体系规划》,统筹考虑城乡防灾设施、防灾资源合理布局,构建城镇防灾设施辐射乡村的城乡协同灾害防御体系,保护好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
一、自然灾害防御
(一)地灾防治
加强乡村安全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加大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综合治理力度,构建高效、有序的地质灾害应急处置机制。城镇建设及乡村居民点选择应避开地灾影响,严禁在滑坡、不稳定斜坡等危险地带以及地震可能引起火灾、水灾、泥石流等次生灾害的地区选址,建设前须进行地灾评估与详勘工作。
(二)森林防火
落细落实网格化管理,构建森林防火救援通道,组建森林防火救援队伍,加强值班值守,对火灾易发区域实施高密度巡查。在重点林区火灾点增设全天候监控系统,购置无人机实现林区快速监测、实时巡查。
(三)抗震
贯彻“预防为主,防、避、救相结合”的防震方针,采取就地疏散和集中疏散相结合的原则,场镇建筑按6度设防,重要建筑物和生命线工程按7度设防;结合片区内公园,学校、停车场等场地,按人均不小于1.5平方米标准建设应急避难场所,所有建设活动以及建筑抗震设防均应符合相应标准和规范规定。
(四)气象灾害防治
依托宣汉县气象部门提高对气象灾害的预警能力,建立高效、统一、科学、规范的气象灾害应急救援体系。规划期内,气象灾害预警预报达到100%。片区内新建、改建、扩建和已建建设项目,应当根据国家和省市技术标准安装相应的防雷装置。
二、应急管理体系建设
(一)消防体系建设
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资源共享的思路,在峰城镇、桃花镇、南坪镇以及老君乡各新建1处应急消防救援站,各村/社区依托村/居委会设立微型消防室,建立最小消防应急单元。依托现状村社道作为林区的防火通道,打通林区内部断头路,形成林区防火应急道路网络,实现“15分钟半径、30分钟全境覆盖的应急能力调度圈”。
(二)应急物资储备库建设
优化重要应急物资区域布局,提升片区、乡镇、村社应急物资装备库(点)建设水平,完善物资储备网络。依托应急消防救援站以及便民服务中心(点)等建立应急物资储备点,适时前置应急物资。制定家庭应急物资储备推荐清单,引导群众做好家庭应急物资储备。
(三)应急避难场所建设
根据片区各镇地形地貌特点、人口分布状况、建筑物密度以及居民疏散要求等,进一步做好避难场所的规划布局。充分利用公园、广场、学校等,新(改)建分布合理、功能齐全、配套完善、管理规范的应急避难场所,实现应急避难场所人均避难面积1.5m2以上,能够满足居民的紧急避难需求。逐步完善移动式救灾指挥、应急医疗救护、应急厕所、应急供电供水消防和应急垃圾与污水处理等配套设施功能,完善线路指示牌和安全警示等标识标牌。
第七章品质提升
第一节乡村人居环境整治
一、居民点布局思路
以适宜性评价为基础,以避让底线和灾害,顺应农村人口流动趋势和产业发展规律,结合意愿合理确定聚居比例。城区周边采取“城乡一体”的模式,山丘地区根据耕作半径,采取“大分散、小聚居”模式布局,平坝地区居民点尽量在建设情况较好、聚居规模较大的现状居民点基础上进行扩建,靠近场镇的向城镇周边集中,镇村统一建设。根据不同地形分类引导居民点布局。尽量少占耕地,通过集聚化、适度规模化,差异化推动乡村地区农民适度聚居。
二、居民点选址原则
坚持“四避让、三远离、三融入”原则。充分尊重民意,有序引导“零散农户向聚居地区集中,山区向丘区集中,丘区向城镇周边集中”。
四避让:避让地质灾害点、洪涝易发区、水源保护区、生态敏感区。
三远离:远离公路、铁路、高压线。
三融入:融入城镇、产业、自然环境。
1、充分考虑耕作半径
充分考虑耕作半径的要求,结合片区地形特征,确定适合的耕作半径(约800m—1000m),且居民点尽量靠近耕地集中区域。
2、向交通便捷区域集聚
引导山地丘陵区域散居居民向低山或平坝地区搬迁,向道路沿线、配套有支撑处集中。
3、向靠近镇区处集聚
距离现有城镇较近的散居农户,按照“入镇安置”农村人口转移方式分梯度科学引导“进镇入点”,镇村统一建设,居民点共享镇区服务设施。
4、在现状居民点基础上扩建
向现状已形成的居民点处搬迁。在现状有条件的居民点基础上扩建,并完善配套设施。
三、居民点规划布局
遵循农民意愿,按照“小组微生”的理念,综合人均用地60m/人计,规划新增居民点6处,用地规模1.8公顷,聚居人口约306人,102户。详见规划居民点分布一览表。
四、乡村人居环境整治
(一)现状问题
1、污水治理覆盖不全面,收集处理率低
片区内农村散户生活污水受地形地势、农户资源化利用需求、农户生产生活习惯等影响,依然存在生活污水收集不全面,生活污水一般未经处理直接排放,排水设施欠账太多,污水收集处理率低,场镇收集管网里程不够,农村污水处理能力有待进步加强。
2、“厕所革命”仍有差距
近年来虽大力实施了“厕所革命”,但仍有部分农户因不愿自筹资金投入,故部分乡镇户用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不高,部分农户卫生厕所改造存在过粪管、排气管安装位置不正确,粪口盖板密封不严等问题,农村“厕所革命”仍是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中的较大难题。
3、垃圾收运处机制落实不足
垃圾设施设备不足,清运难度较大。农村生活垃圾乱丢现象严重,村上保洁人员数量不够。清运车辆不足,不能保证垃圾及时清运,垃圾分类回收点缺失或脏乱。
4、农业废弃物乱堆乱放现象严重
聚居点宅间地、老旧院落大多杂物混乱堆放;散居农户院落周围杂草从生;传统院落庭院地面脏乱多苔藓,且乱堆乱放现象严重。同时,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落后,目前停留在秸秆、粪污还田,制沼气、堆沤有机肥,技术含量低。
5、村庄养殖污染需整治
农村生活垃圾清扫和回收不及时,畜禽粪便随意排放,存在露天堆放垃圾污染问题。
(二)规划目标
乡村人居环境全面提升,优秀传统文化更加彰显,农村基础设施持续完善,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全面建成。
(三)规划措施
1、村庄污水处理:提升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能力
对散户、院落、村民聚居点的农村生活污水分类处理,大力推广砖砌三格式化粪池,分步推进村民聚居点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改(扩)建乡镇污水处理厂(站),全面配套污水管网。到2035年,95%行政村农村生活污水得到有效处理。
2、村庄厕所革命:全面改造农村户厕
落实三年行动计划,大力开展农村户用卫生厕所建设和旱厕改造,同步实施粪污治理,全面完成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改造。重点完善聚居点、村委会、乡村旅游地等公共场所的公共厕所建设和改造。在新型社区(聚居点)建设配套无害化厕所,到2035年,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100%。
3、村庄垃圾处理:完善“户分类、村收集、镇运输、县处理”收运处置模式
不断提高生活垃圾治理能力。大力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就地分类减量、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完善收运处置模式,建立完善行政村和村民小组配备保洁员机制。到2035年,实现100%行政村生活垃圾得到有效治理。
4、村庄环境治理:全面治理“脏、乱、污”,持续开展“一榜两评”活动
常态化开展村庄清洁专项提升行动,全面治理“脏、乱、污”,开展农村院落“六乱”专项治理。对村庄乱堆垃圾柴草、乱占道路、乱摆摊点等脏乱差现象进行集中整治。拆除村庄临时搭盖的牲畜棚,统一村庄标识牌、广告牌等,营造干净整洁舒适的村庄环境。
5、面源污染治理: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
坚持源头减量,推广“畜—沼—粮(果、蔬、药、茶)”种养循环发展模式,推进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养殖。建立以肥料化为主,饲料化、燃料化稳步推进,基料化为辅的秸秆综合利用格局,秸秆综合利用率稳定在92%以上。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到90%以上。
五、乡村风貌引导
(一)现状问题
1、建筑风貌杂乱,未能体现本土建筑特点
镇区建筑形式各异,新旧程度不同,风格杂乱多样,乱搭乱建现象突出。新建聚居点整体风貌良好,但彩钢棚等乱搭乱建现象突出。村民自建农房风貌不协调,缺乏统一引导,风格杂质量参差不齐,私搭乱建、乱堆乱放等情况仍较突出。有部分土坯房、危房,存在安全隐患。
2、河流驳岸景观粗放,缺少植被优化提升工程
河道存在少许淤积、缩窄以及切断的情况。自然驳岸景观多以夯土堆砌,基本没有硬质驳岸,水域面积广大,但是缺少自然植被对沿岸景观起到修饰作用。
3、道路仍以土路为主,硬化道路缺少景观营造
村道较窄,大部分村庄沿路无绿化,缺乏道路景观营造。少数村庄主干道布置有行道树,但树种单一,植物搭配方式较为粗放。
(二)规划目标
分类有序的推进乡村风貌建设,提升新村居民点居住品质,改善老旧院落居住条件,提升散居农户居住质量,加强传统院落保护和利用,建设高品质农村居民小区。
(三)规划措施
总体风貌分区
结合农村居民点的位置特点,按照“傍镇、丘田和山居”三种类型管控和引导农房建筑风貌。其中,傍镇风貌分区位于田园与城镇过渡区域,依托主要道路呈组团式布局;丘田风貌分区位于丘与丘、丘与平原交汇处;山居风貌区分布在山谷处,或是沿着道路分布两侧。
1、建立片区风貌要素指引表
针对不同片区的山水、地形条件,分片区提出自然形态控制要求,山居风貌分区应保持山地形态,新建区域应随山就势,保持自然美感,以传统结合现代的川东北民居风貌为主。丘田风貌分区应营造丘田环绕,小组微生的田园之美,以传统结合现代的川东北民居风貌为主。傍镇风貌分区应注重整洁有序、新旧环境协调、强调人性化尺度,凸显小镇之美,以现代川东北民居风貌为主。
2、对林田、河岸、道路提出景观引导方案
(1)打造远山茂林,近田农舍的乡野美景
提升田地景观风貌品质,营造舒适生产空间;对废沟呆塘和高低不平的农田进行平整,对少量散落于农田的养殖设施进行复垦;保护林地生态本底,美化绿化重点地段。
(2)营造自然生态驳岸景观和活动场所
