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汉县巴山大峡谷农文旅片区
国土空间总体规划
(2021-2035年)
文本
第一章总则
一、 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做好全省乡镇行政区划和村级建制调整改革“后半篇”文章,全面落实省委、达州市委、宣汉县委决策部署,在乡镇层面加强生态农业空间保护,以规划引领国土空间布局、生产力布局、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布局。
二、 法律效力
本规划是宣汉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下位规划,是巴山大峡谷农文旅片区(以下简称“巴山片区”)国土空间保护、开发、利用、修复等工作的具体安排,是实施国土空间用途管制、核发建设规划许可、编制详细规划和相关专项规划的法定依据。
三、 规划原则
秉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严格落实上位规划确定的耕地保护目标任务、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成果、能交水等区域基础设施布局,按照“耕地数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生态有改善,城乡建设用地总规模不增加"的原则,合理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
统筹协调、优化布局。充分衔接上位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国土空间规划,根据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专项工作方案的要求,对片区专项规划进行统筹整合,全面优化片区国土空间布局、生产力布局、基础设施布局、公共服务设施布局,以及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发展布局,全域统筹城乡资源要素配置,推动片区一体化发展。
因地制宜、彰显特色。充分考虑自然资源禀赋、经济地理格局和历史人文背景等条件,综合片区人口、土地、产业等各类关键因素,把握好历史文脉、现实条件、发展趋势和群众愿望,顺应人口、交通、经济流向,因地制宜的确定不同片区发展方向和功能定位,相应确定编制片区国土空间规划的思路、对策、布局与管控要求,推动各片区优势互补、彰显特色、错位布局,实现差异化发展。
底线思维、绿色发展。根据下达的目标任务,合理划定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线、生态保护红线和城镇开发边界,确定耕地保有量规模。切实维护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全面提高土地等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出地质灾害、洪涝灾害等风险隐患管控的具体举措,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以人为本、民主决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顺应群众诉求期盼、把握发展阶段及其特征的基础上,按照尊重规律、依法依规、严格程序的要求,进一步完善公众参与机制,将共谋、共建、共享、共治贯穿到规划编制的全过程,切实增强规划工作的战略性、权威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四、 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19年修订版)
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020年修订版)
3.《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021年修订版)
4.《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2016)
5.《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若干意见》(2016)
6.《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2015)
7.《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
8.《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2020)
9.《四川省城乡规划条例》(2012)
10.《四川省城镇体系规划(2014—2030年)》
11.《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
12.《达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
13.《达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在编)
14.《宣汉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在编)
15.国家、省、市其它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和标准规范
五、 规划层次
规划范围分为两个层面:
1.片区规划层面
规划范围为达州市宣汉县巴山大峡谷农文旅片区,具体规划范围为樊哙镇、土黄镇、白马镇、华景镇、渡口土家族乡、龙泉土家族乡、三墩土家族乡、漆树土家族乡8个乡镇所辖行政区域,辖区幅员面积923.93平方公里。
2.镇区规划层面
对片区辖区内的8个乡镇(樊哙镇、土黄镇、白马镇、华景镇、渡口土家族乡、龙泉土家族乡、三墩土家族乡、漆树土家族乡)人民政府驻地镇城镇开发边界以内的用地进行布局安排,规划深度达到详细规划的要求。
六、 规划期限
本规划基期年为2020年,规划期限为2021—2035年,近期至2025年。
七、 规划成果
规划成果包括文本、图件、数据库和规划附件,其中文本和图件是巴山片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法定文件,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第二章现状分析
第一节 基本情况
1.经济产业
近年来片区内经济处于稳步增长的发展阶段中,2021年片区整体地区生产总值达62.91亿元(因渡口土家族乡及龙泉土家族乡缺失数据,暂未计入统计),约占宣汉县生产总值的13%,其中,白马镇经济体量居于首位,地区生产总值达33亿元,在整个片区内占比过半;土黄镇经济增速较为迅猛,2021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1亿元。片区内人均生产总值处于较高水平,约达5.3万元/人,超出宣汉县平均水平(5.2万人/人)。片区总体经济发展中,第一产业及第三产业占有较高经济增长贡献率,同时第二产业增加值不断提高,保持增长状态。
2.人口情况
在人口总量和空间分布方面,片区七普常住人口总量为11.8789万,占全县域常住人口的12.5%,片区城镇化率约达44%。常住人口过万人的乡镇有5个,分别为土黄镇、樊哙镇、华景镇、白马镇和三墩土家族乡,其中土黄镇人口为各乡镇最多,达3.523万人,约占整个片区的29.7%。
在人口变化方面,2010-2020年间,片区内常住人口规模整体呈缩减趋势,10年内共减少4748人,约占县域减少人口的9%。片区内除土黄镇和渡口土家族乡保持人口增长外,其余乡镇人口数量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其中人口减少2000人以上的乡镇共有4个,占比过半。人口正向变化排首位的为土黄镇,10年内共增长8247人,人口增长率高达30.6%;人口负向缩减最突出的为龙泉土家族乡,人口变化率达-29.7%。
同时,片区内人户分离问题较为突出,人口与劳动力大量外流。2020年片区户籍人口数量为18.6827万人,远高于片区内常住人口,全域人户分离数量达6.8万人,且均为流出人口,片区人口流出数量约占全县的5.3%,占宣汉县比重较大。其中,人口流出较严重的为龙泉土家族乡,人户分离数量占户籍人口总量的达53.1%;土黄镇和华景镇的人口分离数量均达到万人以上,其中土黄镇高达23502人。
片区内人口老龄化趋势严峻,已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据统计,片区内60岁以上人口共2.43万人,占比达到20.44%,已全面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半数以上乡镇老龄化程度均超出20%,其中华景镇人口老龄化程度居于首位,高达24.86%;同时,伴随着未来适龄劳动力数量下降,人口抚养比将持续攀升,片区内留守老年人的养老问题亟待解决,养老需求和养老设施的矛盾日益尖锐。
3.资源环境
大巴山支脉贯通全境,县内海拔2000米以上山峰全集于此,最高峰为龙泉土家族乡大团包2458.3米。前河上游贯穿全境,土溪口水库位于境内。有国家4A级旅游景区1个(巴山大峡谷旅游景区),三墩土家族乡大窝村获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和天府旅游名村,渡口土家族乡桃溪村、果坝村获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有樊哙腊肉、漆碑茶叶等农产品品牌,漆碑茶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云木香、三木等优质中药材种植广泛。土家文化历史悠久,人文厚重,土家薅草锣鼓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8个中心敬老院;8所乡镇中心卫生院(含全县医疗次中心2个);19所学校。
4.空间利用
片区内总用地面积923.93平方公里,用地以林地为主、耕地为辅,八分林一分田,详见附表1。林田交织,平坡和缓坡区主要种植水稻、油菜等粮油作物,陡坡为林地,形成林田交织的分布态势。
建设用地约28.17平方公里,占片区总面积3.05%;其中村庄建设用地23.64平方公里,占总建设用地的95.02%。居民点分散分布在缓坡区,自家耕地一般位于宅前屋后。
5.产业基础
片区内重点发展生态旅游、乡村旅游、红色旅游等多种文旅类型。围绕渡口土家族乡、龙泉土家族乡、漆树土家族乡和三墩土家族乡发展以巴山大峡谷为核心的生态旅游,利用境内丰富的旅游资源景点及成片的原始森林,打造多个品牌项目和旅游示范村,实现本地居民再就业。近年来三墩土家族乡内的大窝村获评首批“天府旅游名村”,渡口土家族乡成功入围省级特色小镇创建名单,获得四川省首届乡村文化振兴魅力乡镇竞演大赛一等奖和四川首批省级乡村文化振兴样板乡的殊荣。景区周边村落通过升级打造集文化宣传、民俗展演、互动体验、土家美食于一体的文旅示范点,成功激活周边消费业态;乡村旅游以白马镇为代表,通过人才回引工程,吸纳各地人才参与乡镇建设,积极发展乡村旅游,创建“印盒寺”佛教文化基地、“花田间”国际乡村创客基地,毕城村成功创建为市县级乡村振兴示范村,“花田间”被命名为北京大学文化产业博士后宣汉创新实践基地;重点依托华景镇、白马镇等乡镇内的红军战斗遗址及其他红色历史遗迹打造红色旅游目的地。
同时,片区内中药材、茶叶种植历史悠久,农业规模化及特色化发展效果显著,利用独特的地形和自然本底发展山区农业。片区内粮食播种面积达32.62万亩,主要以水稻、玉米、红薯、马铃薯为主,同时种有云木香等中药材25万亩和茶叶3.7万亩,重点发展“三木”药材及高山药材。果蔬种植方面,片区内现有红心猕猴桃溪月红、华尖牌晚熟青脆李等多个注册商标品牌,拥有多个千亩果蔬产业园,成片培育发展生态特色水果。
农业养殖方面,近年来片区内大批农村专业合作社兴起,生猪、山羊、肉牛、家禽养殖等实现规模化养殖,土黄镇、白马镇已有多个市县级家庭示范农场。水产养殖以漆树土家族乡为代表,重点发展小龙虾、淡水鱼等规模水产养殖。
整体而言,片区内旅游及配套产业聚集,中药材、茶叶特色农业发展较好,是潜在的人流物流集散区。
第二节 适宜性评价
