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宣汉县公安局紧紧围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建设目标,积极构建完善公安森林防灭火“六大体系”,激活森林防灭火“神经末梢”,推进森林防灭火向“深耕善治”有效转型。
一、强化指挥调度,精制“一张图”。一是压实责任。坚持“履职迈开大步、协同跨前一步”的“两步走”战略,严格落实上级森防指“一办六组”运行模式公安部分,健全完善“2+2+N”职责体系,即乡镇书记、镇长任指挥长,派出所所长任副指挥长,民警、义警、民兵、护林员等力量为作战单元,主动融入全县森林防灭火“一盘棋”。二是建强机制。依托公安“情指行”一体化运行机制,构建县局指挥中心、18个派出所、6个综合检查站的三级森林防灭火快速响应机制;分级分类优化高、中、低火险派出所“支点”应急处置体系,实现指挥调度“一体化”。三是激活“末梢”。将森林防灭火公安感知源布建纳入社防体系建设总体规划,搭建社会治理联动平台,并加载应用云视讯、智慧巡防APP、一键报警等,为前线指挥调度提供精准数据和信息,实现“一张屏”指挥。
二、夯实防范巡控,织密“一张网”。一是推行“林长警长”。按照“策应林长、属地管辖、分级设立、逐级负责”原则,建成县、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432名“林长警长”包保工作机制,履行公安机关森林防灭火职责,切实维护森林资源安全和社会治安稳定。二是统筹“公安部门”。与林业、自然资源、应急等部门及景区管委会建立森林资源动态信息共享机制,建立健全涉林区治安稳定8类26项管控要素基础信息台账。推进基层派出所民警和林业管理站、村级护林员捆绑作业,联合开展治安巡查、要素摸排管控等基础工作,全力做好预警防范。三是做优“人防技防”。试点创建33个“森警驿站”,统筹180余名党员群众、民兵、网格员、护林员、志愿者力量组建“生态义警”,实现重点林区“一林一站、一山一档、一片一责”专班巡防管控。加大林区天网卡口、AR高点、明火监控、智能烟感、无人机图传等智慧化建设,助力森林防灭火“智控、智防、智治”。
三、创新宣传教育,唤醒“一颗心”。一是奏响防火宣传“主旋律”。组织开展防火宣传“开学第一课”、高火险期重点宣传、违规野外用火专题警示教育活动等;设置公安防火宣传牌80个、悬挂横幅标语200条、发放宣传资料20000份,并借助LED屏、入住宾馆提示、入林(景区)须知等营造“护林防火、人人有责”浓厚氛围,确保森林防火意识深入人心。二是抓实审查监督“全链条”。严格履行规委会成员单位职责,深化西渝高铁、土溪口水库等23个在建重大项目环评“跟进式”审查监督,紧盯建设中破坏林地、涉林火灾隐患、滥伐林木等违法行为,并提供“伴随式”法规指导和风险联防联控支撑。三是严控重点人员“风险点”。布建林区(景区)天网、人脸识别及预警平台,将各类治安重点人、涉火案前科人员、涉稳重点人员信息纳入防灭火“风险库”,借助景区票务信息、检查站盘查数据、宾旅馆登记信息等,及时发现并开展“点对点”重点宣教,切实堵住风险源。
四、抓实能力提升,武装“一群人”。一是提“内功”。全面做好森林警察转隶改革“后半篇”文章,扎实开展业务技能培训、专家授课、火险研判、火案推演、比武竞赛,强化突发案事件预警预防和化解处置能力提升,不断培育森警队伍政治、理论、业务素养,着力应对防灭火现代化发展需求。二是练“实战”。坚持“预防为主、积极消灭、生命至上、安全第一”工作方针,持续深化“川渝东北部区域联防联控暨森林火灾应急处置演练”,纵深推进“火案攻坚2023”“保护生态2023”两个专项行动,不断夯实防火险、护安全、快打处森林防灭火工作基石。三是强“赋能”。立足“大刑侦”“大情报”警务建设,创新推进森警与刑侦、治安等侦查警种、与情指、网安等情报部门整体联动,全面构建“合成作战”一体化格局,助力公安防灭火提档升级。
五、推进协作联动,构筑“一条链”。一是强化区域联勤。坚持“行政管辖有界、公安服务无界”理念,以区域平安共建、风险隐患共防、突出问题共治、警务资源共享为导向,先后签订警务合作协议5份、开展警务合作现场交流会3次、试点打造“十八弯”等6个联勤站,实现警务无缝对接、民生服务畅通无阻和边界地区联管。二是深化部门联治。加强与县检察院、法院日常协助,明确重大疑难案件研究、专项打击防范对策等11项协作事项,常态开展火案侦查、批捕、起诉意见交换工作,定期进行执法专项检查和法律监督,确保涉林案件快侦快破、应诉尽诉。三是推进机制联通。完善建立110与12119警情互通机制,与林业、自然资源、生态环保、法院、检察院等部门完善联动共治工作机制,强化线索通报、案件移交、行刑衔接、联合执法、联合督导,形成多部门联合打击施治的森林资源保护强大合力。
六、健全生态补偿,修复“一片林”。一是压实修复责任。推进实施“一案一策”生态修复整治工作举措,建立生态修复整治工作机制,成立县生态整治联合领导小组,制定生态修复整治工作方案,落实生态整治工作措施,加强生态修复监督指导,督促涉案行为人履行林地植被修复主体责任。二是抓实修复举措。联合县法院、检察院、林业部门印发《关于办理破坏林业资源生态恢复工作衔接的实施意见》,全力探索推进涉林案件森林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机制,发挥公安机关在保护林业生态的重要作用,并在全市率先创建2个“司法生态修复基地”,实现“以案促整改、以案促恢复”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三是夯实修复模式。深化拓展“部门一体化打击专业化法律监督恢复性司法实践社会化综合治理”的“四位一体”生态修复治理模式,通过原地修复、异地补植、森林碳汇补偿等方式,打造“生态诉讼生态司法生态恢复碳汇补偿”的执法新格局。2018年以来,完成林地面积300亩修复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