控制生态岸线,尊重自然流向,严禁对河道进行简单的直改弯、弯改直等人工改道。营造自然生态的驳岸环境,根据片区河流两岸的环境条件,确定采用植被、石材等不同生态护坡材料,营造乡土、自然的景观风貌。营造融入乡野的驳岸活动场所,沿岸强化本土植物的栽种,不得对只进行简单硬质化处理,渠道内可引种少量水生植物,提升水渠自身净化修复能力。
(3)道路景观乔木为主,灌木与地被相结合
村干路外缘设行道树,以高大乔木为主,搭以灌木。道路转角绿化宜种植植物组团进行美化,形成景观节点。村支路可以乔木为主,小灌木组合搭配。宅间巷道应在道路两侧各种植一行花卉灌木,或在一侧种植小乔木。田间道路绿化可留出视觉通廊,与农田景观产生联系,或栽种树干分支点较高的乔木,既不影响视线,同时乔木、小灌木、地被及农田共同形成层次丰富的景观面。
3、对山边、切坡、建筑退距提出控制指引
(1)山边控制
控制对象主要为临山地区的整体环境,以保护山体、随山就势为要点禁止大挖大填;在满足防护要求的前提下,宜采用矮挡墙。材质应就地取材,以当地原有石材为主,禁止用混凝土生硬覆盖。在满足安全的情况下,挡土墙宜生态化处理,可采用阶式挡墙、斜插栅栏式挡墙、木栅栏式挡墙等形式。
(2)切坡控制
深丘、山区新建建筑在满足安全的前提下应尽量结合林盘上山上台地,禁止高切坡。
(3)建筑退距控制
建筑后退国道、省道20米以上,县道、乡道5米以上、村道3米以上。
第二节土地整治与生态修复
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理念,全域规划、设计、整治,整体推进农用地整理、建设用地整理和乡村生态保护修复,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格局。
在梳理现状国土空间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目标,识别整治区域,确认整治内容,列出综合治理重点清单。
一、农用地整治
按照新旧项目不重叠原则,部署农用地整治区,统筹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梳理历年已实施整治且验收合格区域不再新增工程建设;已整治且验收不合格,还需提质改造,本次规划纳入耕地提质改造项目;未做高标准农田建设区,本次规划全部纳入,拟对片区内新建高标准农田2452.26公顷,以建设农田灌排渠道、早地坡面水系、土地平整、地力培肥和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为主攻方向,加强耕地地力建设,达到田网、路网、渠网“三网配套,实现农田排灌能力、土壤培肥能力、农机作业能力“三力”提升,规划建设4001.84公顷高标准基本农田;其中对已建项目需提质改造面积1549.58公顷,新建设高标准农田2452.26公顷,近期新建规模868.92公顷。
同时推进撂荒地整治,复种片区168.71公顷撂荒地,实现片区耕地100%无撂荒。
做好耕地后备资源储备,依据《宣汉县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成果》,将片区内的宜耕土地进行恢复、旱改水;将未利用地开发为耕地,用于补充片区内建设占用耕地。
规划片区内可恢复耕地105.62公顷,可开发为耕地5.54公顷,可垦造为水田385.67公顷。
二、建设用地整治
通过实地调研,搬迁老旧、聚居度低、交通不便的村庄,衔接已立项增减挂钩项目潜力,结合村庄规划产业布局。预计整理闲置、零散布局的农村宅基地431.89公顷。按照项目区拆旧复垦控制规模的30%预留建设指标,用于农民集中安置建新区建设、调剂“一户一宅”宅基地或用于乡村振兴、农村新产业新业态等发展用地,预留129.57公顷。
有效利用撤乡并镇、合村并组后闲置的学校、村委会、养老院、粮站、林业站等用地改造为加工厂、幼儿园、日间照料中心、运动广场、停车场等公服设施和产业配套设施,整治规模4.04公顷。盘活闲置采矿用地为农产品初加工、烘干、仓储等农业生产配套设施用地,在峰城镇仁义村盘活再利用1.80公顷采矿用地。
对片区内的废弃闲置矿山进行还耕还林,规划期间拟复垦为耕地1.68公顷,复垦为林地2.69公顷。
三、水域、湿地环境治理
加强河道管控、开展清淤截污工程:加强清溪河、水梯子河、新桥河等主要河流岸线管理范围内的生态环境管控,合理配置岸线水生植被,打造自然生态河道,加强河流两侧居民生活污水的集中处理,加强片区工业废水的检测,禁止将处理不合格的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河流。
水库环境保护与防控:重要水源地,设立水质监测点,定期进行水体质量检测,严控污染因子,推进绿色农业,保障用水安全。保留水库沿岸景观性较好的植被,对其进行梳理,使景观远、中、近景层次分明,驳岸种植沉水及挺水水生植物芦苇、荷花等,净化河流水质,使水库景观优美,同时增设野趣的木栈道,丰富游线。
浅水生境建设:禁止围滩耕种,种植亲水植物,为鱼类产卵提供场所。
四、矿山修复
片区内矿山问题主要表现有:地形地貌景观破坏、地表损毁、土壤污染、含水层破坏、土壤污染。
规划对片区内采矿用地进行生态修复,多数为天然气井场,井场生态修复的关键是废泥浆无害化处理,核心是植被再造,内涵是消除有毒有害物质。规划对片区内闲置井场采取“自然复绿 人工复绿”方式,逐步演变为林地,对正在开采的井场加以管控,落实周边临时用地占用的复垦责任;对老君乡龙凤村的采矿用地进行复垦复绿,还耕1.68公顷,还林2.69公顷。
五、林地修复
生态补绿行动:对林地郁闭度小于0.4的区域实施林地保护工程,开展片区植树补绿,治理面积240.33公顷。
树林疏伐行动:对片区内郁闭度大于0.7的中、幼林,伐除密度过大、生长不良的林木,间密留匀、去劣留优,调整林分树种和空间结构,治理面积57.89公顷。
低质林林相提升行动:推进天然次生林、萌芽林等低质林的林相改造。
老残林更新行动:推动公益林,特别是国有林场内老残林的更新改造。
国土空间造林绿化行动:评估适宜造林绿化空间,有序推动国土空间造林绿化行动,补充林地329.06公顷。
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重点开展景区、道路周边的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完善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机制,进一步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基础设施和队伍建设,加大林业有害生物无公害防治和新技术推广应用力度。
重视森林防火工作:落实森林防火地方责任制,加大森林防火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建立健全森林防火机构和森林消防队伍,制定完善森林火灾应急预案,并组织开展演练,不断加强森林火灾防控机制。
六、水土流失综合治理
水土保持总目标是防治水土流失,保护和建设林草植被,保护耕地资源,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水源涵养能力,改善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减少进入江河湖库泥沙,维护饮用水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积极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采取边坡工程加固植草手段恢复植被,并逐步依托自然修复恢复山体森林覆盖,营造水土保持林、经果林,发展复合农林业,开发与利用高效水土保持植物。
第四部分镇区规划
第一章峰城镇镇区规划
一、现状概况
峰城镇镇区位于片区东部,镇区常住人口3550人,城镇建设用地29.13公顷、开发边界内农村宅基地面积3.35公顷,人均建设用地面积82.06平方米。
二、定位规模
城镇性质:以特色农产品、农村商贸服务为主,同时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增强服务乡村、带动周边功能的综合型城镇。
建设规模:规划到2035年城镇人口0.5万人,建设用地控制在37.05公顷。
三、用地布局
规划镇区总建设用地面积37.05公顷,人均建设用地面积74.1平方米。
(一)城镇住宅用地
保留并改善现状城镇住宅用地,沿街城镇住宅用地可兼容商业用地,新增城镇住宅用地主要为开发边界内农村宅基地和已批建设用地。规划城镇住宅用地19.25公顷,占比51.96%,人均38.5平方米。
(二)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
规划利用现有设施提升公共服务能级,补充完善短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5.35公顷,占比14.44%,人均10.7平方米。
(三)商业服务业用地
结合城镇中心布局商业服务业用地。规划商业服务业用地6.1公顷,占比16.46%,人均12.2平方米。
(四)仓储用地
规划利用现状部分工业用地改造为应急物资储备中心,并与粮食供应网点结合,规划仓储用地0.2公顷,占比0.54%,人均0.4平方米。
(五)交通运输用地
延续镇区路网和空间肌理,保留客运站,融入邮政快递、电商物流等功能,新增社会停车场2处。规划交通运输用地4.6公顷,占比12.42%,人均9.2平方米。
(六)公用设施用地
规划保留变电站,新增消防站1处,规划公用设施用地0.34公顷,占比0.92%,人均0.68平方米。
(七)绿地与开敞空间用地
将外围田园开敞空间引入镇区,规划结合城镇入口、中心等区域设置多处广场配置绿地。规划绿地与开敞空间用地0.46公顷,占比1.24%,人均0.92平方米。
(八)留白用地
结合镇区未来发展方向,留足发展空间,预留用地0.75公顷,占比2.02%。
四、四线管控
(一)蓝线
城镇开发边界内无河流水面。
(二)绿线
划定以多处广场为主的绿地开敞空间为绿线,总面积0.46公顷,严格按照《城市绿线管理办法》予以管控。
(三)紫线
城镇开发边界内文物保护单位。
(四)黄线
划定包括客运站、停车场、加油站、变电站为黄线,总面积1.05公顷,严格按照《城市黄线管理办法》予以管控。
五、风貌管控
与周边自然田园和村庄协调,形成“依田傍水、组团串联、错落有致、田镇融合”的空间形态,总体采用中低强度、中密度的开发模式,镇区内新建建筑高度原则上不得超过6层、21米。
六、公共服务设施
根据《社区生活圈规划技术指南》和峰城镇区规划人口规模、生活区用地规模,结合专项工作方案,配置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5.35公顷,占比14.44%,人均10.7平方米。
新增便民服务中心、派出所和片区养老服务中心,新增文化和健身活动中心,在居(村)委会设置日间照料中心。