巴山片区生态保护重要性高。根据评价结果将其分为生态保护极重要区、重要区和一般重要区,其中生态保护极重要区为319.07平方公里,占片区总面积的34.44%;重要区面积为109.99平方公里,占片区总面积的11.87%;一般重要区面积为497.43平方公里,占片区总面积的53.69%。根据2022年达州市最新划定生态红线结果,巴山片区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为258.11平方公里,占辖区总面积的27.94%,结合达州市“双评价”结果,宣汉县生态保护极重要区集中分布于片区东北部,其生态保护极重要区约为163.27平方公里,占辖区面积约为17.67%。片区内生态保护极重要区占比面积较小,大部分区域属于生态保护重要区。
农业生产适宜区面积适中。根据评价结果,巴山片区适宜农业生产的区域面积为125.73平方公里,占辖区面积的13.73%,主要位于西南部海拔较低的地区,包括土黄镇、樊哙镇。不适宜农业生产的区域大,主要位于东北部生态较为重要的高海拔地区,该区域地势较陡、降雨量较少、光热不充足、地块规模和连片程度不高,并不适合农作物生长,面积占辖区总面积的80.94%,但可适宜茶叶、药材等农副产品的种植。
城镇建设适宜区面积适中。基于对水资源、土地资源、环境以及灾害单因子评价结果,最终集成得出巴山片区城镇建设适宜性评价分级结果。巴山片区整体因坡度大、地形起伏度高,城镇建设条件较差,故适宜城镇建设的区域较少,共63.51平方公里,仅占辖区总面积的6.88%。主要分布在西南部和中部乡镇部分地区,包括华景镇、土黄镇、白马镇。东北部地区因海拔较高,且蜂桶山省级自然保护区、百里峡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均位于该区,故并不适合成为城镇建设用地。
第三节 灾害风险评估
地灾风险。巴山片区地灾类型主要为滑坡,有少量崩塌。本片区共涉及34处地灾隐患点,灾害规模均为小型。
暴雨洪涝灾害。暴雨多发生在7~8月,其特点是具有突发性,且降雨过于集中,雨量大持续时间长,造成危害严重。
水土流失风险。由于人为采矿造成植被受损、开采面岩体风化破损严重、矿山场地内堆积土体松散等,片区废弃露天矿山遇暴雨极易形成水土流失。岩石裸露极易造成水土流失。
第四节 主要问题
产业发展有待整合提升,片区现状农业规模化经营程度低,产业链条短、冷链仓储物流设施缺乏,现代农业园区标准化、机械化、信息化、品牌化建设等方面亟待提升。旅游产业虽有较丰富的旅游资源,但缺乏特色鲜明的旅游体系规划,并且开发建设缺少统筹计划与资金保障,乡村旅游发展仍处于初步阶段,附加值较低,农旅融合发展动力不足。工业产业发展不足,未能依托良好的农业生产基础发展农产品加工和食品加工等相关产业,导致农产品销售的附加产值低,农民收益不高。
乡村建设空间利用效率低,农村聚居点人均宅基地251.83平方米,远高于农民安置建新区人均宅基地75平方米的标准,空间利用效率低。5户(含5户)以下聚居的宅基地图斑数占总宅基地图斑数量约96.91%,聚居度极低。
民生配套设施水平较低。交通、公服、市政等支撑体系有待进一步提升。一、交通设施窄、缺。现有公路普遍较窄且弯道较多,少部分村道还未硬化;部分村与村之间还未通公路;缺乏主要道路,农产品运输不便;场镇普遍缺乏停车场。二、部分公服设施短缺。场镇缺乏文化广场、养老院等公服设施,乡村地区缺乏卫生室、日间照料中心等公服设施。三、部分市政设施短缺。场镇缺乏公厕、垃圾收集点,乡村地区自来水、燃气仅有少部分入户。
产业发展有待提升。农业生产有一定基础,特色农产品优势突出,但产业空间缺乏统筹规划,种养殖产业的同质化问题严重。农业基础设施不能完全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种植业规模化、标准化、产业链延伸提升空间大。
自然生态等特色资源利用不足。片区内林地覆盖率较高,地形以低山为主,丘陵次之。巴山片区内自然资源及旅游资源丰富,拥有着百里峡风景名胜区、大巴山国家地质公园以及百里峡省级自然保护区等国省级闻名景点与保护区,但开发利用仅限于前河峡谷地段,其他地区缺乏深度挖掘,同时呈现出公共交通、城市卫生、集散咨询、市场环境、信息导引、内部疏散接驳系统等公共服务发展水平滞后现象。
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配置水平较低。交通、公服、市政等支撑体系有待进一步提升。交通设施窄、缺。现有公路普遍较窄且弯道较多,少部分村道还未硬化;部分村与村之间还未通公路;巴山片区向东北龙泉、漆树一带缺乏片区衔接的主要道路,农产品运输不便;缺少高等级的南北向对外交通通道;场镇普遍缺乏停车场。便民设施供需不平衡,行政管理、教育、医疗设施闲置较多,文化、体育设施配置较少;巴山片区行政改革后,原有乡政府、粮站、村委会等较多资源闲置或低效使用,急需转型,提高使用效率。随着人口向县城、中心镇集中,部分教育设施闲置。而随着老年化、生活水平的提升,养老服务的设施(如养老院、日间照料中心、为老服务设施)、与居民生活质量息息相关的文化体育设施有待补足。防洪水利等设施缺乏,工程性缺水较为严重,安全韧性不足。片区内山地较多,农田较为分散,农业用水灌溉率不高,缺少骨干调蓄工程,渠系配套不完善,农业灌溉条件差。片区内除城镇外,村庄集中供水率低。片区内地质灾害点较多,避灾疏散场所、物资储备点严重不足。燃气入户比例不高,仅场镇社区周边村完成燃气和自来水入户。
乡村建设质量不高。一是农村居住十分分散,有村无庄现象明显。农村呈现出“大分散,微聚居”三两成组的状态。二是城镇风貌同质性强。大多城镇以现代建筑形式为主,风貌无特色。三是新建居民点形态、风貌缺乏统筹与特色。部分村落形态存在“散乱小”、“一层皮”、“夹皮沟”等问题,与环境不协调。新建农房存在水泥裸房、瓷砖外贴等形式,建筑风格与色彩混杂。聚居点缺乏公服设施,生活垃圾倾倒、乱搭乱建现象和配套设施短板依旧存在,人居环境品质不高。
第三章功能定位
第一节 功能定位
衔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达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宣汉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宣汉县十四五规划》等上位规划要求,结合片区现状优质资源与特色,明确片区功能定位为:
提档升级巴山大峡谷景区,争创国家5A级旅游景区,打造以国家级景区为引领的秦巴山水旅游目的地;
深入挖掘土家文化内涵,持续扩大巴文化影响力,打造以土家族地域文化为主导的成渝地区巴文化体验高地;
结合宣汉作为川内森林资源大县,加强珍稀动植物、地质景观资源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保持水土与水源涵养,适度发展生态旅游,打造以粮药茶资源产业为基础的巴山绿色发展示范区。
第五节 规划目标
落实省市县重要决策部署,制定“两步走”发展目标:
2025年,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不断优化,三线管控初见成效;农业规模化高效发展取得突破性进展,形成有序的一二三产业有机融合发展态势;土地集约利用发展向好,中心镇村集聚效应明显,公共服务能力增强;水环境和矿山等生态治理初具成效。
至2035年,粮食安全格局、生态保育格局及城镇发展格局得到全面优化,形成主体功能明显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农文旅等特色优势产业深度融合,形成有序的全产业链发展;中心镇(村)辐射能力得到明显提升,建设成为宣汉东北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点;片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全面实现设施共建共享、互联互通;乡村人居环境品质明显提升,乡村地域特点、文化特色和时代特征全面彰显,乡村宜居水平持续提高,开创城乡共同富裕新格局。
第六节 指标体系
落实《四川省乡镇级片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指南(2021年修订版)》明确的约束性指标,立足片区定位和规划目标,确定本片区规划指标体系由18个指标组成,其中约束性指标9个,预期性指标9个,详见附表2。
第七节 规划策略
强化底线约束。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以2020年度国土变更调查成果数据为基础,摸清耕地后备资源潜力,开展土地综合整治,按照高标准农田建设要求,提高耕地连片度,确保耕地“数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生态有改善”;坚持最严格的生态保护制度,划定生态空间,以山地、水环境为重点开展生态修复。
促进三产融合。强一产,以万亩有机粮油和特色种植养殖为核心基础,促进种养循环特色优势农业发展壮大。促二产,以特色农业为基础,绿色农业产业链延伸和价值链提升为抓手丰富产品体系,依托现有工业,补齐农产品初加工和运输版块,提高产品附加值;转型升级传统工业,减少环境污染,培育龙头企业。育三产,以自然、人文资源为依托,推进特色种植业与乡村旅游、有机康养深度融合。促进三产融合,推动农业资源变旅游资产、文化活动变旅游活力,带动农业科普研学和农耕文化休闲,形成农文旅联动格局,推动产业集群发展壮大,实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新格局。
优化空间布局。推动资源要素向中心镇村集聚,强化产镇融合,增强服务能力;优化村庄用地布局,推动农房建设适度集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高耕地集中连片程度,预留农业设施建设空间,打好农业规模化发展基础。构建中心集聚、梯度发展、片区联动的整体格局。
完善设施支撑。一、交通提升。落实区域重大交通设施布局,提升路网总体技术等级,加密农村公路网,加快推进农村公路设施提升改造建设。打造“内部畅通,对外快连”的外向型开放交通网络。二、公服改善。补充完善并提升公共服务设施,场镇和中心村统筹布局各类公服设施,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三、市政提升。场镇统筹布局消防站、公厕、垃圾收集点,农村地区鼓励扶持自来水、燃气入户。
塑造特色风貌。梳理山水资源特色、历史文化脉络、乡村生活网络,着重强化城乡协调、分类引导,打造形成特色鲜明、宜居宜业的新型城镇与绿色生态、淳朴文明的村镇风貌。
第八节 人口预测
一、常住人口预测
根据七普,片区现状常住人口总量为11.8789万人,占全县域常住人口的12.5%,其中城镇人口31552人,农村人口85362人,城镇化率26.56%。根据片区内8个乡镇六普和七普人口数据对比,近十年间片区常住人口减少4748人,约占县域减少人口的9%。根据片区人口的历史流动趋势,以及人口由乡村流向城镇、由落后地区流向发达地区的未来发展趋势,预测至2035年,常住人口12.74万人,其中城镇人口52100人,农村人口75300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41.09%。
二、户籍人口预测
片区现状户籍人口为18.68万人,根据近5年户籍人口数据对比,户籍人口近五年共减少8251人,呈少量下降趋势。考虑到乡村人口进城务工后为享受城市社会福利,一部分将进行户口转移,另考虑到乡村地区传统社会观念以及农村家庭户口影响宅基地确权等因素的影响,预测到2035年片区户籍人口为18万人。分乡镇数据详见下表。
表片区人口预测表
乡镇名 | 户籍人口(人) | 常住人口(人) | 城镇常住人口(人) |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 ||||
2020年 | 2035年 | 2020年 | 2035年 | 2020年 | 2035年 | 2020年 | 2035年 | |
樊哙镇 | 27531 | 31000 | 19804 | 28000 | 5737 | 10000 | 28.97 | 35.71 |
土黄镇 | 58732 | 60000 | 35230 | 45000 | 18771 | 26000 | 53.28 | 57.78 |
白马镇 | 17172 | 16000 | 11357 | 14000 | 3602 | 4500 | 31.72 | 32.14 |
华景镇 | 29421 | 26000 | 18938 | 19000 | 3442 | 4000 | 18.18 | 21.05 |
渡口土家族乡 | 7684 | 11000 | 6214 | 7000 | 0 | 2500 | 0 | 35.71 |
龙泉土家族乡 | 13736 | 10000 | 6442 | 2500 | 0 | 900 | 0 | 36.00 |
三墩土家族乡 | 14297 | 10000 | 11271 | 6500 | 0 | 2200 | 0 | 33.85 |
漆树土家族乡 | 18254 | 16000 | 9533 | 5400 | 0 | 2000 | 0 | 37.04 |