(一)机关团体用地
保留现状镇政府、社区居委会等机关团体设施,新建派出所,新增便民服务中心。规划机关团体用地0.74公顷。
(二)教育用地
保留峰城中心校。规划教育用地4.07公顷。
(三)医疗卫生用地
整体提升片区卫生院医疗服务水平,保留峰城卫生院并提升为片区中心卫生院。规划医疗卫生用地0.19公顷。
(四)社会福利用地
规划建设片区综合性养老服务中心,在村(居)委会建设分布式、小型化日间照料中心、养老服务驿站,健全养老服务要素保障支撑体系。规划社会福利设施用地0.35公顷。
七、道路交通
对外交通以南峰公路为主,穿越峰城镇区,与金榜街共同构成“一横一纵”的路网格局。规划干路红线宽度12米,支路宽度7-9米。
规划城乡客运公交一体化发展,公路客运站兼顾公交首末站和邮政快递、电商物流功能;新建2处停车场,缓解镇区停车位不足的压力。
八、市政设施
(一)给水工程
规划区远期用水总量为2200m3/d。规划保留城镇供水设施厂,规划供水规模2200 m3/日。
消防采用低压制,同城市给水共用一套管网系统,室外消火栓沿规划区主次干道布置,间距不大于120m,并在道路交叉口保证有一处消火栓。
(二)污水工程
规划区排水体制采用雨、污分流制。规划区污水总量为1250吨/日,城镇污水处理设施污水处理规模为21200吨/日;规划末期城镇污水管网服务面积达95%,污水处理率达100%。规划保留城镇污水处理厂,该厂规划污水处理规模1200吨/日,采用生化二级污水处理工艺。
污染物排放需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88)后方可排入市政污水管网。污水处理厂的废水应首先考虑综合利用,回用水要同时满足《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相关的标准。
(三)电力工程
规划区规划期末总用电量为4683.40千瓦,按2.0容载比计算,变压器总容量应约为9.40MVA。城镇用电由35KV峰城站电力供电网络提供。规划电压等级采用10kV、380/220V。
10kV配电线路全部采用电缆架空敷设,远期视地方经济条件或局部景观需求可考虑埋地敷设。10kV配电网尽可能通过开闭所、线路分段分支设备,形成环形网络,开环运行,以确保供电的可靠性、连续性。配电站宜优先选用室内站,配电房优先采用附设式(可附设于建筑物首层),条件受限制时可选用柱上变或箱式变。
(四)燃气工程
城镇规划区内总用气量为4032Nm3/d。居民生活用气指标为0.4Nm3/(d f 人),生活用气量为3200Nm3/d;公建及市政设施用气量按生活用气量的20%计,为640 Nm3/d;未预见用气占总用气量的5%。气源由现状保留峰城镇配气站提供。
燃气管网原则上布置在道路的东、北侧的人行道上,中压干管尽量靠近用气量大的地快以节省投资。除部分跨越工程外,均采取直埋敷设,管道埋设深度满足以下最小埋设深度覆土厚度要求:车行道下不小于0.9m,非车行道下不小于0.6m。
(五)电信工程
在区内按一定的服务范围设置移动通信基站,移动通讯的设置应在市邮电局、广播电视厅和公安部门统一管理下设置。管道沿城市主次干道布置,一般布置在道路西侧和南侧人行道下,与电力电缆异侧,并采用“干路干管,支路支管,均匀布置”的原则。规划电信线采用地埋电信电缆方式铺设,局部受限制的地段可采用墙壁电缆、电缆沟敷设方式。
按服务半径0.7~1.0公里设置邮政营业所,邮政营业所可附设于建筑物首层,设在居民集聚区、闹市区等人流集中的地方,位置相对独立,以满足居民就近用邮需要,便于车辆进出。
(六)管线综合
管线综合规划依据《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GB 50289-98),以单项管线工程规划为依据,进行总体布置。管线综合规划应重视近期建设,并考虑远景发展的需要。平面布置上要减少管线间交叉次数,在道路断面的竖向布置要避免各管线抢位、冲突现象。
九、防灾减灾
(一)防洪规划
规划峰城镇区防洪按20年一遇洪水标准设防。
(二)消防规划
规划新建1处消防站,覆盖片区消防救援,消防供水由给水管网统一考虑,室外消火栓沿道路布置,在道路交叉口保证有一处消火栓。在规划区的通讯建设时应考虑设置至少一条119专线。
(三)人防规划
固定应急避难场所为学校等设施,紧急应急避难场所依托公园、广场等设置,实现应急避难场所人均避难面积达1.5m2以上。
(四)抗震减灾规划
规划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05g,新建工程应按国标进行抗震设计和建设。重大工程和可能发生次生灾害的工程,必须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并根据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确定抗震设防要求。
第二章 桃花镇镇区规划
一、现状概况
桃花镇镇区位于片区南部,镇区常住人口2612人,城镇建设用地3.61公顷、城镇开发边界内农村宅基地10.82公顷,人均建设用地面积55.25平方米。
二、定位规模
城镇性质:以特色农产品、农村商贸服务为主的农贸型城镇。
建设规模:规划2035年城镇人口规模为0.3万人,城镇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16.06公顷。
三、用地布局
规划镇区总建设用地面积16.06公顷,人均建设用地面积53.53平方米。
(一)城镇住宅用地
改善现状农村宅基地新增为城镇住宅用地,沿街住宅用地可兼容商业用地。规划城镇住宅用地8.54公顷,占比53.18%,人均28.47平方米。
(二)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
规划利用现有设施,提升公共服务能级,提升卫生院,新增社区居委会、养老综合服务站。规划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2.21公顷,占比13.76%,人均7.37平方米。
(三)商业服务业用地
结合镇区中心布置商业服务用地,新建农贸市场,完善区域商业配套等配套设施。规划商业服务业用地2.14公顷,占比13.33%,人均7.13平方米。
(四)仓储用地
规划利用现状部分工业用地改造为应急物资储备中心,并与粮食供应网点结合,规划仓储用地0.23公顷,占比1.43%,人均0.77平方米。
(五)交通运输用地
延续镇区路网和空间肌理,连通断头路,增加可达性,新增社会停车场2处。规划交通运输用地2.52公顷,占比15.69%,人均8.4平方米。
(六)绿地与开敞空间用地
将外围田园开敞空间引入镇区,规划结合城镇入口等区域设置多处街头绿地和广场。规划绿地与开敞空间用地0.42公顷,占比2.62%,人均1.4平方米。
四、四线管控
(一)蓝线
城镇开发边界内无河流水面。
(二)绿线
划定以多处街头绿地为主的公园绿地和广场用地为绿线,总面积0.42公顷,严格按照《城市绿线管理办法》予以管控。
(三)紫线
城镇开发边界内无历史文化保护单位。
(四)黄线
划定包括客运站、停车场为黄线,总面积0.34公顷,严格按照《城市黄线管理办法》予以管控。
五、风貌管控
与周边自然田园、水系和村庄协调,形成“依田傍水、组团串联、错落有致、田镇融合”的空间形态,总体采用中低强度、中密度的开发模式。镇区内新建建筑高度原则上不得超过6层、21米。
六、公共服务设施
按照《社区生活圈规划技术指南》,落实设施配套要求,结合居民需求,构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2.21公顷,占比13.76%。
(一)机关团体用地
保留现状镇政府、交管站、自然资源站等行政办公用地,新增社区居委会。规划机关团体用地0.21公顷。
(二)教育用地
扩建桃花中心校,规划教育用地1.75公顷。
(三)医疗卫生用地
提升现状卫生院。规划医疗卫生用地0.1公顷。
(四)社会福利用地
规划建设养老综合服务站,在村(居)委会建设嵌入式、分布式、小型化日间照料中心、养老服务驿站,健全养老服务要素保障支撑体系。规划社会福利设施用地0.15公顷。
七、道路交通
对外交通以桃坪街、桃林路为主,形成一横一纵的路网格局;规划打通断头路,连通两条主要道路,形成环线。规划干路红线宽度10米,支路宽度6-9米。
规划城乡客运公交一体化发展,公路客运站承担公交首末站和快递电商功能;镇区内部结合建设需要,打通断头路,形成环线;新建2处停车场,缓解镇区停车位不足的压力。
八、市政设施
(一)给水工程
规划区远期用水总量为950m3/d。保留城镇现状供水设施,规划供水规模950 m3/日。干管的方向与给水的主要流向宜一致,管网发展初期可采用树枝状,远期逐步连成网状。
(二)污水工程
规划区排水体制采用雨、污分流制。规划区污水总量为540吨/日,城镇污水处理设施污水处理规模为540吨/日;规划末期城镇污水管网服务面积达95%,污水处理率达100%。规划保留城镇污水处理厂,该厂规划污水处理规模540吨/日,采用生化二级污水处理工艺。
污染物排放需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88)后方可排入市政污水管网。污水处理厂的废水应首先考虑综合利用,回用水要同时满足《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相关的标准。
(三)电力工程
规划区规划期末总用电量为1078千瓦,按2.0容载比计算,变压器总容量应约为5.20MVA。城镇用电由35KV峰城站电力供电网络提供,规划电压等级采用10kV、380/220V。
10kV配电线路全部采用电缆架空敷设,远期视地方经济条件或局部景观需求可考虑埋地敷设。10kV配电网尽可能通过开闭所、线路分段分支设备,形成环形网络,开环运行,以确保供电的可靠性、连续性。配电站宜优先选用室内站,配电房优先采用附设式(可附设于建筑物首层),条件受限制时可选用柱上变或箱式变。
(四)燃气工程
城镇规划区内总用气量为2520Nm3/d。居民生活用气指标为0.4Nm3/(d f 人),生活用气量为2000Nm3/d;公建及市政设施用气量按生活用气量的20%计,为400 Nm3/d;未预见用气占总用气量的5%。气源由现状保留峰城镇配气站提供。
燃气管网原则上布置在道路的东、北侧的人行道上,中压干管尽量靠近用气量大的地快以节省投资。除部分跨越工程外,均采取直埋敷设,管道埋设深度满足以下最小埋设深度覆土厚度要求:车行道下不小于0.9m,非车行道下不小于0.6m。
(五)电信工程
在区内按一定的服务范围设置移动通信基站,移动通讯的设置应在市邮电局、广播电视厅和公安部门统一管理下设置。管道沿城市主次干道布置,一般布置在道路西侧和南侧人行道下,与电力电缆异侧,并采用“干路干管,支路支管,均匀布置”的原则。规划电信线采用地埋电信电缆方式铺设,局部受限制的地段可采用墙壁电缆、电缆沟敷设方式。