合计 | 186827 | 180000 | 118789 | 127400 | 31552 | 52100 | 26.56 | 41.09 |
第九节 镇村体系
至2035年,形成以土黄镇、渡口土家族乡为中心镇,樊哙镇、三墩土家族乡为副中心镇,白马镇、华景镇、龙泉土家族乡、漆树土家族乡为一般镇,4个城镇社区,10个中心村,51个基层村的“中心镇-一般镇-中心村-基层村”四级镇村体系,层级体系中,副中心镇属于一般镇层级,城镇社区属于中心村层级。在中心村确定中应考虑村庄人口规模较大、经济实力较强、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较完善、一村或多村合建、能对周围村庄有一定带动和辐射作用等因素确定。
1、中心镇
土黄镇:以综合服务、商贸物流、生态居住、休闲康养、生态文旅、特色农业为主导的综合职能型城镇,担负片区旅游集散中心和服务中心功能。
渡口土家族乡:以文化旅游、特色农业为主的文旅型城镇,担负片区旅游集散中心和服务中心功能。
2、一般镇
樊哙镇:副中心镇,以商贸物流、农副产品贸易和加工为主导的枢纽综合型城镇。
三墩土家族乡:副中心镇,依托巴山大峡谷景区腹地的区位优势,发展以休闲文化旅游、山地特色农业为主的文旅综合型城镇。
白马镇、华景镇:一般镇,宣汉县东北部片区以特色农产品、文创、生态观光为主的农贸型城镇。
龙泉土家族乡、漆树土家族乡:一般镇,依托巴山大峡谷景区,发展为以文化旅游、特色农业为主的文旅型城镇。
3、城镇社区
共4个城镇社区,分别为土黄镇的茗乐社区、樊哙镇的海螺社区、华景镇的悦台社区、白马镇的双龙社区。
4、中心村
共10个中心村,分别为土黄镇的万斛坝村、樊哙镇的古凤村、白马镇的马鞍村、华景镇的甘岭村、三墩土家族乡的育英社区、漆树土家族乡的漆碑社区和杉木村、渡口土家族乡的长乐社区、龙泉土家族乡的河口社区和鸡坪村。
5、基层村
共51个,按照乡村现状基础、核心价值对乡村进行分类,共分为集聚提升类、城郊融合类、特色保护类、环境友好类4种类型,具体分类详见规划传导章。
第四章底线约束
按照“三区全覆盖、三线不交叉”原则,科学划定生态、农业、城镇三类空间以及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和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并将其作为调整经济结构、发展产业、推进城镇化不可逾越的红线。
“三区”划定
一、 农业空间
将以农业生产和农业生活为主要功能的区域规划为农业空间,主要包括永久基本农田、一般农用地和农村居民点,面积19222.35公顷,占比20.80%。
八、 生态空间
将为本片区提供重要生态系统服务的区域规划为生态空间,主要包括片区内公益林、前河等河流沿岸及湿地、云顶水库、大儿湾水库等空间,面积72811.54公顷,占比78.81%。
九、 城镇空间
将以城镇居民生产生活为主要功能的区域规划为城镇空间,主要包括现状城镇建成区及城镇拓展区,面积359.07公顷,占比0.39%。
“三线”划定
一、 耕地
坚守耕地保护红线,开展耕地“数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生态有改善”三位一体保护,确保数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生态有改善。目前,宣汉县已完成“三线”划定,经自然资源部审核通过正式启用,根据成果向巴山片区传导耕地保有量任务10947.85公顷。
规划期内,片区落实助力乡村振兴,支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任务,规划各类项目用地占用“三线”划定保护耕地150.03公顷(其中建设占用140.51公顷,农用结构调整占用9.52公顷)。根据“三线”划定规则和省厅系列补充耕地文件:通过现状地类为林地或园地且“二调”不是耕地的农用地资源开发补充耕地212.28公顷;通过将“三调”内“两可恢复”且水土资源条件较好并与现有耕地集中连片地块恢复复垦补充耕地30.75公顷;通过农村建设用地整理拆旧复垦补充耕地95.01公顷,补充耕地较占用耕地整体质量不降低,数量有增加,规划期内共完成“三线”划定保护耕地补充338.04公顷。至规划期末,实际落实耕地保有量10958.09公顷,超出下达耕地保有量任务7.45公顷,完成下达耕地保护任务。
管控措施:完善耕地占补平衡动态监管机制,严格落实占一补一、占优补优、占水田补水田,实现实时入库,动态平衡,建设占用耕地在确保耕地保有量目标任务的前提下,可在全区范围内实行跨片区占补平衡。
十、 永久基本农田
宣汉县“三线”划定成果向巴山片区传导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任务8392.23公顷。按照“三线”划定规则和部、省文件,严格落实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任务,严禁违规占用,本次规划项目都不占用基本农田,至规划期末,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目标不变化。
管控规则:
(1)确保永久基本农田数量不减少。
(2)一经划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私自占用,或者擅自改变用途。除法律规定的能源、交通、水利、军事设施等国家重点建设项目选址无法避让以外,其他任何建设都不得占用。
(3)符合法定条件需占用和改变永久基本农田的,必须经过可行性论证,确实难以避让的,应当将调整方案和永久基本农田补划方案一并报国务院批准,及时补划数量相等、质量相当的永久基本农田。
(4)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在红线范围内进行其他破坏永久基本农田的活动和发展林果业和挖塘养鱼。
(5)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闲置、荒芜永久基本农田。
十一、 生态保护红线
与达州市、宣汉县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成果衔接,严格落实最新“三区三线”划定结果,巴山片区划定生态保护红线25450.37公顷。
管控规则:
红线区域纳入限制、禁止建设区进行空间管制。区内的土地主导用途为生态与环境保护空间,严格禁止不相符的建设与开发活动。确保红线内的生态保护主体对象稳定,功能不降低,规模不减少。除国家重大项目外仅允许极少有限人为活动。除法律法规另有规定外,规划期内不得调整。
十二、 城镇开发边界
坚持最严格的节约集约制度,尊重自然地理格局,按照城镇建设用地布局,适当考虑发展弹性,保持边界完整性,落实上位规划要求,划定城镇开发边界351.65公顷,其中集中建设区351.65公顷,弹性发展区0.00公顷。其中集建区划分:白马镇29.87公顷、樊哙镇28.69公顷、华景镇43.57公顷、土黄镇74.08公顷、渡口土家族乡97.23公顷、龙泉土家族乡27.91公顷、漆树土家族乡23.51公顷、三墩土家族乡26.79公顷。
管控规则:
(1)对城镇集中建设区、弹性发展区提出总体指标控制要求,对各类城镇建设土地用途和城镇建设行为提出准入要求,提出对待特殊用途区的保护要求和特色功能建设管控要求。
(2)城镇集中建设区:“详细规划规划许可”,划定“五线”管控。
(3)城镇弹性发展区:不违反国土空间规划强制性内容和不突破城镇建设用地规模的前提下,可调整为城镇集中建设区。
其他保护线
水资源保护。落实水源地保护线,加强片区内前河等饮用水源地的保护与管理,划定河湖管控范围共824.85公顷。城镇段按《城市蓝线管理办法》执行,郊野段除基础设施外,不得新增构筑物,并逐步清退现状建设;落实湿地资源保护线,严格保护片区内主要河流干流两侧的近岸湿地资源。
林地资源保护。保持分布格局:以尊重林地自然分布格局为基本原则,不建议大规模调整其总体分布,以林地保护优先,保障林地总量基本不减少;优化林种结构:优化调整片区内林种结构,主要河流、支流两侧、易发生泥石流、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的区域,需加强林地的固土保水功能;高山林地需加强其生态保育功能,保障森林覆盖率;加强分类管控:加强林地分类管控,划分林地保护等级;加强高山林地的养护,治理林地砍伐、林地撂荒的现象。
地质灾害防护。应加强对地质灾害点的管理,建设用地布局时应充分考虑避开地质灾害点。综合考虑片区泥石流、滑坡、不稳定斜坡等各类灾害影响,落实上位规划的灾害影响和安全防护范围,采取以监测和避让措施为主,工程治理为辅的策略,强化“人防技防”的监测预警网络建设。确保及时准确预警和撤离,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或搬迁居民,各项建设应避开高风险区域。
矿产资源保护。片区共计已设开采区块8处,衔接矿产规划,规划集中开采区1处,位于三墩乡和漆树乡,集中开采区内拟设矿权4处,总面积123.90公顷。各开采区应在采矿区内部进行合法开采,严格管控矿产资源开采空间;对已开采山体需采取相应措施进行生态修复、土壤回填、植树复绿等措施;开采空间不应占用生态红线与永久基本农田,对于已有开采区块占用的部分,应逐步调整腾退。
历史文化保护线。严格保护片区全域范围内1处物质文化遗产(为传统村落,位于龙泉土家族的水古村)及16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对片区内的文物古迹,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达州市文物保护管理条例》的相关规定进行保护。对尚未确定为文物保护单位的文物古迹进行原址保护,建设工程选址应当尽可能避开不可移动文物,因特殊情况不能避开的,对文物保护单位应当尽可能实施原址保护。在对文物古迹进行保护的同时,注重加强对历史文化资源的合理利用,突出文物古迹的展示功能和观赏功能,提高历史建筑的现代使用功能,结合自然山水资源的优势开发旅游功能,强化传统文化的产业带动功能等。
表宣汉非物质文化遗产一览表 | |||
等级 | 名称 | 申报成果时间 | 分布乡镇 |
国家级 (1项) | 薅草锣鼓 f 川东土家族薅草锣鼓 | 2008.6 | 龙泉、渡口、三墩、漆树、樊哙、土黄 |
省级 (2项) | 土家余门拳 | 2009.3 | 华景、渡口、三墩 |
王幺贡爷系列故事 | 2009.3 | 土黄 | |
市级 (1项) | 宣汉民歌 | 2006.6 | 龙泉、渡口、三墩、漆树、樊哙 |
县级 (12项) | 土家族孝歌 | 2006.9 | 龙泉、渡口、三墩、漆树、樊哙、土黄 |
土家族哭嫁歌 | 2006.9 | 龙泉、渡口、三墩、漆树、漆碑、樊哙、土黄 | |
纸扎年 | 2006.9 | 土黄 | |
端公舞 | 2006.9 | 土黄、樊哙、渡口 | |
狮舞 | 2006.9 | 渡口 | |
车灯 | 2008.9 | 渡口 | |
土家族唢呐 | 2008.9 | 渡口、三墩、龙泉、土黄 | |
巴山大峡谷的传说 | 2008.9 | 龙泉、渡口、三墩、樊哙 | |
竹琴 | 2013.9 | 土黄 | |
送财神(唱土地) | 2013.9 | 漆树、渡口、龙泉 | |
土家钱棍 | 2013.9 | 渡口、土黄、三墩、漆树 | |
土家庙会 | 2016.9 | 土黄、龙泉、樊哙 |
第五章用地布局
第一节 国土空间总体格局
1.区域协调格局
协同周边区域,加强国家级秦巴生态功能区协同保护,以大巴山生态资源要素为基底,共建大生态屏障,强化生物多样性及珍稀动植物的协同保护;联动城宣万,加强渠江上游生态涵养区保护,以前河主要干支流为骨架,强化长江上游水源保护及河流沿线水生态、水环境的综合保护与治理;做大做强大巴山国际旅游度假区,共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联动万源、城口、宣汉、开州围绕巴山大峡谷景区发展生态文化旅游区域协作,建设环巴山大峡谷旅游快通及山地旅游大环线,围绕万达开区域游客集散中心,建设巴山大峡谷农文旅融合新城。
2.农业发展布局
构建“一环两片多园”的农业发展格局。
一环:依托大巴山峡谷风景区外部交通构建农文旅融合发展环线。
两片:生态农业片区,重点发展中药材、茶叶、食用菌、烟叶、林果等山地特色农林产品,积极发展林下养殖,推广种养循环农业;休闲农业片区,依托景区大力发展度假休闲、观光体验为一体的休闲创意农业。
多园:以省级巴山大峡谷中药材现代农业园区为主导,同步发展漆碑茶现代农业园区、巴山大峡谷生态茶叶现代农业园区等特色农业种植园区。
3.生态保护布局
落实秦巴国家生态安全和长江上游生态屏障使命,构建“一区一廊多点”的生态保护格局。
一区:即宣汉北部生态保护区,加强珍稀动植物、地质景观资源和生物多样性保护,适度发展生态旅游。
一廊:前河流域范围内重要的水生态环境保护和控制廊道,加强水土保持和水污染防治,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