邮政营业所可附设于建筑物首层,设在居民集聚区、闹市区等人流集中的地方,位置相对独立,以满足居民就近用邮需要,便于车辆进出。
(六)管线综合
管线综合规划依据《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GB 50289-98),以单项管线工程规划为依据,进行总体布置。管线综合规划应重视近期建设,并考虑远景发展的需要。平面布置上要减少管线间交叉次数,在道路断面的竖向布置要避免各管线抢位、冲突现象。
九、防灾减灾
(一)防洪规划
规划桃花镇区防洪按10年一遇洪水标准设防。
(二)消防规划
镇区消防由峰城消防站负责,镇区设置微型消防站和应急救援队,消防供水由给水管网统一考虑,室外消火栓沿道路布置,在道路交叉口保证有一处消火栓。在规划区的通讯建设时应考虑设置至少一条119专线。
(三)人防规划
固定应急避难场所为镇区学校等,紧急应急避难场所依托公园、广场等设置,实现应急避难场所人均避难面积达1.5m2以上,也可于城镇周边农田用地。
(四)抗震减灾规划
规划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05g,新建工程应按国标进行抗震设计和建设。重大工程和可能发生次生灾害的工程,必须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并根据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确定抗震设防要求。
第三章南坪镇镇区规划
一、现状概况
南坪镇镇区位于片区北部,镇区常住人口911人,城镇建设用地0.73公顷、城镇开发边界内农村宅基地4.71公顷,人均建设用地面积59.71平方米。
二、定位规模
城镇性质:以特色农业、旅游休闲为主的农贸型城镇。
建设规模:规划2035年城镇人口规模为0.11万人,城镇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6.93公顷。
三、用地布局
规划镇区总建设用地面积6.93公顷,人均建设用地面积63平方米。
(一)城镇住宅用地
改善现状农村宅基地新增为城镇住宅用地,沿街住宅用地可兼容商业用地。规划城镇住宅用地4.03公顷,占比58.15%,人均36.64平方米。
(二)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
规划利用现有设施,提升公共服务能级,扩建卫生院,新增社区居委会、养老综合服务站、便民服务中心。规划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0.89公顷,占比12.84%,人均8.09平方米。
(三)商业服务业用地
结合镇区中心布置商业服务用地,新建农贸市场,完善区域商业配套等配套设施。规划商业服务业用地0.8公顷,占比11.54%,人均7.27平方米。
(四)仓储用地
规划新建应急物资储备中心,并与粮食供应网点结合,规划仓储用地0.1公顷,占比1.44%,人均0.91平方米。
(五)交通运输用地
延续镇区路网和空间肌理,新增社会停车场1处。规划交通运输用地1.01公顷,占比14.57%,人均9.18平方米。
(六)绿地与开敞空间用地
将外围田园开敞空间引入镇区,规划结合城镇入口等区域设置街头绿地和广场。规划绿地与开敞空间用地0.1公顷,占比1.44%,人均0.91平方米。
四、四线管控
(一)蓝线
城镇开发边界内无河流水面。
(二)绿线
划定以多处街头绿地为主的公园绿地和广场用地为绿线,总面积0.1公顷,严格按照《城市绿线管理办法》予以管控。
(三)紫线
城镇开发边界内无历史文化保护单位。
(四)黄线
划定包括客运站、停车场为黄线,总面积0.17公顷,严格按照《城市黄线管理办法》予以管控。
五、风貌管控
与周边自然田园、水系和村庄协调,形成“依田傍水、组团串联、错落有致、田镇融合”的空间形态,总体采用中低强度、中密度的开发模式。镇区内新建建筑高度原则上不得超过6层、21米。
六、公共服务设施
按照《社区生活圈规划技术指南》,落实设施配套要求,结合居民需求,构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0.89公顷,占比12.84%。
(一)机关团体用地
保留现状镇政府等行政办公用地,新增社区居委会、便民服务中心。规划机关团体用地0.2公顷。
(二)教育用地
保留南坪中心校,规划教育用地0.38公顷。
(三)医疗卫生用地
提升现状卫生院。规划医疗卫生用地0.12公顷。
(四)社会福利用地
规划建设养老综合服务站,在村(居)委会建设嵌入式、分布式、小型化日间照料中心、养老服务驿站,健全养老服务要素保障支撑体系。规划社会福利设施用地0.19公顷。
七、道路交通
对外交通以东坡街为主;规划拓宽虾耙街,提升道路通行能力。规划干路红线宽度10米,支路宽度6-9米。
规划城乡客运公交一体化发展,公路客运站承担公交首末站和快递电商功能;新建1处停车场,缓解镇区停车位不足的压力。
八、市政设施
(一)给水工程
规划区远期用水总量为400m3/d。保留城镇现状供水设施,规划供水规模400 m3/日。干管的方向与给水的主要流向宜一致,管网发展初期可采用树枝状,远期逐步连成网状。
(二)污水工程
规划区排水体制采用雨、污分流制。规划区污水总量为230吨/日,城镇污水处理设施污水处理规模为220吨/日;规划末期城镇污水管网服务面积达95%,污水处理率达100%。规划保留城镇污水处理厂,该厂规划污水处理规模220吨/日,采用生化二级污水处理工艺。
污染物排放需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88)后方可排入市政污水管网。污水处理厂的废水应首先考虑综合利用,回用水要同时满足《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相关的标准。
(三)电力工程
规划区规划期末总用电量为1078千瓦,按2.0容载比计算,变压器总容量应约为2.20MVA。城镇用电由35KV峰城站电力供电网络提供,规划电压等级采用10kV、380/220V。
10kV配电线路全部采用电缆架空敷设,远期视地方经济条件或局部景观需求可考虑埋地敷设。10kV配电网尽可能通过开闭所、线路分段分支设备,形成环形网络,开环运行,以确保供电的可靠性、连续性。配电站宜优先选用室内站,配电房优先采用附设式(可附设于建筑物首层),条件受限制时可选用柱上变或箱式变。
(四)燃气工程
城镇规划区内总用气量为1512Nm3/d。居民生活用气指标为0.4Nm3/(d f 人),生活用气量为1200Nm3/d;公建及市政设施用气量按生活用气量的20%计,为240 Nm3/d;未预见用气占总用气量的5%。气源由现状保留峰城镇配气站提供。
燃气管网原则上布置在道路的东、北侧的人行道上,中压干管尽量靠近用气量大的地快以节省投资。除部分跨越工程外,均采取直埋敷设,管道埋设深度满足以下最小埋设深度覆土厚度要求:车行道下不小于0.9m,非车行道下不小于0.6m。
(五)电信工程
在区内按一定的服务范围设置移动通信基站,移动通讯的设置应在市邮电局、广播电视厅和公安部门统一管理下设置。管道沿城市主次干道布置,一般布置在道路西侧和南侧人行道下,与电力电缆异侧,并采用“干路干管,支路支管,均匀布置”的原则。规划电信线采用地埋电信电缆方式铺设,局部受限制的地段可采用墙壁电缆、电缆沟敷设方式。
邮政营业所可附设于建筑物首层,设在居民集聚区、闹市区等人流集中的地方,位置相对独立,以满足居民就近用邮需要,便于车辆进出。
(六)管线综合
管线综合规划依据《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GB 50289-98),以单项管线工程规划为依据,进行总体布置。管线综合规划应重视近期建设,并考虑远景发展的需要。平面布置上要减少管线间交叉次数,在道路断面的竖向布置要避免各管线抢位、冲突现象。
九、防灾减灾
(一)防洪规划
规划南坪镇区防洪按10年一遇洪水标准设防。
(二)消防规划
镇区消防由峰城消防站负责,镇区新建微型消防站和应急救援队,消防供水由给水管网统一考虑,室外消火栓沿道路布置,在道路交叉口保证有一处消火栓。在规划区的通讯建设时应考虑设置至少一条119专线。
(三)人防规划
固定应急避难场所为镇区学校等,紧急应急避难场所依托公园、广场等设置,实现应急避难场所人均避难面积达1.5m2以上,也可于城镇周边农田用地。
(四)抗震减灾规划
规划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05g,新建工程应按国标进行抗震设计和建设。重大工程和可能发生次生灾害的工程,必须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并根据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确定抗震设防要求。
第四章老君乡集镇规划
一、现状概况
老君乡位于片区西部,集镇常住人口2269人,城镇建设用地3.67公顷、城镇开发边界内农村宅基地12.4公顷,人均建设用地面积70.82平方米。
二、定位规模
城镇性质:以特色农产品、现代农业观光为主的农贸型城镇。
建设规模:规划2035年城镇人口规模为0.25万人,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17.15公顷。
三、用地布局
规划集镇总建设用地面积17.15公顷,人均建设用地面积68.6平方米。
(一)城镇住宅用地
改善现状农村宅基地新增为城镇住宅用地,沿街住宅用地可兼容商业用地。规划城镇住宅用地10.23公顷,占比59.65%,人均40.92平方米。
(二)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
规划利用现有设施,提升公共服务能级,扩建卫生院,新增社区居委会、养老综合服务站、便民服务中心。规划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2.06公顷,占比12.01%,人均8.24平方米。
(三)商业服务业用地
结合镇区中心布置商业服务用地,新建农贸市场,完善区域商业配套等配套设施。规划商业服务业用地1.95公顷,占比11.37%,人均7.8平方米。
(四)仓储用地
规划新建应急物资储备站,并与粮食供应网点结合,规划仓储用地0.06公顷,占比0.35%,人均0.24平方米。
(五)交通运输用地
延续镇区路网和空间肌理,连通内部道路,新增社会停车场2处。规划交通运输用地2.3公顷,占比13.41%,人均9.16平方米。
(六)绿地与开敞空间用地
将外围田园开敞空间引入镇区,规划结合城镇入口、中心等区域设置街头绿地和广场。规划绿地与开敞空间用地0.55公顷,占比3.21%,人均2.2平方米。
四、四线管控
(一)蓝线
城镇开发边界内无河流水面。
(二)绿线
划定以多处街头绿地为主的公园绿地和广场用地为绿线,总面积0.55公顷,严格按照《城市绿线管理办法》予以管控。
(三)紫线
城镇开发边界内无历史文化保护单位。
(四)黄线
划定包括客运站、停车场为黄线,总面积0.28公顷,严格按照《城市黄线管理办法》予以管控。
五、风貌管控
与周边自然田园、水系和村庄协调,形成“依田傍水、组团串联、错落有致、田镇融合”的空间形态,总体采用中低强度、中密度的开发模式。镇区内新建建筑高度原则上不得超过6层、21米。
六、公共服务设施
按照《社区生活圈规划技术指南》,落实设施配套要求,结合居民需求,构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2.06公顷,占比12.01%。
(一)机关团体用地
保留现状乡政府、社区居委会等行政办公用地。规划机关团体用地0.12公顷。
(二)教育用地
保留中心校、幼儿园。规划教育用地1.69公顷。
(三)医疗卫生用地
提升现状卫生院。规划医疗卫生用地0.12公顷。
(四)文化用地
保留现状文化站。规划文化用地0.03公顷。
(五)社会福利用地
规划建设养老综合服务站,在村(居)委会建设嵌入式、分布式、小型化日间照料中心、养老服务驿站,健全养老服务要素保障支撑体系。规划社会福利设施用地0.1公顷。
七、道路交通
对外交通以迎宾路、仙云街为主,形成“一横一纵”路网格局;规划拓展仙云街,打通断头路,提升道路通行能力。规划干路红线宽度10米,支路宽度6-9米。
规划城乡客运公交一体化发展,公路客运站承担公交首末站和快递电商功能;新建2处停车场,缓解停车压力。
八、市政设施
(一)给水工程
规划区远期用水总量为1000m3/d。保留城镇现状供水设施,规划供水规模1000 m3/日。干管的方向与给水的主要流向宜一致,管网发展初期可采用树枝状,远期逐步连成网状。
(二)污水工程
规划区排水体制采用雨、污分流制。规划区污水总量为560吨/日,城镇污水处理设施污水处理规模为550吨/日;规划末期城镇污水管网服务面积达95%,污水处理率达100%。规划保留城镇西污水处理厂,该厂规划污水处理规模550吨/日,采用生化二级污水处理工艺。
污染物排放需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88)后方可排入市政污水管网。污水处理厂的废水应首先考虑综合利用,回用水要同时满足《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相关的标准。
(三)电力工程
规划区规划期末总用电量为2634千瓦,按2.0容载比计算,变压器总容量应约为5.30MVA。城镇用电由35KV峰城站电力供电网络提供,规划电压等级采用10kV、380/220V。
10kV配电线路全部采用电缆架空敷设,远期视地方经济条件或局部景观需求可考虑埋地敷设。10kV配电网尽可能通过开闭所、线路分段分支设备,形成环形网络,开环运行,以确保供电的可靠性、连续性。配电站宜优先选用室内站,配电房优先采用附设式(可附设于建筑物首层),条件受限制时可选用柱上变或箱式变。
(四)燃气工程
城镇规划区内总用气量为1512Nm3/d。居民生活用气指标为0.4Nm3/(d f 人),生活用气量为1200Nm3/d;公建及市政设施用气量按生活用气量的20%计,为240 Nm3/d;未预见用气占总用气量的5%。气源由现状保留峰城镇配气站提供。
燃气管网原则上布置在道路的东、北侧的人行道上,中压干管尽量靠近用气量大的地快以节省投资。除部分跨越工程外,均采取直埋敷设,管道埋设深度满足以下最小埋设深度覆土厚度要求:车行道下不小于0.9m,非车行道下不小于0.6m。
(五)电信工程
在区内按一定的服务范围设置移动通信基站,移动通讯的设置应在市邮电局、广播电视厅和公安部门统一管理下设置。管道沿城市主次干道布置,一般布置在道路西侧和南侧人行道下,与电力电缆异侧,并采用“干路干管,支路支管,均匀布置”的原则。规划电信线采用地埋电信电缆方式铺设,局部受限制的地段可采用墙壁电缆、电缆沟敷设方式。
邮政营业所可附设于建筑物首层,设在居民集聚区、闹市区等人流集中的地方,位置相对独立,以满足居民就近用邮需要,便于车辆进出。
(六)管线综合
管线综合规划依据《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GB 50289-98),以单项管线工程规划为依据,进行总体布置。管线综合规划应重视近期建设,并考虑远景发展的需要。平面布置上要减少管线间交叉次数,在道路断面的竖向布置要避免各管线抢位、冲突现象。
九、防灾减灾
(一)防洪规划
规划老君乡场镇防洪按10年一遇洪水标准设防。
(二)消防规划
镇区消防由峰城消防站负责,镇区新建微型消防站和应急救援队,消防供水由给水管网统一考虑,室外消火栓沿道路布置,在道路交叉口保证有一处消火栓。在规划区的通讯建设时应考虑设置至少一条119专线。
(三)人防规划
固定应急避难场所为镇区学校等,紧急应急避难场所依托公园、广场等设置,实现应急避难场所人均避难面积达1.5m2以上,也可于城镇周边农田用地。
(四)抗震减灾规划
规划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05g,新建工程应按国标进行抗震设计和建设。重大工程和可能发生次生灾害的工程,必须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并根据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确定抗震设防要求。
第五部分实施保障
第一章规划传导
第一节村级片区划分
综合考虑地理格局、资源禀赋、交通联系、群众意愿等因素,在分析评估乡村资源优势与发展潜力的基础之上,将片区划分为5个村级片区,分别为:南坪高山车厘子农旅休闲度假村级片区、白岩滩农旅融合产业示范村级片区、野鸭寨扁高山农业示范村级片区、刘家沟桃花米产业村级片区、古楼香菇、辣椒、高山青脆李、中药材产业发展村级片区。
对片区发展提出发展指引,同时构建包括产业项目清单、聚居点建设、闲置资源再利用、基础设施项目清单、公共服务设施项目清单等,对村级片区的聚居点建设、闲置资源再利用、公共服务设施配置、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进行引导。
第二节约束性指标传导
根据国土空间利用规划图和“三区三线”划定结果,将8个约束性指标传导到各村级片区。生态保护红线面积、永久基本农田面积、耕地保有量、林地保有量、湿地面积等指标不得低于传导要求;建设用地总规模、城乡建设用地规模等指标不得高于传导要求。
第三节引导性内容传导
一、农村居民点选址引导
丘陵地区的农村居民点逐步向沿山缓坡地区集聚、平坝地区向现状居民点、城镇周边镇村合一的布局原则。
二、乡村风貌指引
保护传统乡村风貌和建筑形式,加强村级片区村庄建设风貌引导,分别对片区农房提出风貌管控措施,详见下表。
风貌分区 | 控制指标 | 管控内容 | 管控要求 |
山居风貌分区 | 形态控制 | 自然形态 | 保持山地形态,新建区域应随山就势,保持自然美感。 |
农房建设 | 总体布局 | 尊重山形地势,建筑拾级而上,错落有致,营造悠然林居意向。 | |
建筑风貌 | 总体要求:将川东北传统建筑精粹元素与现代简约建筑手法相结合,可加入木、飞檐、瓦垒、檐柱等川式典型材质或要素等川式典型材质或要素结合广泛使用的大面积玻璃门窗增加其建筑通透感。 | ||
建筑屋顶:屋顶形式应为坡顶,硬山、悬山均可,可通过老虎窗、裙包水、叠坡屋顶等形式丰富屋顶形式。屋面色彩应为青黑、青灰色,檐口封檐灵活,可不封檐,色彩可更加丰富,如深褐色、原木色等。屋面材质除传统小青瓦,可以现代建筑材质丰富,如深色钛锌板、树脂瓦等。 | |||
建筑墙体:墙体色彩,色彩素雅,以纯白为主色调,可辅以少量水墨黑、原木色作为点缀色。墙体材质在白墙基础上,应用丰富的墙体材质,辅以木、竹、砂石、土等川东北本土材质鼓励新材料、新涂料的使用。墙体形式,山墙面不宜采用穿斗形式,墙体可采用各类中式镂空花墙。 | |||
建筑门窗:门窗形式可丰富门窗样式与材质,如落地窗、飘窗台、窗墙、木门、竹门、推拉门等。玻璃面积大于1.5m 2 应采用安全玻璃。 | |||
门窗色彩:应以水墨黑、原木色作为门窗框色彩。 | |||
密度控制 | 建筑以低层、多层为主,农房不超过三层,其余建筑高度不超过21米。 | ||
景观提升 | 重要节点通过补植增绿提高景观品质,或配合色彩丰富的观赏树种(如红枫、银杏、泡桐等)形成四季有别的森林季相。 | ||
丘田风貌粉区 | 形态控制 | 自然形态 | 丘田环绕,小组微生。 |
农房建设 | 总体布局 | 结合“小规模、组团式、微田园、生态式”新村建设理念,提出枝状、团状、点状,伴水聚落布局。 | |
建筑风貌 | 总体要求:传统川东北建筑风貌为本底,采用现代工艺手法,适当简化。 | ||
建筑屋顶:屋顶形式宜采用“坡屋顶,短出檐”的形式,屋顶坡度设置宜较缓。 | |||
建筑色彩:建筑色彩整体色彩应冷、静、素雅;强调色彩数量的控制,建筑基色不应超过3种;黑、白、原木色为色彩首选。 | |||
材质选择:宜多采用木、竹、石、小青瓦等本土建筑材质。 | |||
建筑立面:建筑立面宜美观简洁,与功能结合,避免冗杂装饰。 | |||
密度控制 | 建筑以低层、多层为主,农房不超过三层,其余建筑高度不超过21米。 | ||
景观提升 | 尽量保留原有植被。利用房前屋后闲置地种植果树、蔬菜等,体现乡村特色,打造微田园景观环境。组团间绿化应保留原有农田、树木,新增绿化宜选用乡土作物,以农田、河流、干渠、林盘、水塘和现代农业设施为主要风貌元素,院落景观维持果林风光,村庄绿化多采用开花果树等植被点缀。展现舒朗开阔、村居田园的坝区风光。 | ||
傍镇风貌分区 | 形态控制 | 形态特色 | 整洁有序、注重新旧环境协调、强调人性化尺度。 |
城镇建设 | 总体引导 | 简洁现代。 | |
建筑风貌 | 总体要求:以灰、白为主色调,以砖混材质为主。 | ||
建筑高度:在与外部环境融合协调的基础上,营造高低起伏、错落有致的空间形态,避免一斩齐、一般高。 | |||
建筑体量:避免体量庞大、横长或矮胖等突兀的建筑形态。公共建筑结合其功能,可采用拆分、组合、退台等设计手法,促进与周边环境相协调。 | |||
密度控制 | 新建建筑以低层、多层为主。 | ||
道路体系 | 窄道路、高密度、小街区。 | ||
景观提升 | 沿打造景观轴线,在保障滨水空间参与性、开放性前提下,进行驳岸生态化改造,选取花灌木、多年草本植物等植被搭配,提升水岸景观吸引力。结合广场、学校、政府等形成景观节点。 |
三、专项规划指导
与相关部门编制的专项规划充分协调,对相关专项规划进行统筹,指导相关部门和行业深化细化专项规划。在充分协调的基础上,将交运、水利、市政等专项规划的主要内容纳入片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确保其空间需求在乡镇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中精准落实。