多点:以大中小型湖库为重点的生态保护区域,强化水土保持与水源涵养功能,维护自然生态系统平衡。
4.全域开发格局
构建“一环两廊,两城多极”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总体格局。
一环:巴山大峡谷农文旅融合发展环。以巴山大峡谷旅游景区为发展载体,生态资源为本底,联动北部文化旅游资源,打造大旅游文化目的地,强化与农业特色种植产业基地的联合打造,构建产业富集的景镇村产业融合发展环。
两廊:前河蓝绿生态廊道和三墩蓝绿生态廊道。以前河为贯穿本区域的水资源环境保护的控制廊道,加强水土保持和水污染防治,加快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
两城:巴山大峡谷文旅新城、土黄高铁新城。坚持产城一体、产城融合发展思路,强化高铁新城与文旅新景新城建设。围绕渡口巴人风情小镇、桑树坪度假小镇、朝阳康养小镇“三大组团”建设,推动巴山大峡谷景区北联万源、东联城口、南联开州,将巴山大峡谷文旅新城建设为宣万城开经济文化走廊。以土黄为核心,打通连接巴山大峡谷及万源、城口、开州等周边旅游景区的快速通道,高标准打造土黄高铁新城,成为万达开区域游客集散中心;
多极:多个中心场镇。结合自身资源和产业特色,走特色化城镇发展路径,推进樊哙、土黄重点场镇和白马、渡口等特色场镇建设,同步辐射周边乡镇协同发展,构建多极城镇支撑体系。
第二节 农用地布局
耕地。全面提高现有耕地质量,大力保护宜农土地资源,通过农用地整治,进一步优化耕地集中连片布局,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高耕地质量和产量;实施“垦造水田”项目增加水田数量;通过未利用地开发、建设用地整理增加耕地数量和提高连片度,确保耕地“数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生态有改善”。片区现有耕地11407.74 公顷,规划期间各类建设占用309.87公顷(其中包含市级及以上重大建设项目占用177.77公顷),新增农业设施用地占用9.77公顷。通过实施各类补充耕地项目完成新增耕地940.08公顷,规划期末耕地面积12028.18公顷,占片区13.02%,较基期增加620.44公顷。具体占用和补充情况为:
片区规划新增建设用地占用耕地309.87公顷,其中占用水田134.09公顷。根据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结合片区实际情况,通过挖掘片区内宜耕其他草地、裸土地等未利用地资源开发36.80公顷;通过现状地类为林地或园地且“二调”不是耕地的农用地资源开发212.28公顷,其中直接垦造为水田46.32公顷;通过农村建设用地整理拆旧复垦补充耕地659.14公顷,其中直接垦造为水田154.11公顷,通过废弃工矿复垦补充耕地1.11公顷。规划期内“占补平衡”补充耕地909.33公顷(含补充水田212.05公顷)。
片区规划因助力乡村振兴,支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规划新增农业设施建设等占用耕地9.77公顷。根据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结合片区实际情况,通过将“三调”内“两可恢复”且水土资源条件较好并与现有耕地集中连片地块可恢复复垦35.18公顷,规划期内“进出平衡”补充耕地30.75公顷。
园地。规划园地主要集中在龙泉土家族乡罗盘村、黄连村、老场村、坪溪社区,漆树土家族乡漆碑社区等区域。尊重群众意愿,结合实际,保留现状成规模的果园,明确退园还耕图斑,有序推动零散园地合理开发利用为耕地。规划园地面积1049.94公顷,减少305.38公顷。其中规划项目占用95.18公顷,用于补充耕地210.20公顷。
林地。优先保护公益林,在龙泉土家族乡渡口和土家族乡划定公益林集中保护区,用以提高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能力。保护片区内连片林地资源作为片区生态本底;注重农田林网建设提升农田生态质量;改善农村环境,构建由环村林、防护林带、农田林网和保留的连片林地共同构成点、线、面相结合的林网系统。规划林地面积70806.63公顷,减少915.76公顷。其中采矿用地、区域基础设施等用地不可避让占用918.39公顷,矿山生态复绿2.63公顷。
草地。零星分散草地结合集中连片的耕地合理开垦为耕地。规划草地面积126.05公顷,减少3.32公顷。其中规划项目不可避让占用3.32公顷。
农业设施建设用地。在巴山大峡谷农文旅片区内,顺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结合现状,布局直接用于作物种植和畜禽养殖的农业设施用地,结合居民点适当布局储存、农机停放等农业设施用地,充分预留农村道路设施等空间。规划农业设施建设用地面积95.41公顷,增加4.90公顷。其中新增种植设施建设用地2.68公顷,畜禽养殖设施建设用地21.58公顷,水产养殖设施建设用地3.31公顷。区域基础设施等项目用地不可避让,占用农业设施建设用地22.67公顷。
第十节 建设用地布局
按照控制总量、用好增量、挖掘存量的原则,立足节约集约利用建设用地,保障片区经济社会发展必要的建设空间,适度优化国土开发建设布局。
指标来源:片区可用指标总量为819.37公顷,包括上位下达指标5.26公顷、批而未用存量指标92.23公顷、建设用地整理指标702.50公顷。
指标使用:本轮规划新增建设用地1161.71公顷,其中县级以上重大项目新增建设用地指标485.15公顷由上级规划统筹,剩余规划新增建设用地指标676.56公顷由建设用地整理指标及批而未用存量指标覆盖。其中,保障镇区发展使用指标66.75公顷(其中存量指标61.49公顷、上位下达指标5.26公顷);保障乡村发展使用指标452.39公顷(县(区)级国空未下达用于保障乡村产业、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用地的新增建设用地指标至本片区,目前暂使用存量指标和流量指标保障,待后期规划指标下达后优先保障),其中产业用地优先使用原乡村存量指标2.58公顷,剩余449.81公顷用建设用地整理指标覆盖;完善公服设施使用建设用地整理指标33.85公顷;集中安置区建房使用建设用地整理指标123.57公顷。
指标结余:最终结余指标114.65公顷,包含建设用地整理指标86.49公顷、批而未用存量指标28.16公顷。
规划期末建设用地3225.48公顷,增加408.43公顷,其中:城镇建设用地面积为359.07公顷,增加235.30公顷;村庄建设用地总量为1995.47公顷,减少408.53公顷。
城镇建设用地。进一步优化片区新型城镇布局,坚持最严格的节约集约用地制度,实现城镇的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确保城镇规模与发展定位相适应、与人口集聚流动趋势相一致。落实上位规划要求,片区内城镇建设用地无新增指标。规划巴山片区城镇建设用地规模359.07公顷(其中未在城镇开发边界内的城镇建设用地为7.42公顷),较现状增加235.30公顷。其中,白马镇29.81公顷、渡口土家族乡96.04公顷、樊哙镇38.92公顷、华景镇42.90公顷、龙泉土家族乡26.89公顷、漆树土家族乡22.01公顷、三墩土家族乡26.00公顷、土黄镇76.50公顷。
村庄建设用地。引导偏远山地地区往宜居区域转移聚集,着力减少各类建设对良田沃土的占用;完善生产生活服务功能,补足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短板;支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因地制宜布局农村新产业新业态用地。规划村庄建设用地1955.47公顷,减少408.53公顷。其中农村宅基地复垦701.22公顷,公路、采矿用地等规划项目选址,占用39.56公顷,为保障适当的场镇发展,149.00公顷村庄建设用地转为城镇建设用地;保障集中安置点及公服设施用地新增123.54公顷,合理布局农村新产业新业态用地357.71公顷。
区域基础设施用地。统筹安排线性基础设施共用廊道,引导S502(八台山至巴山大峡谷段)、铁路西安至重庆高速铁路安康至重庆段(四川段)、城口经宣汉至大竹至邻水高速公路(四川境)等公路工程建设,实施干线公路升级改造工程。规划区域基础设施用地759.54 公顷,增加473.74公顷。
其他建设用地。根据国家相关政策,落实文物古迹、宗教场所、殡葬场所、采矿用地等用地布局,推进废弃工矿复垦1.28公顷,矿山生态复绿2.63公顷。规划其他建设用地面积151.40公顷,比基期年增加107.92公顷。
第三节 其他用地布局
湿地。严格保护湿地资源,维护生物多样性。规划湿地面积102.54公顷,减少23.74公顷,主要为区域基础设施用地及农村产业用地占用。
陆地水域。保护前河等水系流域生态,优化整理现状散乱水渠、零星水塘、整治山坪塘等用地,形成互联互通乡村水网系统。新增土溪口水库,完善区域灌溉系统。规划陆地水域1776.32公顷,增加310.45公顷。
其他土地。结合农用地整理、建设用地整理等项目,合理布局田坎,优化新增耕地的生产条件,提高耕地产出效益。规划其他土地2482.42公顷,减少96.01公顷。
第四节 用地结构调整
对于底线约束类空间,按照优先确保粮食安全、生态红线思路,保障上述用地不低于规划目标。对于开发建设类指标,确保城乡建设用地不突破现状总量,进一步优化内部用途结构。详见附表3。
第六章乡村振兴与产业发展
充分衔接《四川省乡村振兴发展规划》、《达州市“十四五”农业农村发展规划》、《宣汉县“十四五”农业农村发展规划》等上位规划。依据上位规划相关定位要求,深入挖掘土家文化内涵,推动巴山片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将巴山片区打造为成渝地区巴文化国际旅游目的地。加快推进创建中药材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培育茶叶特色品牌,并促进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将巴山片区打造成为达州农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
第一节 产业发展目标
围绕“强一产、促二产、育三产”,实现片区内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以巴山大峡谷景区为核心资源及产业基础,推进生态休闲旅游业发展,同步带动片区内乡村文旅及特色民俗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万亩优质粮茶、中药材和特色果蔬等农业种养殖产业,促进山地特色化、规模化农产品生产;延伸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补齐农产品加工短板;形成三区一廊一核双心的产业空间布局结构,实现现代农业格局全面优化。
第二节 产业发展方向
结合宣汉县规划,在分析产业发展优劣势的基础上,提出产业发展方向主要以发展旅游业及农文旅融合发展产业为主导。推动农业种植文化旅游、健康养老和信息化产业深度融合,鼓励引导发展新产业新业态,特色化、产业化、规模化经营。制定产业发展正负面清单,加强污染管控。
依托片区丰富的文化资源和山水旅游资源,按照“大农业、强聚集”的整体思路,通过纵向延伸、横向拓展、精准投放土地要素的方式,全面实现“文旅 农业”、“文旅 城镇” 融合发展。依托现有文化资源禀赋,纵向延伸,提升农业产业能级,建设优质产业基地;横向拓展,挖掘人文、农业多元价值,形成特色农旅、特色养殖、田园康养等多个特色产业组团。
以农业、种植业、养殖业为优势第一产业,以食品加工产业链为优势第二产业,以特色文旅、康养农旅为优势第三产业,打造支撑县域经济发展的第二增长极。
第一产业方面,产业提质增效。依据“重农固本、一三融合”原则提升产品营销模式,建立电商服务平台,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引导传统销售模式向“互联网+农业”的销售模式转变。在现有特色农业产业初具规模的基础上,提质增效。其中,在农业种植方面,重点发展中药材、茶叶、油茶、瓜果、菌类等特色种植业。
第二产业方面,建设农产品加工园区,将优质农作物、生猪、肉牛等农产品进行精深加工,重点发展农林产品加工、中药材精深加工、茶品精深加工和农产品物流等相关业态,依托土家族特色文化打造餐饮连锁品牌和生态农家乐特色民宿等,把产业链、价值链、现代农业经营机制融合为一体。
第三产业方面,以自然、人文资源为依托,结合片区内自然生态景观以及特色传统文化等旅游资源,推进山地文旅、温泉康养、冰雪运动、农旅融合等产业发展,有机结合传统文化、节庆活动与乡村旅游,特色推动有机康养深度融合。