第二章实施措施
一、组织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
宣汉县级层面成立规划一体化管理领导小组。由宣汉县人民政府下设片区办公室,与片区所在乡镇共同成立片区领导小组,由县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建立以党政领导负责制为核心的责任体系。统筹协调、联合推进片区规划建设、项目实施,形成发展合力。
(二)规划实施机制
完善规划实施基础保障机制。结合上级部门要求深化研究和制定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实施、监督、评估和动态调整的全过程实施细则,确保国土空间规划管理全面纳入法制轨道,保障规划目标、底线保障、空间管控的有序实施。
制定有利于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实施的政策,重点从高质量产业、高品质生活、乡村整治、自然资源统一管理、生态保护修复管理等方面,研究制定重点领域和重点地区配套政策,明确时间表和路线图,强化规划的公共政策属性,保障规划有效实施。
(三)基层干部业务培训
以村级片区为单位优化基层规划治理,建立“镇级片区-乡镇-村级片区—村-村组”五级新型集体经济组织,以政策激励集体经济壮大,以村支书、乡贤等威望长者为沟通媒介,发挥村集体和村民在片区规划和建设中的主体作用,推广乡贤、能人引领、跨村帮扶等模式,组织村民委员会、集体经济组织、社会组织等共同参与规划编制培训,不断提升乡村基层干部规划业务水平。
(四)组建乡村规划师队伍
建立健全人才流向乡村的机制,清除资本及劳动力进入农村的限制。建立乡村规划师、乡村设计师等专业人才统筹制度,设立奖励基金、创业基金,服务“绿色通道”,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挖掘培养乡村本土人才、引导返乡下乡创新创业人才。
二、实施计划
结合各部门“十四五”规划,落实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专项工作方案,围绕土地整治、产业发展、道路设施、市政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主要任务。重点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统筹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协调开展农村聚居点建设。根据各镇的发展基础与实际需求,规划镇区近期建设项目主要针对政府主导建设项目而制定。
三、政策配套
建立区域统筹的规划实施机制,完善财政、产业、环境项目审批、税收政策措施,综合运用增减挂钩、点状供地、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等政策工具,探索形成创新政策工具包。
探索“复合型”管理模式与乡村振兴“点状用地政策,设立面向主体功能和协调功能的复合型考核体系管控机制,在遵循县域和片区管控的基础上,适度引导建设用地指标、建设资金、相关扶持政策向产业禀赋基础较好的镇村倾斜,建设用地保障率应高于所在片区的平均水平。
探索乡村点状供地政策,在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和村庄规划中预留不超过5%的规划新增建设用地规模,用于农村公共公益设施、零星分散的乡村文旅设施,以及新产业新业态等点状用地项目。“点状用地”按照建多少用多少原则,办理农用地转用手续,为城镇开发边界以外的涉农旅点状用地项目创造落地条件。
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可以通过入股、租用等方式直接用于发展乡村产业。结合当地规划实施配套政策实际,细化地方政府与村集体在产业协同与利益分享、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共建共享机制等方面切实可行的政策举措,提出规划实施所需的管理、财政、金融和用地等其他配套政策的具体落实措施。
探索宅基地有偿退出机制,探索适度聚居的激励政策。在土地、财政、融资等方面出台对城镇集中居住、农村集中居住、资源退出宅基地配套支持政策。通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经济补贴等方式引导鼓励村民搬迁至集中居民点聚居。并在一户一宅的前提下,采用集中居住腾退后的结余宅基地面积作价入股等方式,保障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对原有结余宅基地的股份经营收益权。
参照省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政策,完善土地综合整治政策,通过土地整治为发展提供建设用地保障,设立土地流转基金,建立政府融资平台,由政府统筹推进土地整治。
制定完善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配套政策,明确入市的相关配套制度,制定实施细则,明确相关利益分配机制,保障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四、监督机制
建立并用好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和“一张图”实施监督信息系统,数据库汇入上一级信息平台和系统。
完善规划实施动态监测、评估、预警、考核机制,将国土空间规划执行情况纳入自然资源执法督查内容。建立“一年一体检,五年一评估”的规划评估机制,针对实施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处理。
完善规划实施考核制度,执行片区主要负责人对本片区规划实施负总责的目标责任制。将规划实施考核结果与实施主体责任、绩效挂钩。
完善公众参与制度,建立贯穿规划编制、实施、监督全过程的公众参与机制。
附表
附表1:片区国土空间保护利用现状表
一级类 | 二级类 | 三级类 | 面积(公顷) |
耕地 | 水田 | 4914.16 | |
水浇地 | 2.89 | ||
旱地 | 2072.06 | ||
园地 | 果园 | 99.22 | |
茶园 | 19.59 | ||
其他园地 | 19.46 | ||
林地 | 乔木林地 | 21482.66 | |
灌木林地 | 826.67 | ||
竹林地 | 18.24 | ||
其他林地 | 4.36 | ||
草地 | 其他草地 | 59.82 | |
湿地 | 内陆滩涂 | 0.03 | |
农业设施建设用地 | 乡村道路用地 | 340.49 | |
畜禽养殖设施建设用地 | 24.28 | ||
种植设施建设用地 | 11.25 | ||
水产养殖设施建设用地 | 0.30 | ||
居住用地 | 农村宅基地 | 二类农村宅基地 | 928.71 |
农村社区服务设施用地 |
| 3.43 | |
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 | 机关团体用地 |
| 0.19 |
教育用地 | 幼儿园用地 | 0.76 | |
中小学用地 | 8.37 | ||
社会福利用地 | 老年人社会福利用地 | 0.73 | |
文化用地 | 文化活动用地 | 0.22 | |
医疗卫生用地 | 基层医疗卫生设施用地 | 0.98 | |
商业服务业用地 | 商业用地 | 餐饮用地 | 0.59 |
零售商业用地 | 0.19 | ||
商务金融用地 | 0.02 | ||
其他商业服务业用地 | 0.06 | ||
工矿用地 | 工业用地 | 二类工业用地 | 7.19 |
采矿用地 |
| 20.60 | |
仓储用地 | 物流仓储用地 | 二类物流仓储用地 | 0.68 |
交通运输用地 | 公路用地 |
| 76.67 |
交通场站用地 | 社会停车场用地 | 1.55 | |
公用设施用地 | 供水用地 | 2.27 | |
排水用地 | 0.51 | ||
通信用地 | 0.03 | ||
环卫用地 | 0.07 | ||
其他公用设施用地 | 0.18 | ||
水工设施用地 | 10.02 | ||
特殊用地 | 殡葬用地 | 4.25 | |
其他特殊用地 | 0.34 | ||
陆地水域 | 河流水面 | 366.71 | |
水库水面 | 17.07 | ||
坑塘水面 | 144.06 | ||
沟渠 | 23.68 | ||
其他土地 | 田坎 | 1256.19 | |
裸土地 | 1.47 | ||
裸岩石砾地 | 9.72 | ||
镇区建设用地 | 51.70 | ||
合计 | 32834.69 | ||
|
|
|
|
附表2:片区规划指标体系表
序号 | 指标名称 | 单位 | 基期年 | 2025年 | 2035年 | 指标属性 | 指标层级 |
1 | 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 | 公顷 | 6051.08 | 6051.08 | 6051.08 | 约束性 | 片区 |
2 | 耕地保有量 | 公顷 | 6787.47 | 6787.47 | 6787.47 | 约束性 | 片区 |
3 | 林地保有量 | 公顷 | 22331.93 | —— | 22042.00 | 约束性 | 片区 |
4 | 湿地面积 | 公顷 | 0.03 | 0.00 | 0.00 | 约束性 | 片区 |
5 | 建设用地总面积 | 公顷 | 1123.86 | —— | 840.13 | 约束性 | 片区 |
6 | 城乡建设用地总面积 | 公顷 | 1011.98 | —— | 609.04 | 约束性 | 片区 |
7 | 常住人口规模 | 万人 | 4.78 | —— | 3.22 | 预期性 | 片区、镇区 |
8 | 人均城镇建设用地面积 | 平方米 | 73.24 | 70 | 66.53 | 约束性 | 镇区 |
9 | 每千名老年人养老床位数 | 张 | 15 | 30 | 35 | 预期性 | 片区 |
10 | 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 | 张 | 5 | 5.5 | 7.5 | 预期性 | 片区 |
11 | 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率 | % | 85 | 95 | 100 | 预期性 | 片区 |