第三节 产业布局结构
因地制宜提出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生产布局规划方案,落实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合理布局果蔬生产区、畜牧区、养殖区以及特色农产品区。充分利用田园风光、生态文化等资源优势,策划旅游产品、规划旅游线路,推进全域旅游高质量发展。
构建“一核两心十字廊,四区多点融合环”的产业空间格局,重点培育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和山地特色农业,依托产业资源本地优势和战略政策支撑,打造文旅产共融的现代产业体系,依托产业核心区辐射带动片区全域产业发展。
一核指以渡口土家族乡为引领构建巴山大峡谷文化旅游产业核心,发展山地度假旅游及相关配套服务产业,带动巴山大峡谷区域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和国家5A级旅游景区。
两心是指分别围绕土黄镇和龙泉土家族乡构建商贸交通服务中心和巴山药材产业中心。其中,重点把握土黄高铁新城建设,打造巴山大峡谷区域的商贸物流及交通服务聚集点,依托龙泉山地药材种植优势打造巴山大峡谷中药材现代农业产业园,形成片区内发展峡谷药材种植及加工的产业中心。
十字廊指巴山农文旅产业发展廊道与百里峡旅游走廊。依次串联龙泉土家族乡、渡口土家族乡、土黄镇,沿西渝高铁构建的产业发展走廊,为东北—西南走向,对接县域产业发展轴,是统筹连接巴山片区内生态旅游、红色文化旅游、商业服务、特色农业生产加工等核心产业的特色农文旅产业集聚带。
四区分别指位于片区东北部的巴山大峡谷旅游区、东南部的中药材产业发展区、中部富硒茶产业发展区和西部优质粮油产业区。其中,中药材产业发展区以巴山大峡谷中药材现代农业园区为抓手,做精做优峡谷中药材及山地种养殖特色农业加工转化;富硒茶产业发展区以漆碑万亩富硒名茶示范基地和樊哙花梨村巴山茶博园为平台,建设富硒茶叶种植片区;优质粮油产业区依托土黄粮油生产基地和月溪野生油茶基地及本地特色果蔬种植基础,结合水产养殖优势,通过特色化规模化生产,发展西部低山特色养殖。
多点指依托各个乡镇内部的特色文化旅游基地、市县级示范性农场和千亩农业园打造片区内的农文旅产业支点,发挥各自产业优势,推进“农业 ”和“旅游 ”产业模式的形成,促进产业融合发展。
融合环主要为串联村镇重要产业节点及乡村振兴示范聚集地的产业融合发展环线。
第四节 重点发展片区指引
一、 东脉巴山大峡谷农旅融合片区
深化强极促融,在东部地区打造巴山大峡谷农旅融合片区。整体构建“一核四极,一环四区”的产业布局结构,以樊哙、渡口为门户核心,依托景区内溪口、巴人、罗盘、桃溪等资源中心平台大力整合中药材、林果业、民俗体验、山水休闲等特色产业,打造城市后花园。
推动东部片区强核育极,促进樊哙和渡口场镇联动,发展共建巴山旅游文化消费中心,构建服务区域旅游产业极核;整合乡镇区域产业资源,重点打造溪口湖、巴人谷、罗盘顶、桃溪谷等四大产业发展次极核。
推进片区促融塑环的发展策略,依托峡谷通道强化北部农旅融合发展带,向南连接龙泉、三墩县乡道,构建巴山北部环山农旅产业环。构建溪口湖生态观光区、巴人谷民俗休闲区、罗盘顶养生养心区、桃溪谷体验度假区,对应体现亿年、千年、百年、当下四个主题,分别以观光、体验、度假、运动为核心功能。
二、 中脊特色产业融合示范区
遵循“农研旅融合”的发展模式,以“农业 研教 旅游”为抓手,发挥中部片区特色油茶种植的农业优势,结合山水相接的自然本底资源,将农业作为产业发展的基础,旅游作为产业发展的引擎,农业创新教育作为产业融合的拓展路径,引入先进技术构建创新特色油茶种植示范区,拓展农业研学、农事体验、共享农庄等高附加值业态,打造市县特色产业融合示范区
重点发挥巴山茶博园、漆碑特色水产、富硒名茶和牛禽养殖基地等片区核心资源,补充完善文化品牌不凸显、产业布局散乱、旅游产品单一,文旅融合不足等短板问题,未来聚焦发展高科技农业、特色农业技术培训、特色生态民宿和茶文化体验等特色业态。
在发展策略方面,推动片区提质和融合,通过引入高技术油茶培育水平和龙头企业,构建农业研学基地等策略促进片区提质升级,依托现有特色规模化油茶种植基础,引入省内高技术油茶培育技术和企业团队,提升农产品生产技术,打造先进茶叶技术试验区和教学示范基地,创新提质升级。同时,探索“农为本,旅为擎,研为特”的农文旅融合新思路,在传统旅游“食、住、行、游、购、娱”等业态基础上,锚定区域旅游新需求,将农业、文化、艺术、教育、农教作为内容创造的新主体,创新发展“商、养、学、闲、情、奇”新六大要素,着重发展研学旅行、亲子旅游、社群旅游。
三、 西脉优质农产品发展片区
沿省道S201融入片区建设巴山农文旅产业发展廊道,依托西部片区粮油、茶叶、中药材及特色果蔬生产优势和牛羊禽类养殖基础,打造西部优质农产品发展片区,结合土黄高铁新城建设引导农产品商贸物流发展,联动镇区周边农业体验资源,推进“农业 ”产业模式形成,重点发展粮油生产、特色农业生产加工、农产品商贸物流、乡村体验旅游等业态,打造宣汉城乡融合乡村文旅标杆。
重点发挥土黄中药材、月溪野生油茶、高铁商贸和特色农庄等片区核心资源,补充完善产业分散、缺乏集群化与规模化,产业缺乏有效统筹和布局,文旅联动和乡镇联动意识薄弱等短板问题,未来聚焦发展特色果蔬种植体验、中药加工商贸、田园综合体和高科技农业等特色业态。
在发展策略方面,推动片区聚核心和融城化发展,通过打造农业商贸服务中心、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高地集聚片区产业核心功能,依托种养殖产业基础,推进农副食品加工及冷链仓储物流,延伸种养殖产业链,引导乡村工业集中入园及就地提档升级,建设宣汉农副食品加工高地。同时,以S201为依托,打造横贯片区东西的农文旅发展轴,发展都市休闲农业,串联沿线农业产业园、物流基地、特色农庄等产业资源。
第五节 产业用地保障
一、 建设用地保障
以乡村振兴为指引,优化农村生产、生活空间布局,县乡级国土空间规划优先落实“不少于10%建设用地指标重点保障乡村重点产业和项目用地”的要求,同时在乡村国土空间规划和村庄规划中落实“预留不超过5%的建设用地机动指标,支持零星分散的乡村文旅设施及农村新产业用地”的要求,充分利用农村现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在村庄建设用地规划范围内,优先将腾退的宅基地等闲散建设用地规模,集中用于乡村产业发展。按照不低于30%比例预留给项目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在满足集中安置区建设需求的基础上,保障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用地需求。(县(区)级国空未下达用于保障乡村产业、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用地的新增建设用地指标至本片区,目前暂使用存量指标和流量指标保障,待后期规划指标下达后优先保障)。
二、 粮油供应保障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二十大精神,认真落实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确保在紧急状态下“吃粮买得到”的粮食供应底线,坚持以“耕地保护、惠农兴农、粮油储备”为着力点,按照“合理布点、全面覆盖、平时自营、急时应急”的原则,构建市场化体制下布局合理、设施完备、上下联动、快速响应、运转高效、保障有力的粮油应急供应网点体系,坚决扛稳粮食安全重大政治责任,全力巩固提升粮食安全保障水平。
三、 工业用地布局
明确工业主导发展方向,统筹工业用地布局和功能分区,合理确定新增工业项目选址,鼓励适度向乡镇政府驻地和市工业园区集中,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有条件的地方打造创新创业平台,引导新产业新业态特色化、规模化、专业化经营。
四、 闲置资产闲置用地盘活利用
规划盘活利用撤并村委会、废弃粮站、闲置小学等设施用地,用于农村电商物流、冷链物流仓储和发展乡村旅游、接待等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五、 其它新型业态用地
鼓励在符合政策的前提下复合利用农村宅基地、农业设施建设用地等乡村用地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
第七章设施配套
优设施,供给“人民多元需求”的生活保障,推动公共资源精准投放。
第一节 公服设施
构建镇村公共服务设施体系,参照《四川省乡镇级片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指南》、《镇规划标准》和《社区生活圈规划技术指南》,构建“中心镇-一般镇-中心村-基层村”四级生活圈。
一、 公共设施配套标准
结合前期民意调查结果和相关部门专项规划,立足实际需求,考虑人口流动趋势和分布、服务半径等,建立科学合理、群众满意的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标准。详见下表。
附表 公共服务与基础设施配置标准(乡镇级)
设施类型 | 中心镇 | 一般镇 | ||
公共 管理 |
行政服务 | 镇政府 | ● | ● |
便民服务中心 | ● | ● | ||
税务所 | ● | — | ||
自然资源所 | ● | — | ||
执法管理 | 人民法庭 | ● | — | |
派出所 | ● | — | ||
公共 服务 | 文化体育 | 文化活动中心 | ● | ● |
全民健身中心(场所) | ● | ● | ||
教育医疗 | 初中 | ○ | — | |
小学 | ● | ● | ||
幼儿园 | ● | ● | ||
职业培训中心 | ● | — | ||
综合医院 | ○ | — | ||
卫生院 | ● | ● | ||
社会福利 | 养老院(敬老院) | ● | ○ | |
日间照料中心 | — | ● | ||
应急设施 | 中心消防救援站 | ● | — | |
应急救援队 | — | ● | ||
商业 服务 |
便民商业服务 | 银行、电信、邮政网点 | ● | ● |
超市 | ● | ● | ||
农贸市场 | ● | ● | ||
其他商业服务 | 物流配送中心 | ○ | — | |
旅游集散中心 | ○ | — |
备注:1.参照《镇规划标准》(国家标准)和《社区生活圈规划技术指南》(行业标
准),结合全省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24个专项工作方案和试点地区民意调查结果,根据发展需要,确定以上标准;
2.“●”为必设项目,“○”为选设项目,“—”为不设项目。
附表公共服务与基础设施配置标准(村级)
设施类型 | 中心村 | 基层村 | ||
公共 管理 | 行政服务 | 村委会(社区委员会) | ● | ● |
便民服务站(室) | ● | ● | ||
执法管理 | 警务室 | ● | ○ | |
公共 服务 |
文化体育 | 文化活动室(村民活动中心、农家书屋) | ● | ● |
健身广场 | ● | ● | ||
教育医疗 | 幼儿园 | ○ | — | |
儿童之家(服务点) | ● | ○ | ||
村民培训中心 | ● | ○ | ||
农村卫生室 | ● | ● | ||
社会福利 | 日间照料中心 | ● | — | |
应急管理 | 微型消防站 | ● | ● | |
应急物资储备点 | ● | ○ | ||
商业 服务 | 便民商业服务 | 农家便利店 | ● | ● |
物流配送点 | ○ | — | ||
其他商业服务 | 农产品展销点 | ○ | — | |
旅游服务点 | ○ | — |
备注:1.参照《社区生活圈规划技术指南》(行业标准)和《四川省村规划标准》(地
方标准),结合全省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24个专项工作方案和试点地区民意调查结果,根据发展需要,确定以上标准;
2.“●”为必设项目,“○”为选设项目,“—”为不设项目。
二、 公共设施布局
按照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标准,形成中心镇和一般镇错位配置、相互补充的设施配套模式,精准投放各类公共资源,构建不同类型的城乡生活圈。引导资源要素向中心镇集中,按照“中心镇—一般镇—中心村—一般村”四级城乡体系结构,完善公共服务设施配套体系。
中心镇:土黄镇和渡口土家族乡为本片区中心镇,承担片区级公共服务功能。
一般镇:以功能定位和农村人口转移为需求导向,有针对性的配置公共服务设施。
中心村:规划在10个中心村配置村级片区服务设施,辐射村级片区。
一般村:在保障基本需求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条件,针对性配置公共服务设施。
强化中心镇的区域服务能力,补足一般镇公共设施短板。采用“保留、扩建、新建、转型”的方式,按照共建共享、均等化、差异化、市场化的原则,完善片区公服设施配置,提升片区公共服务能力。镇区所涉村级片区及行政村的公共设施原则上布局在镇区,服务功能与片区、乡镇级设施相同的,不重复设置。
行政管理设施:本着方便、就近、尽量满足群众需求的原则,按照便民服务中心、便民服务站、村(社区)便民服务室三级标准配置。
为推动“三化”建设,各镇(街道)便民服务中心大厅以优化布局,软硬件提档升级为主,远期规划为通过新建、扩建、改建等方式,全部面积达标。每处面积根据人口数量等因素,按照省“一级标准”,镇区便民服务中心一般不少于200㎡,中心镇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提高标准,尽量达到300㎡;各便民服务站、村(社区)便民服务室原则不新建,以改造和提档升级为主。其中便民服务站改建标准参照省“二级标准”,按照不低于120㎡建设,中心村(社区)便民服务室大厅按“二级标准”不少于100㎡规划,一般村(社区)便民服务室大厅按“三级标准”原则上不少于80㎡。
行政设施规划调整情况表
序号 | 便民服务中心 | 建设方式 | 建设标准 |
镇级 | 樊哙镇便民服务中心 | 增设 | 200㎡ |
土黄镇便民服务中心 | 增设 | 300㎡ | |
白马镇便民服务中心 | 增设 | 200㎡ | |
华景镇便民服务中心 | 增设 | 200㎡ | |
渡口土家族乡便民服务中心 | 增设 | 300㎡ | |
龙泉土家族乡便民服务中心 | 增设 | 200㎡ | |
三墩土家族乡便民服务中心 | 增设 | 200㎡ | |
漆树土家族乡便民服务中心 | 增设 | 200㎡ | |
村级 | 便民服务室 | 保留各村便民服务站,合设物流代收点 | 80㎡-100㎡ |
文化服务设施:聚焦人口规模和幅员面积,结合实际,优化设置乡村文化阵地,按照“多点布局、全域保障”的原则,构建农村“十里文化圈”。规划白马镇、华景镇、土黄镇、龙泉土家族乡、三墩土家族乡和漆树土家族乡各新增1处文化活动站,面积约3000㎡,综合配置集图书馆、文化馆、公共电子阅览室、书画室、培训室等功能;规划10个中心村结合村服务中心和较大的新村聚居点增设文化礼堂、农家书屋等文化服务设施。
文化设施规划调整情况表
序号 | 便民服务中心 | 建设方式 | 建设标准 |
镇级 | 樊哙镇文化活动中心 | 保留 | - |
土黄镇文化活动中心 | 增设 | 3000㎡ | |
白马镇文化活动中心 | 增设 | 3000㎡ | |
华景镇文化活动中心 | 增设 | 3000㎡ | |
渡口土家族乡文化活动 | 保留 | - | |
龙泉土家族乡文化活动 | 增设 | 3000㎡ | |
三墩土家族乡文化活动 | 增设 | 3000㎡ | |
漆树土家族乡文化活动 | 增设 | 3000㎡ | |
村级 | 便民服务室 | 规划10个中心村文化活动室 | 80㎡-100㎡ |
教育设施:坚持义务教育集中集约,小学向镇区集中布局。规划近期保留现有生源的学校,远期逐步引导教育资源向中心镇集中。到2025年,规划3所幼儿园,撤销100人以下的村小(教学点)47个,将3个九年一贯制学校转变为单设小学,建议新增渡口土家族乡中学1处。
教育设施规划表
学校所属乡镇 | 学校类型 | 学校名称 | 规划 |
樊哙镇 | 幼儿园 | 幼儿园2所 | 保留 |
小学 | 樊哙镇小学 | 保留 | |
土溪村小学 | 撤销 | ||
桂花村小学 | 撤销 | ||
大磨小学 | 撤销 | ||
金花村小学 | 撤销 | ||
中学 | 樊哙中学 | 保留 | |
九年一贯 | 成虎中心校 | 单设小学 | |
土黄镇 | 幼儿园 | 幼儿园 | 保留 |
小学 | 土黄镇小学 | 保留 | |
土黄镇第二中心小学 | 保留 | ||
碧溪小学 | 撤销 | ||
陇溪小学 | 撤销 | ||
螺丝小学 | 撤销 | ||
雨台小学 | 撤销 | ||
桅杆岭小学 | 撤销 | ||
黄石包小学 | 撤销 | ||
枫箱小学 | 撤销 | ||
三胜董坡小学 | 撤销 | ||
三胜石盆小学 | 撤销 | ||
三胜望乡小学 | 撤销 | ||
九年一贯 | 土黄镇三胜中心校 | 单设小学 | |
中学 | 土黄中学 | 保留 | |
白马镇 | 幼儿园 | 幼儿园 | 保留 |
小学 | 白马镇中心校 | 保留 | |
炮台小学 | 撤销 | ||
繁坝小学 | 撤销 | ||
梧桐小学 | 撤销 | ||
白镇小学 | 撤销 | ||
毕城小学 | 撤销 | ||
中学 | 白马初级中学 | 保留 | |
华景镇 | 幼儿园 | 幼儿园 | 保留 |
小学 | 华景镇小学 | 保留 | |
牛石小学 | 撤销 | ||
重山小学 | 撤销 | ||
金榜村小学 | 撤销 | ||
华景村小学 | 撤销 | ||
鹅项小学 | 撤销 | ||
月溪红岩村小 | 撤销 | ||
月溪鹰嘴村小 | 撤销 | ||
中学 | 华景初级中学 | 保留 | |
九年一贯制 | 华景镇月溪中心校 | 单设小学 | |
渡口土家族乡 | 幼儿园 | 幼儿园 | 新增 |
小学 | 渡口乡中心校 | 保留 | |
甘溪村小 | 撤销 | ||
钦家村小 | 撤销 | ||
宣汉县渡口乡甜竹村小 | 撤销 | ||
中学 | 渡口土家族乡中学 | 建议新增 | |
龙泉土家族乡 | 幼儿园 | 幼儿园 | 新增 |
小学 | 小坪小学 | 撤销 | |
中山寺小学 | 撤销 | ||
草坝小学 | 撤销 | ||
坪溪小学 | 撤销 | ||
河坝小学 | 撤销 | ||
罗盘村小学 | 撤销 | ||
鸡王坪小学 | 撤销 | ||
鸡坪小学 | 撤销 | ||
茶园小学 | 撤销 | ||
向家坪小学 | 撤销 | ||
宣汉县龙泉乡双王庙小学 | 撤销 | ||
九年一贯制 | 龙泉学校 | 保留 | |
三墩土家族乡 | 幼儿园 | 幼儿园 | 保留 |
小学 | 三墩乡中心校 | 保留 | |
川主村小 | 撤销 | ||
中学 | 三墩初级中学 | 保留 | |
漆树土家族乡 | 幼儿园 | 幼儿园 | 新增 |
小学 | 漆树乡中心校 | 保留 | |
漆碑乡大树村小学 | 撤销 | ||
花盆村小学 | 撤销 | ||
杉木村小学 | 撤销 | ||
宣汉县漆碑乡竹园村小学 | 撤销 | ||
宣汉县漆树乡朝阳村小学 | 撤销 | ||
九年一贯制 | 漆碑中心校 | 保留 |
医疗设施:按照“卫生院向镇区集聚,卫生站基础覆盖”的原则,中心镇设医疗卫生中心、一般镇设卫生院、村(社区)配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中心或卫生站。巴山片区现有医疗设施132处,根据人口分布、时空半径和就医习惯,优化片区卫生机构布局,推进医疗资源归并整合。
医疗设施规划调整情况表
所在乡镇 | 拟建医疗机构名称 | 建设性质 | 用地规模 | 建筑面积 (平方米) |
土黄镇 | 土黄镇中心卫生院 | 新建 | 30亩 | 5000 |
陇溪岭村卫生室 | 新建 | 1亩 | 120 | |
白坪岭村卫生室 | 新建 | 1亩 | 120 | |
碧溪村卫生室 | 新建 | 1亩 | 120 | |
樊哙镇 | 樊哙镇中心卫生院(次中心) | 新建 | 30亩 | 20000 |
白马镇 | 宣汉县白马镇卫生院 | 改扩建 | 2亩 | 1000 |
华景镇 | 宣汉县华景镇卫生院 | 改扩建 | 4亩 | 1200 |
龙泉土家族乡 | 乡镇卫生院 | 新建 | 20亩 | 2400 |
村卫生室 | 新建 | 1亩 | 90 | |
漆树土家族乡 | 乡镇卫生院 | 改扩建 | 2亩 | 1000 |
村卫生站 | 新建 | 120㎡ | 60 | |
村卫生室 | 新建 | 120㎡ | 60 | |
漆树土家族乡卫生院 | 新建 | 10亩 | 3000 | |
三墩土家族乡
| 三墩土家族乡卫生院 | 改扩建 | 0.15亩 | 400 |
龙虎村卫生站 | 重建 | 0.15亩 | 60 | |
大河村卫生站 | 重建 | 0.15亩 | 60 | |
渡口土家族乡 | 渡口土家族乡卫生院 | 新建 | 0.15亩 | 3000 |
养老设施:构建三级养老服务机构,形成1个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每个乡镇驻地至少建成1个社区养老服务综合体;每个村级片区设置1个养老综合服务设施,每个村(社区)设置1个养老服务站或日间照料机构,实现片区镇、村两级养老服务和机构全覆盖。
表养老体系项目规划表
项目名称 | 建设规模 | |
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 | 樊哙镇养老服务中心 | 占地50亩,200床位 |
镇级
| 土黄镇养老服务综合体 | 80床位 |
白马镇养老服务综合体 | 80床位 | |
华景镇养老服务综合体 | 80床位 | |
渡口土家族乡养老服务综合体 | 80床位 | |
龙泉土家族乡养老服务综合体 | 80床位 | |
三墩土家族乡养老服务综合体 | 80床位 | |
漆树土家族乡养老服务综合体 | 80床位 | |
村级 | 日间照料中心 | 结合村限制用地结合设置 |
商业服务设施:结合片区镇村居民生活习惯、风俗民情及产业规划布局,重点突出中心镇、村服务辐射能力。规划保留各乡镇农贸市场,根据市场需求增设乡镇超市;提升各乡镇的商贸功能,增强服务村级片区能力;基层村结合居民点布局和村民需求规划农家便利店。
社会服务:以乡镇-行政村两个单元建设公益性墓地、殡葬用地。按照规模适度、应建则建的原则,到规划期末,农村公益性公墓、殡葬用地覆盖到村(社区)。与民政局和各村对接墓地选点,巴山片区保留1处墓地,新建7处乡镇级公益性墓地,村庄按照实际需求配置红白喜事厅。
三、 闲置公共服务设施再利用
通过“集中调剂、统一置换、打包租赁”等方式,盘活利用闲置公共服务设施。城镇规划范围内的闲置资产优先调整用于物资储备仓库、为老服务中心、镇级多功能运动场所、文化活动场所等便民利民场所,保障镇村居民就近就便享受公共服务,实现源头治理。学校闲置资产可改建为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劳动教育基地、实习实训基地、幼儿园或学生活动之家。行政村内闲置用地结合各村公益事业和集体经济发展需要,考虑山川地形阻隔带来的不便因素,优先调整用于村级养老服务站、村级多功能运动场所、农业设施、农家超市等,也可以用于发展乡村旅游、接待中心等农村新产业、新业态。
第二节 交通设施
落实上位规划和衔接片区交通运输专项规划,以区域重大交通设施为依托,推动打通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大动脉”,进一步加强对外交通联系,同时全面完善农村公路网络,构建内联外畅的现代化高效交通体系。
一、 对外交通
构建多向多路径连接的综合运输走廊,加快推进“一空一铁两高两快速”的对外交通格局的建设,全方位融入国家重大战略,打造区域重要交通节点,形成连接周边各经济区的综合交通通道,以大通道促进大发展。
“一空”为宣汉通用机场:根据《四川省通用机场布局规划(2016-2030年)》,加快建设规划布局土黄-樊哙镇宣汉通用机场,作为川东北通用机场群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铁”为西渝高铁:规划加快推进西渝高铁建设,积极融入国家铁路网规划中“八横八纵”之包(银)海通道,提升区域间交通联系。
“两高”分别为城(口)宣(汉)大(竹)邻(水)高速与万开高速:城宣大邻高速将作为G65包茂高速四川段的重要复线,同时谋划万开高速,共同组成片区对外联系的重要通道。
“两快速”分别为八台山至巴山大峡谷快速通道及土黄至巴山大峡谷快速通道,规划两条快速通道加强周边地区与巴山大峡谷景区的联系。
二、 干线公路
规划国省道项目为积极推进省道S201道路提档升级,规划路线总里程为7km,以二级公路技术标准建设,同时结合高速公路形成“两横、两纵”的片区干线交通结构,构建片区便捷高效的干线快速交通网。
其中两横分别为万开高速、省道S302;两纵分别为城宣大邻高速及省道S201。
三、 农村公路
综合考虑片区内自然条件、经济社会、农村交通发展现状和需求等因素,以“统筹协调、扩大覆盖、加强衔接、节约资源”为主要规划思路,形成“干支衔接、产农融合、规模适度、标准适当”的农村公路网,全面提升农村公路通行服务水平和抗灾保障能力,扎实开展“四好农村路”、“最美乡村路”建设。稳步推进建制村联网路、村内通组路建设,提高农村公路覆盖广度和深度,提升农村道路安全保障能力。加快建设乡村旅游路、产业路,实现“交通 产业”、“交通 旅游”等融合发展。
规划县道10条,总里程约为288.346公里;规划乡道19条,总里程约为183.687公里;规划村道99条,总里程约421.345公里。