12 | 农村自来水普及率 | % | 85 | 92 | 100 | 预期性 | 片区 |
13 | 农村污水处理率 | % | 75 | 85 | 100 | 预期性 | 片区 |
14 | 行政村等级公路通达率 | % | 90 | 95 | 100 | 预期性 | 片区 |
15 | 农村厕所普及率 | % | 82 | 95 | 100 | 预期性 | 片区 |
16 | 道路网密度 | 千米/平方公里 | 14.18 | 14.20 | 14.23 | 预期性 | 镇区 |
17 | 人均应急避难场所面积 | 平方米 | 0.5 | 1 | 2 | 预期性 | 镇区 |
18 | 市级及以上农业产业园区 | 个 | 0 | 2 | 3 | 预期性 | 片区 |
附表3:片区国土空间用途结构调整表
单位:公顷、%
用地类型 | 规划基期年 | 规划目标年 | 规划期间面积增减情况 | |||
面积 | 比重 | 面积 | 比重 | |||
耕地 | 6989.11 | 21.29 | 7250.16 | 22.08 | 261.05 | |
其 中 | 永久基本农田 | 6051.08 | 86.58 | 6051.08 | 83.46 | 0.00 |
园地 | 138.27 | 0.42 | 136.41 | 0.42 | -1.86 | |
林地 | 22331.93 | 68.01 | 22042 | 67.13 | -289.93 | |
草地 | 59.82 | 0.18 | 58.05 | 0.18 | -1.77 | |
湿地 | 0.03 | 0.00 | 0.00 | 0.00 | -0.03 | |
农业设施建设用地 | 372.77 | 1.14 | 469.21 | 1.43 | 96.44 | |
城乡建设用地 | 1011.98 | 3.08 | 609.04 | 1.85 | -402.94 | |
其中 | 城镇建设用地 | 51.7 | 5.11 | 77.19 | 12.67 | 25.49 |
村庄建设用地 | 960.28 | 94.89 | 531.85 | 87.33 | -428.43 | |
区域基础设施用地 | 86.69 | 0.26 | 138.55 | 0.42 | 51.86 | |
其他建设用地 | 25.19 | 0.08 | 92.54 | 0.28 | 67.35 | |
陆地水域 | 551.52 | 1.68 | 723.82 | 2.20 | 172.30 | |
其他土地 | 1267.38 | 3.86 | 1314.91 | 4.00 | 47.53 | |
合计 | 32834.69 | 100.00 | 32834.69 | 100.00 | 0.00 | |
注:永久基本农田比重为永久基本农田占耕地比重,城镇建设用地比重为城镇建设用地占城乡建设用地比重,村庄建设用地比重为村庄建设用地占城乡建设用地比重。 |
附表4:片区规划指标分解表
单位:公顷
片区名称 | 生态保护红线面积 | 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 | 耕地保有量 | 建设用地总面积 | 城乡建设用地面积 | 林地保有量 | 基本草原面积 | 湿地面积 |
南坪高山车厘子农旅休闲度假村级片区 | 0.00 | 1532.50 | 1687.89 | 214.53 | 123.12 | 6994.73 | 0.00 | 0.00 |
古楼香菇、辣椒、高山青脆李、中药材产业发展村级片区 | 0.00 | 1432.69 | 1664.33 | 203.45 | 151.94 | 5210.59 | 0.00 | 0.00 |
白岩滩农旅融合产业示范村级片区 | 0.00 | 579.27 | 627.45 | 65.79 | 49.05 | 2026.66 | 0.00 | 0.00 |
野鸭寨扁高山农业示范村级片区 | 0.00 | 981.76 | 1147.12 | 194.83 | 143.39 | 3912.52 | 0.00 | 0.00 |
刘家沟桃花贡米产业村级片区 | 0.00 | 1524.86 | 1660.68 | 161.53 | 141.54 | 3897.50 | 0.00 | 0.00 |
合计 | 0.00 | 6051.08 | 6787.47 | 840.13 | 609.04 | 22042.00 | 0.00 | 0.00 |
附录5:村级片区规划功能指引表
村级片区名称 | 中心村(社区)名称 | 涵盖村数量 | 涵盖村(社区)名称 | 发展指引 |
南坪高山车厘子农旅休闲度假村级片区 | 凤凰村、花园村、观山社区 | 11 | 凤凰村、斜坪村、桥沟村、花园村、南城村、木瓜村、玄祖社区、观山社区(农村社区)、大树村、修缮村、双扁村 | 完善片区设施配套,优化场镇布局,丰富场镇功能。重点聚焦车厘子上下游产业,通过中心村带动周边村(社区)的同时,打造现代农业园区,推动农旅融合发展。 |
白岩滩农旅融合产业示范村级片区 | 仁义村 | 3 | 仁义村、板桥河村、牙石村 | 培育车厘子、烟叶、脆红李等名优产品,促进农旅融合发展。全面打造生态康养与乡村旅游目的地。 |
野鸭寨扁高山农业示范村级片区 | 野鸭村、寨扁社区 | 5 | 野鸭村、天府社区、龙泉村、寨扁社区(农村社区)、天龙村 | 大力发展农旅融合产业,提档升级农业园区建设,有效实现现代化农业产业向规模化发展不断转变。 |
刘家沟桃花米产业村级片区 | 刘家沟村 | 6 | 刘家沟村、三溪村、中山村、桃花坪村、鼓石梁村、文凤村 | 巩固壮大桃花贡米种植规模,持续打造以刘家沟村为主体功能区,三溪村、中山村为辐射区的桃花贡米种植“一体两翼”格局,同时带动桃花坪村、鼓石梁村、文凤村发展种植。 |
古楼香菇、辣椒、高山青脆李、中药材产业发展村级片区 | 古楼村 | 7 | 彩云社区、龙凤村、铁尖村、古楼村、垭豁村、排马村、双坪村 | 发展中药材初加工、何家山生态康养、农特产品商贸交流和城乡综合服务,增强城乡协同发展动能。 |
附录6:公共服务设施相关表
中心镇、一般镇公共服务设施配置表
设施类型 | 中心镇(片区级) | 一般乡镇(乡镇级) | |
公共管理 | 镇政府 | ● | ● |
便民服务中心 | ● | ● | |
人民法庭 | ● | △ | |
派出所 | ● | △ | |
文化体育 | 综合文化站 | ● | ● |
全民健身中心(场所) | ● | ● | |
图书馆 | ● | ● | |
影剧院 | ● | △ | |
教育医疗养老 | 职业技能培训 | ● | △ |
高中 | ● | △ | |
初中 | ● | △ | |
小学 | ● | ● | |
幼儿园 | ● | ● | |
综合医院 | ● | △ | |
卫生院 | ● | ● | |
敬老院 | ● | ● | |
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 | ● | ● | |
商业服务 | 银行、电信、邮政网点 | ● | ● |
综合商场 | ● | ● | |
农贸市场 | ● | ● | |
银行 | ● | ● | |
注:“●”为必设,“△”为选设,“—”为不设 |
中心村、一般村公共服务设施配置表
类别 | 设施名称 | 配置要求 | 中心村 | 一般村 |
社区管理 | 社区管理用房 | 建筑面积 100 平方米左右,含警务、财务、社保、医保等功能用房 | ● | ● |
教育 | 托幼(儿) 园 | 1000 人以上原则上配置托幼一处,人均占地面积 10 平方米左右 | △ | △ |
小学 | 3000 人以上原则上配置小学一处,人均占地面积 10 平方 | △ | △ | |
医 疗 卫 生 |
卫生服务站 | 建筑面积 30--50 平方米,1000 人以下的社区取下限值 |
● |
△ |
文化体育 | 文化活动室 | 含科技服务点,建筑面积 50--200 平方米,1000 人以下的社区取下限 | ● | △ |
图书室 | 建筑面积 50--100 平方米。 | ● | △ | |
全民健身设 | 结合小广场、集中绿地设置 | ● | ● | |
卫生服务站 | 建筑面积 30--50 平方米,1000 人以下的社区取下限值 | ● | △ | |
注:“●”为必设,“△”为选设。 |
附表7:闲置公共服务设施再利用方式一览表
序号 | 乡镇 | 所在地 | 设施名称 | 现用途 | 规划用途 |
1 | 峰城镇 | 寨扁社区 | 寨扁小学 | 低效利用 | 烟草产业用房 |
堰滩小学 | 低效利用 | ||||
2 | 峰城镇 | 天龙村 | 龙水小学 | 低效利用 | 公益事业或产业用房 |
3 | 峰城镇 | 野鸭村 | 黄草小学 | 低效利用 | 公益事业或产业用房 |
4 | 峰城镇 | 龙泉村 | 龙泉小学 | 低效利用 | 公益事业或产业用房 |
5 | 峰城镇 | 牙石村 | 牙石小学 | 低效利用 | 公益事业或产业用房 |
北斗小学 | 低效利用 | ||||
6 | 峰城镇 | 仁义村 | 葫芦小学 | 低效利用 | 公益事业或产业用房 |
7 | 峰城镇 | 板桥河村 | 板桥小学 | 低效利用 | 公益事业或产业用房 |
豆溪小学 | 低效利用 | ||||
8 | 桃花镇 | 刘家沟村 | 刘家沟小学 | 闲置 | 日间照料中心、健身广场、产业用地 |
9 | 桃花镇 | 中山坡村 | 中山坡小学 | 闲置 | 加工用房 |
10 | 桃花镇 | 鼓石梁村 | 原村委会 | 闲置 | 产业用地 |
鼓石梁村小学 | 闲置 | 村委会办公及日间照料中心,健身广场 | |||
11 | 桃花镇 | 文凤村 | 文凤村小学 | 闲置 | 便民服务站、日间照料中心、健身广场等 |
12 | 桃花镇 | 三溪村 | 三溪村小学 | 闲置 | 扩建卫生室、文化室,新增日间照料中心 |
13 | 南坪镇 | 修缮村 | 修缮村小学 | 闲置 | 日间照料中心 |
14 | 南坪镇 | 大树村 | 大树村小学 | 闲置 | 日间照料中心和健身广场 |
15 | 南坪镇 | 花园村 | 花园村小学 | 闲置 | 日间照料中心和健身广场 |
16 | 南坪镇 | 南城村 | 南城村小学 | 闲置 | 日间照料中心,产业用房 |
17 | 南坪镇 | 木瓜村 | 木瓜村小学 | 闲置 | 出租产业用房 |
18 | 南坪镇 | 桥沟村 | 桥沟村小学 | 闲置 | 日间照料中心和建设冻库 |
19 | 南坪镇 | 斜坪村 | 斜坪村小学 | 闲置 | 健身光产和产业用房 |
20 | 老君乡 | 龙凤村 | 龙凤村小学 | 闲置 | 新增日间照料中心和健身广场 |
21 | 老君乡 | 古楼村 | 鼓楼村小学 | 闲置 | 日间照料中心 |
22 | 老君乡 | 垭豁村 | 垭豁村小学 | 闲置 | 健身广场和产业用房 |
23 | 老君乡 | 排马村 | 排马村小学 | 闲置 | 烘干房 |