县道:规划县道总里程约为288.346公里,包括近期建设X067蜂龙路、X068巴山大峡谷内环线、X069漆三路、X070旧渡路、X079厂平路、X080凤华路,远期建设X066龙满路、X072茶漆路、X073华望路、X078白石路。
乡道:规划乡道总里程约为183.687公里,实现中心村15分钟内到达镇区,基层村20分钟内到达中心村。规划乡道达到双车道四级公路、路基宽度6.5-7米的技术标准。
村道:规划村道总里程约为421.345公里,实现撤并建制村与新村委会、新村委会与各聚居点之间通畅通达连接。村道达到单车道四级公路、路基宽度6米技术标准。
四、 客运物流
依托西渝高铁,规划建设土黄高铁客运站,形成以土黄镇区客运枢纽为中心,向下辐射各乡镇、村的农村客运体系。同时积极推进一批农村客运站点(港湾站、招呼站)、站牌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城市换乘中心、县城客运站和乡镇公交站点有效衔接,进一步提升城乡公交客运服务水平。
加快建设县、乡、村三级农村物流网络节点体系,在乡镇设置综合服务运输站,具备农村客运、快递收寄、电商交易、信息查询等功能;在各村村委会设置村级农村物流服务站,配备固定场所和相应设施设备,实现物流节点全联通,以农村客运站场、农村邮政网点为依托,通过农村公路网络,实现“乡乡有网点、村村通快递”,有效服务农业产业升级和农村居民生活。
五、 水运码头
结合生产生活需要,加强内河水运码头整治,围绕支撑“交通 旅游”融合发展,新建溪口湖大坝码头、溪口湖邓家坪旅游码头、溪口湖铁门槛旅游码头,合理增设旅游服务设施和功能,提升公路与水路联运效能,缩短乘客换乘距离;大力实施民生工程,进一步改善农村群众出行条件。
第三节 市政设施
衔接《宣汉县十四五水利设施和水环境综合治理规划》等相关专项规划,优化市政基础设施配置,保障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满足“两项改革”后乡镇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一、 给水设施规划
用水量预测:至2035年,城镇居民综合用水量200升/人/天,农村居民综合用水量为125升/人/天,预测片区总生活用水总量约1.98万m3/d。
水源规划:规划将土溪口水库和地表水作为供水水源。
水厂规划:樊哙镇、土黄镇、渡口乡、三墩乡、华景镇、白马镇等6个乡镇由渡口水厂统一供水,规模达1.8万吨/日,规划漆树乡和龙泉乡自建供水站集中供水。镇区内采用集中供水方式,乡村采用城镇给水管网延伸和集中给水两种供水方式。邻近镇区的村庄,应优先考虑连接镇区给水管网给水到户,实行集中给水,其他村庄建设安全饮水工程,实现集中给水。
供水设施规划:规划保留华景供水站(1000m3/d)、土黄供水站(1000m3/d)、白马供水站(450m3/d)、樊哙水厂(2000m3/d)、三墩供水站(600m3/d),扩建渡口水厂(18000m3/d)、龙泉供水站(180m3/d)和漆树供水站(400m3/d)。
自来厂名称 | 规模(m/d) | 占地面积(㎡) | 备注 |
渡口水厂 | 18000 | 15000 | 扩建 |
华景供水站 | 1000 | 1000 | 现状 |
土黄供水站 | 1000 | 800 | 现状 |
樊哙水厂 | 2000 | 2000 | 现状 |
白马供水站 | 450 | 450 | 现状 |
三墩供水站 | 600 | 550 | 现状 |
龙泉供水站 | 180 | 180 | 扩建 |
漆树供水站 | 400 | 400 | 扩建 |
二、 排水设施规划
污水量预测:采用“综合指标法”,根据相关规范标准,结合相关规划、宣汉乡镇片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村居民生活污水实际排放量,综合确定本次规划镇区生活污水收集率取90%,农村居民生活污水收集率取85%,日变化系数取1.2,排污系数取90%,片区生活污水总量为1.82万m3/d。
排水体制规划:采用雨污分流制。以重力自排为主,对靠近城镇且满足城镇污水管网接入要求的农村地区,生活污水纳入城镇污水处理站进行集中处理。新村聚居点和人口密集区采用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偏远散居村民采用分散式生活污水处理设施。
污水处理设施规划:至2035年,保留、提升改造现状污水处理厂/站7座,合计1.84万m/d,新增污水处理厂/站5座,合计3000m/d,基本满足镇区污水处理需求,乡村地区新增小型污水处理设施,散居区域可采用三格化粪池 土地净化田处理。
表 污水处理厂/站规划一览表
污水处理厂名称 | 规模(m/d) | 占地面积(㎡) | 备注 |
龙泉污水处理站 | 500 | 675 | 现状 |
罗盘污水处理站 | 400 | 540 | 新建 |
长城污水处理站 | 800 | 1080 | 新建 |
三墩污水处理站 | 800 | 1080 | 新建 |
渡口污水处理站 | 500 | 675 | 新建 |
樊哙污水处理站 | 3000 | 4050 | 现状 |
土黄污水处理站 | 10000 | 13500 | 现状 |
高台污水处理站 | 400 | 540 | 新建 |
漆树污水处理站 | 450 | 608 | 现状 |
大房污水处理站 | 600 | 810 | 新建 |
华景污水处理站 | 2500 | 3375 | 新建 |
白马污水处理站 | 1500 | 2025 | 新建 |
污水处理标准:
各污水处理站按《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一级A标准排放。
三、 电力设施规划
用电量预测:采用人均电量法,至2035年,规划人均综合用电指标为3000kWh/人 f a,最大负荷利用小时数按4600h计算,总用电量为3.80亿kWh/a,用电最大负荷为82.69MW。
电源规划:片区供电电源为樊哙110kV变电站。
高压输配电网规划:
220KV电网规划:新增专用变电站1座(220KV西渝高铁达州樊哙牵引站),根据《城市电力规划规范》GB/T50293-2014,220KV 高压走廊按 30-40m控制。
110KV电网规划:保留110kV樊哙变,根据《城市电力规划规范》GB/T50293-2014,110KV高压走廊按15-25m控制。
35KV电网规划:保留35kV华景变,升级改造35kV渡口变和35kV三墩变,新建35kV龙泉变,根据《城市电力规划规范》GB/T50293-2014,35KV高压走廊按15-20m控制。
中压配电网规划:10千伏中压配电网采用环网接线方式或双辐射接线方式。镇区和社区新建10千伏线路,一律采用电缆敷设形式,现有架空线应有计划地进行改造入地;农村10千伏线路采用架空方式。
充电桩规划:加快片区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在客运站、停车场等区域配建充换电站,专用桩与专用新能源汽车比达到1:1。
扩大推行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和微电网技术规模:在片区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学校、医院及农户居民屋顶建设分布式光伏智能电站,实现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能源,引导生活用能方式向清洁低碳转变,培育农民低碳发展意识,推广清洁能源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应用互联网大数据等平台,采用智慧管理手段科学能源管理,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打造可持续发展的零碳村的全国样板。
四、 通信设施规划
通信容量预测:
固定电话用户预测采用普及率法,按40线/百人计算;有线电视采用综合指标法,户均人口按3.2人、每户按2个节点、入户率100%计算。预测至2035 年,片区内固定电话需求总量50716门,有线电视住宅用户接口数约为79243端。
宽带互联网用户和移动电话量预测均采用普及率法,宽带按30户/百人,移动电话按100部/百人计算,规划片区宽带用户总数为38037户,移动电话用户为126789部。
通信局所规划:华景镇、土黄镇、樊哙镇、渡口乡、白马镇、三墩乡、龙泉乡和漆树乡8个乡镇各新增一处通信机房,无需独立占地,可设置于公共设施或公共绿地内,也可依附于建筑物内,宜采用矩形平面,不宜采用圆、三角形等平面。
通信基站规划:至2035年,片区按照1公里服务半径设立4G基站,镇区按200-250米设置5G基站,农村地区以各行政村为单位设1处5G基站,实现片区无线通信网络覆盖率达100%,光纤入户率达100%。
邮政局所规划:保留华景、白马、漆树、三墩、龙泉5处邮政所和樊哙、土黄2处邮政支局,新增渡口邮政支局,采取“交邮融合”模式,所有建制村设置邮政代办点和电商服务点,确保村村通邮。
五、 燃气设施规划
片区燃气负荷主要为居民用气负荷,依据片区当前用气量及未来发展需求,人均综合用气量指标采用0.4m/户 f d标准,农村燃气普及率60%,规划片区天然气总用气量为1.1万m/d。
气源规划:规划区内燃气通过次高压输气管接五宝配气站。
燃气设施规划:规划保留提升土黄调压站(8000m3/d)、樊哙调压站(3000m3/d),新增渡口调压站(2500m3/d),各管线端口新增相应阀井。
燃气管网系统规划:乡镇次高压管线沿S201建设、乡镇中压管线沿Y318、S302等道路建设,与各储配调压站连接,形成多气源供气,各主干管段形成双向供气。
廊道控制要求:参考《输气管道工程设计规范》GB50251-2015,规划次高压管线廊道安全控制线范围为15米,中压管线廊道安全控制线范围为12米。
六、 环卫设施规划
至2035年,生活垃圾产量按1.0千克/人 f 日计,片区垃圾日产量为127吨/日,生活垃圾处理率达100%,总处理规模为127吨/日。
垃圾处理体系规划。垃圾压缩收集后转运至宣汉县生活垃圾处理厂及宣汉县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
垃圾处理设施规划。规划新增3座垃圾中转站,保留现状1座垃圾中转站。新增土黄垃圾中转站(50t/d),用于收集并转运土黄镇和漆树土家族乡垃圾;新增华景垃圾中转站(40t/d),用于收集并转运华景镇和白马镇垃圾;新增樊哙垃圾中转站2#(40t/d),用于收集并转运樊哙镇、三墩土家族乡、渡口土家族乡和龙泉土家族乡垃圾。垃圾转运主要依托X029、S302和Y318等公路。
结合垃圾中转站建设垃圾分拣中心,强化资源回收利用,从源头减少垃圾处理量。
农村聚居点科学配套建设公共厕所,场镇按400m~500m设1座。
第四节 防灾减灾
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衔接《巴山大峡谷农文旅片区应急体系专项规划(2022-2035年)》,预防为主,防治结合,逐步补齐片区灾害防御短板,提升片区自然灾害综合防治能力,保护好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
一、 自然灾害防治
(一)地质灾害防治
提高地质灾害防御能力。划定20处地质灾害隐患点,重点加强对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工程治理,建立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采取以视频监测为主,工程治理为辅的策略,强化“人防 技防”的监测预警网络建设,充分运用无人机、卫星遥感等高科技防灾设备和防灾手段,不断提升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科技水平。
(二)洪涝灾害防治
加强水文应急监测能力建设,提升防汛抗旱的水文预警预报和决策支持能力,加强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山洪灾害防治,对华景镇、土黄镇、樊哙镇、渡口乡和龙泉乡等前河沿岸场镇采取持续治理措施,提高防洪设防标准。
现有洪涝灾害隐患点18处,采取加固或新建沿河堤防、河道清淤等方式对片区主要河流前河及其支流进行防洪治理,进一步细化洪灾危险区、警戒区和安全区划定,健全人员安全转移方案,防洪标准按10年一遇。
(三)森林防火
巩固提升森林防灭火专项整治成果,优化完善森林火灾监测预警系统,建立健全智能高效的监测监控体系和快速反应的扑救体系,确保出现火情及时扑灭,确保现场扑火人员和清守人员安全。推进物资储备库、消防水池、消防通道、阻隔系统、检查卡点等森林防灭火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火灾扑救的专属装备和以水灭火、空地协同等扑火装备配备,全面提升森林防灭火能力水平。在片区森林区域增设森林消防通道、监测监控、瞭望塔、林区隔离带、消防水池、消防取水码头等公共消防基础设施,同时在渡口土家族乡巴山大峡谷景区和桑树坪各新建航空防灭火停机坪一个,占地面积0.40公顷,为森林防灭火提供设施保障。