24 | 老君乡 | 双坪村 | 双坪村小学 | 闲置 | 文化室及健身广场 |
附录8:规划居民点分布一览表
乡镇 | 社区/村名 | 数量 | 面积(平方米) | 人口(人) | 户数(户) |
南坪镇 | 凤凰村 | 1 | 1347.7 | 22 | 7 |
修缮村 | 1 | 1224.6 | 20 | 7 | |
桃花镇 | 三溪村 | 1 | 3253.7 | 54 | 18 |
鼓石梁村 | 1 | 1451.5 | 24 | 8 | |
老君乡 | 龙凤村 | 1 | 10226.2 | 170 | 57 |
彩云社区 | 1 | 884.6 | 15 | 5 |
注:新建农村居民点按建设用地60平方米/人。
附录9:峰城镇镇区建设用地结构表
一级类 | 二级类 | 三级类 | 基期年 | 规划末年 | ||
面积(公顷) | 占比(%) | 面积(公顷) | 占比(%) | |||
居住用地 | 城镇住宅用地 | —— | 19.51 | 60.07% | 19.25 | 51.96% |
农村宅基地 | —— | 3.35 | 10.31% | 0.00 | 0.00% | |
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 | 机关团体用地 | —— | 0.20 | 0.62% | 0.74 | 2.00% |
教育用地 | 中小学用地 | 3.82 | 11.76% | 4.07 | 10.99% | |
幼儿园用地 | ||||||
医疗卫生用地 | 医院用地 | 0.19 | 0.58% | 0.19 | 0.51% | |
社会福利用地 | 老年人社会福利用地 | 0.00 | 0.00% | 0.35 | 0.94% | |
商业服务业用地 | 商业用地 | —— | 0.24 | 0.74% | 6.10 | 16.46% |
工矿用地 | 工业用地 | —— | 1.13 | 3.48% | 0.00 | 0.00% |
仓储用地 | 物流仓储用地 | —— | 0.00 | 0.00% | 0.20 | 0.54% |
交通运输用地 | 城镇道路用地 | —— | 3.67 | 11.30% | 3.89 | 10.50% |
交通场站用地 | 对外交通场站用地 | 0.19 | 0.58% | 0.30 | 0.81% | |
社会停车场用地 | 0.00 | 0.00% | 0.41 | 1.11% | ||
公用设施用地 | 供电用地 | —— | 0.13 | 0.40% | 0.14 | 0.38% |
通信用地 | —— | 0.05 | 0.15% | 0.05 | 0.13% | |
消防用地 | —— | 0.00 | 0.00% | 0.15 | 0.40% | |
绿地与开敞空间用地 | 广场用地 | —— | 0.00 | 0.00% | 0.46 | 1.24% |
留白用地 | 留白用地 | —— | 0.00 | 0.00% | 0.75 | 2.02% |
城镇建设用地 | 32.48 | 100.00% | 37.05 | 100.00% | ||
耕地 | —— | 3.80 | —— | 0.00 | —— | |
林地 | —— | 0.72 | —— | 0.00 | —— | |
农业设施建设用地 | —— | 0.05 | —— | 0.00 | —— | |
城镇开发边界 | 37.05 |
| 37.05 |
|
附录10:桃花镇镇区建设用地结构表
一级类 | 二级类 | 三级类 | 基期年 | 规划末年 | ||
面积(公顷) | 占比(%) | 面积(公顷) | 占比(%) | |||
居住用地 | 城镇住宅用地 | —— | 0.00 | 0.00% | 8.54 | 53.18% |
农村宅基地 | —— | 10.82 | 74.98% | 0.00 | 0.00% | |
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 | 机关团体用地 | —— | 0.14 | 0.97% | 0.21 | 1.31% |
教育用地 | 中小学用地 | 1.58 | 10.95% | 1.75 | 10.90% | |
幼儿园用地 | ||||||
医疗卫生用地 | 医院用地 | 0.04 | 0.28% | 0.10 | 0.62% | |
社会福利用地 | 老年人社会福利用地 | 0.14 | 0.97% | 0.15 | 0.93% | |
商业服务业用地 | 商业用地 | —— | 0.00 | 0.00% | 2.14 | 13.33% |
仓储用地 | 物流仓储用地 | —— | 0.00 | 0.00% | 0.23 | 1.43% |
交通运输用地 | 城镇道路用地 | —— | 1.20 | 8.32% | 2.18 | 13.57% |
交通场站用地 | 对外交通场站用地 | 0.09 | 0.62% | 0.09 | 0.56% | |
社会停车场用地 | 0.00 | 0.00% | 0.25 | 1.56% | ||
绿地与开敞空间用地 | 公园绿地 | —— | 0.00 | 0.00% | 0.08 | 0.50% |
广场用地 | —— | 0.00 | 0.00% | 0.34 | 2.12% | |
工矿用地 | 工业用地 | —— | 0.42 | 2.91% | 0.00 | 0.00% |
城镇建设用地 | 14.43 | 100.00% | 16.06 | 100.00% | ||
耕地 | 旱地 | —— | 0.59 | —— | 0.00 | —— |
水田 | —— | 0.43 | —— | 0.00 | —— | |
林地 | 乔木林地 | —— | 0.58 | —— | 0.00 | —— |
陆地水域 | 水域 | 坑塘水面 | 0.03 | —— | 0.00 | —— |
城镇开发边界 | 16.06 |
| 16.06 |
|
附录11:南坪镇镇区建设用地结构表
一级类 | 二级类 | 三级类 | 基期年 | 规划末年 | ||
面积(公顷) | 占比(%) | 面积(公顷) | 占比(%) | |||
居住用地 | 城镇住宅用地 | —— | 0.00 | 0.00% | 4.03 | 58.15% |
农村宅基地 | —— | 4.71 | 86.58% | 0.00 | 0.00% | |
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 | 机关团体用地 | —— | 0.09 | 1.65% | 0.20 | 2.89% |
教育用地 | 中小学用地 | 0.00 | 0.00% | 0.38 | 5.48% | |
幼儿园用地 | 0.00 | 0.00% | ||||
其他教育用地 | 0.00 | 0.00% | ||||
医疗卫生用地 | 医院用地 | 0.05 | 0.92% | 0.12 | 1.73% | |
社会福利用地 | 老年人社会福利用地 | 0.00 | 0.00% | 0.19 | 2.74% | |
商业服务业用地 | 商业用地 | —— | 0.00 | 0.00% | 0.80 | 11.54% |
仓储用地 | 物流仓储用地 | —— | 0.00 | 0.00% | 0.10 | 1.44% |
交通运输用地 | 城镇道路用地 | —— | 0.59 | 10.85% | 0.84 | 12.12% |
交通场站用地 | 对外交通场站用地 | 0.00 | 0.00% | 0.11 | 1.59% | |
社会停车场用地 | 0.00 | 0.00% | 0.06 | 0.87% | ||
绿地与开敞空间用地 | 公园绿地 | —— | 0.00 | 0.00% | 0.03 | 0.43% |
广场用地 | —— | 0.00 | 0.00% | 0.07 | 1.01% | |
城镇建设用地 | 5.44 | 100.00% | 6.93 | 100.00% | ||
耕地 | 旱地 | —— | 0.37 | —— | 0.00 | —— |
水田 | —— | 1.00 | —— | 0.00 | —— | |
林地 | 乔木林地 | —— | 0.12 | —— | 0.00 | —— |
城镇开发边界 | 6.93 |
| 6.93 |
|
附录12:老君乡场镇建设用地结构表
一级类 | 二级类 | 三级类 | 基期年 | 规划末年 | ||
面积(公顷) | 占比(%) | 面积(公顷) | 占比(%) | |||
居住用地 | 城镇住宅用地 | —— | 0.00 | 0.00% | 10.23 | 59.68% |
农村宅基地 | —— | 12.40 | 77.16% | 0.00 | 0.00% | |
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 | 机关团体用地 | —— | 0.17 | 1.06% | 0.12 | 0.70% |
教育用地 | 中小学用地 | 1.09 | 6.78% | 1.05 | 6.13% | |
幼儿园用地 | 0.64 | 3.98% | 0.64 | 3.73% | ||
医疗卫生用地 | 医院用地 | 0.00 | 0.00% | 0.12 | 0.70% | |
文化用地 | 文化活动用地 | 0.02 | 0.12% | 0.03 | 0.18% | |
社会福利用地 | 老年人社会福利用地 | 0.00 | 0.00% | 0.10 | 0.58% | |
商业服务业用地 | 商业用地 | —— | 0.08 | 0.50% | 1.95 | 11.38% |
仓储用地 | 物流仓储用地 | —— | 0.00 | 0.00% | 0.06 | 0.35% |
交通运输用地 | 城镇道路用地 | —— | 1.67 | 10.39% | 2.04 | 11.90% |
交通场站用地 | 对外交通场站用地 | 0.00 | 0.00% | 0.14 | 0.82% | |
社会停车场用地 | 0.00 | 0.00% | 0.14 | 0.82% | ||
绿地与开敞空间用地 | 公园绿地 | —— | 0.00 | 0.00% | 0.47 | 2.74% |
广场用地 | —— | 0.00 | 0.00% | 0.05 | 0.29% | |
城镇建设用地 | 16.07 | 100.00% | 17.15 | 100.00% | ||
耕地 | —— | 0.50 | —— | 0.00 | —— | |
林地 | —— | 0.56 | —— | 0.00 | —— | |
陆地水域 | 坑塘水面 | —— | 0.01 | —— | 0.00 | —— |
城镇开发边界 | 17.15 |
| 17.1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