(四)地震灾害防御
片区内抗震设防烈度为六度,重要建筑和生命线工程应提高1度设防。
二、 应急体系建设
至2035年,扩建渡口土家族乡消防救援站,新建1处土黄二级普通消防站和1处消防水池,按标准建设和管理。乡镇以政府为组织单位成立不少于20人乡镇应急队,每个村(社区)组建不少于10人的应急分队。在中心镇渡口土家族乡政府会议室建设应急指挥联动中心,配备相关智能化信息化设备和网络,并与县级应急指挥平台联网运行。
(二)应急避难场所规划
推进应急避难场所标准化建设。按照“平灾结合、因地制宜、综合利用”的原则、避难场所面积大于1.5㎡/人的要求,根据片区国土规划、各镇地形地貌特点、人口分布状况、建筑物密度及居民疏散要求等,充分利用现有和规划建设的公园、广场、学校、社区等空旷地,各乡镇新(改)建分布合理、功能齐全、配套完善、管理规范的应急避难场所,满足居民紧急避难需求。
(三)应急物资储备库(点)规划
在渡口乡、土黄镇新建物资储备库,负责本片区各乡镇应急物资供应,其他乡镇及各村(社区)设立应急物资储备点。在巴山大峡谷景区内建设1个应急物资储备点(与微型消防站合址建设)。按标准完善应急救援物资储备,做好个人防护类、抢险救援类、应急通信类、应急照明类、生活类等应急物资储备计划。教育引导家庭个人储备基本应急物资和防灾减灾与救生避险装备。统筹优化应急物资储备点布局和建设,制定镇、村(社区)应急物资储备清单,建立健全应急物资采购、储备、调配、运输、回收、报废(轮换)、紧急征用和补偿等管理制度。
(四)应急救援停机坪规划
在渡口土家族乡巴山大峡谷景区和桑树坪各新建停机坪一个,占地面积0.40公顷,达到场地硬化、平整、直径不少于 22 米且满足净空条件要求,为灾害事故应急处置人员紧急投送、急需救灾物资补给,重伤患者送医救治等提供停机保障。
第八章品质提升
第一节 人居环境
一、 整体风貌格局
通过对巴山大峡谷片区的自然条件、历史人文、乡镇建设现状、相关规划等方面进行综合研究,汲取片区内的特色地域文化精髓,构建“一带联六廊,五区缀八星”的巴山蜀水特色风貌格局,打造巴山大峡谷片区独具魅力的总体形象。
一带:指贯穿片区的山河风情气质带;
六廊:指依托前河南北两岸支流打造的中嘴河、石溪河、成虎河、三墩河、三道河、自由河六条河谷蓝色廊道;
五区:分别为山林生态风貌区、滨水河谷风貌区、低丘田园风貌区、乡镇风情风貌区、特色产业风貌区;
八星:指依托四镇四乡形成的特色城镇风貌核心,并依托土黄-华景、樊哙-渡口形成特色风貌聚集区。
二、 乡村风貌管控
以体现宜人尺度,山水宜居环境为特色,注重生态基底、近郊乡村旅游与民居风貌的有机融合,营造和谐的人居环境,尊重自然并体现地域文化特色,追求亲近自然的氛围,使人们充分领略人与自然共生的理念。
建筑风貌强化川东北建筑特色。大力推广“川东北民居”、现代夯土和装配式农房建设。着力打造“美丽庭院”,将改善院落环境和发展休闲旅游紧密结合,建成一批微景观、微田园、微环境。
景观风貌契合低山丘陵特色。缓坡区充分利用宅间林田,背景山水,构建宅间有林田、林田间有宅的山水田宅共生格局,延续景观要素和谐共生格局。陡坡区防治山体灾害,避免在地灾点建房造路。养育森林植被,防治山火,保护生物多样性,避免水土流失,保护原生态的山地景观。
表片区风貌要素管控指引表
建 筑 风 貌 | 建筑体量 及形式 | 建筑层数:农房、公共建筑和产业建筑不超过3层,高度不超过12米 建筑平面形态:宜采用“一字型”、“日字型”、“凹”字形等 屋顶形式:宜采用“坡屋顶,长出檐”的形式,屋顶坡度设置宜较缓。 |
外墙材料及色彩 | 材料和色彩:建筑外墙为白墙,片石勒脚,青灰瓦坡屋顶,形成白墙黛瓦的效果 院墙结构:院墙高度不高于1.8m,通透率不低于30%,宜采用镂空灰砖、毛竹落篱、木棚栏等材质,宜结合攀缘瓜果进行绿化覆盖。 | |
景 观 风 貌 | 缓坡 | 充分利用宅间林田,背景山水,构建宅间有林田、林田间有宅的山水田宅共生格局,延续景观要素和谐共生格局。 |
陡坡 | 防治山体灾害,避免在地灾点建房造路。 养育森林植被,防治山火,保护生物多样性,避免水土流失,保护原生态的山地景观。 |
三、 农村居民点布局优化
因地制宜,兼顾民风民俗,鼓励村庄人口、产业、用地适当集聚,促进土地集约高效利用。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城乡规划、建设与管理,统筹一二三产业发展,根据新农村社区建设要求,居民点要采用小型化、组团化、生态化要求。
合理布局农村聚居点。居民点人均建设用地(含附属用房和庭院)原则上控制在75平方米左右。合理保障农房及配套设施建设需求,依托乡镇初步选点,考虑交通、地灾等因素,合理避让永久基本农田和公益林,规划农村聚居点226个,总面积为138.48公顷,预计安置人数18464人,安置户数4734户。
依据地形分两类建设。聚居点根据地形坡度分为两种类型:陡坡山地聚居点和缓坡台地聚居点。陡坡山地聚居点主要面向海拔较高、坡度较大的山地,适宜形成较为分散的村落形态。每个聚居点规模10-30户,规划宅前有院,宅后有林,分散式依山望水布局,规划休闲观景院落或者平台,设置串联各户以及观光休憩点的车行路和基本的配套服务设施。缓坡台地聚居点主要位于缓坡地区,建筑适宜集中组团分布,规整的台地布局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村落的安全与生活的私密性。
四、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深入推进农村厕所革命。按照群众接受、简便实用、节约美观、维护方便、不污染公共水体的要求,大力开展农村户用卫生厕所建设和改造,同步实施粪污治理。合理选择改厕模式,普及不同水平的卫生厕所。积极推进粪污综合处理,提高农村厕所粪污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积极推动农村“厕所革命”整村推进示范村建设。到2025年,片区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90%,无害化厕所普及率明显提升。
完善落实农村生活垃圾治理。落实“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收运处置模式,推行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处理,加快补齐农村生活垃圾转运设施,每个村至少有1个以上垃圾收储设施,每个乡(镇)有垃圾转运车辆。加大农村垃圾收运设施、无害化设施建设力度,建立健全符合农村实际、简单可行、经济可靠、管理可持续的生活垃圾分类收运处置体系。因地制宜完善乡镇生活垃圾转运站建设,确保转运站稳定持续运行,及时更新补充垃圾收运车辆。构建稳定长效保洁机制,到2025年实现所有行政村生活垃圾得到有效处理,90%以上行政村推广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模式。
全面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采用污染治理与资源利用相结合、工程措施与生态措施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建设模式和治理工艺。以水环境为重点,按照“一并两改三建”的模式,因地制宜、分类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距离城镇污水管网较近的村庄可就近接入城镇污水收集处理设施;距离管网较远、人口密集且不具备利用条件的村庄,可建设集中处理设施实现达标排放;居住偏远分散、人口较少的规划保留村庄,可采取分散处理方式。到2025 年,生活污水得到有效治理的行政村占比超过75%以上。
提升农业生产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水平。一要强化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开展饲料添加剂和兽药使用专项整治,防止有害物质通过畜禽废弃物进入农田。加快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粪污贮存、处理、利用设施建设,配套粪污消纳用地,实现资源化和循环利用。推进水产生态健康养殖,加快推进养殖节水减排。二是加大秸秆综合利用。建立健全秸秆经济、便捷、高效收储运体系,推广灵活小巧、动力装量大、适合丘陵山区使用的秸秆收运设备,加大秸秆“饲料化、基料化、原料化、燃料化、肥料化”五化利用。三是深入实施地膜污染防治。积极开展地膜新国家标准推广工作,提高地膜可回收性。针对不同覆膜区域和作物种类,开展地膜使用、残留基础数据监测和评估。
第二节 整治修复
一、 农用地综合整治
农用地整理,通过采取行政、经济、法律和工程技术等手段,对农用地状况进行改造、综合整治、提高土地集约利用率和产出率,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的过程。
对现状地类为林地或园地且“二调”不是耕地的农用地资源进行开发,增加耕地面积,提高农作物经济收入,保障基本农田目标。规划期间,对部分具备耕作潜力242.88公顷非耕农用地进行开垦,共计增加耕地212.28公顷;通过将“三调”内“两可恢复”且水土资源条件较好并与现有耕地集中连片地块35.18 公顷,恢复复垦补充耕地30.75公顷,共计补充耕地243.03公顷;对片区内需要提质改造的高标准农田进行提质改造,共计面积,高标准农田建设区域。
整合零散地块,在新建重大水利工程沿线同步规划和建设农田,改造完善沟、渠、路等相应的农业配套基础设施,实现农田标准化、农业规模化,新建高标准农田70.26公顷;对已建高标区域水渠、生产路、桥涵、排灌设施进行治理及提质改造,以达到渠相连、路相通、旱可灌、涝可排,共计面积1591.64公顷。
二、 闲置低效建设用地整治
盘整农村余量建设用地资源,主要包括闲置或零散布局的宅基地、废弃工矿用地等。并结合村庄规划产业布局,预计整治规模702.50公顷。其中农村宅基地701.22公顷,工矿用地1.28公顷,共计增加耕地660.26公顷(田坎面积42.24公顷)。
三、 宜耕后备资源开发
为合理利用片区宜耕后备资源,增加有效耕地面积,结合片区可开发未利用地,进行宜耕后备地开发利用。片区内可开发未利用地面积111.51公顷。至2035年,整理开发未利用地潜力规模42.10公顷,预计产生新增耕地36.80公顷(田坎面积5.30公顷)。
四、 水环境治理和水土保持
重点对前河华景-土黄段、中嘴河、石溪河及三墩河进行环境整治、水源保护,涉及整治范围348.38公顷。建设河流截、蓄、导、用和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工程,综合治理河流生态环境。
实施农村水系综合整治试点建设,水系为脉络,村庄为节点,集中连片统筹推进多种水利措施,加快推进水美乡村建设。加强前河等河岸带水生态保护与修复、植被恢复和建设、有害生物防控等措施,开展水环境综合治理与修复工程,构建水环境生态保护体系。
强化管理体系。加强对水资源保护和普及教育,建立完善“从源头到龙头”的农村管理体系;禁止河道垦植、非法采砂、随意弃渣等侵占河道活动。加强对河流两岸的开发建设项目的水土保持监管力度,对现有林地进行分级管理,对疏林地及裸岩石砾地进行补植补播。
五、 矿山生态修复
边坡治理修复。对片区内3个采矿区(修复面积0.76公顷)采取清除危石、降坡削坡等措施,减少崩塌隐患,对已经处理的边坡进行复绿,进一步保持稳定。
土壤污染修复。对片区内接近农耕区、水源保护区的既有矿山(涉及1个采矿区,修复面积1.06公顷),通过异地取土、废弃地改造、土壤增肥等措施对矿山土质进行综合改善,减缓土地退化与土壤污染。
山体植物修复。对片区内地处高山区域的既有矿山(涉及1个采矿区,修复面积0.82公顷),根据植物对当地气候条件的适应性,立足本地筛选耐性植物,防止地下水污染,稳定矿山土质。
矿山复垦。对片区内宋氏页岩矸石砖厂1处废弃工矿用地,进行矿山复垦,复垦面积1.28公顷。
第九章规划传导
第一节 村级片区划分
围绕助推乡村振兴和公共服务均等化,综合自然地理格局、资源环境禀赋、现状产业基础,以及民政局、地方政府意愿,按照以强带弱、规模适度等原则,科学划分村级片区。巴山大峡谷片区共划分为13个村级片区。
第二节 村庄分类引导
一、 乡村划分类型与空间布局
通过全面调查村庄区位条件、自然资源禀赋、社会经济发展、产业发展、人口构成、土地利用、居民点分布、历史文化资源等情况,总结评价村庄农房建设、人居环境、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建设基础和短板,分析村庄发展潜力与不足,综合研判村庄现状问题,在此基础上严格按照乡村分类原则与各乡村的实际发展情况对片区内乡村进行类型划分,最终划定片区内集聚提升类乡村16个、城郊融合类乡村4个、特色保护类乡村1个、搬迁撤并类乡村6个、弹性发展类34个。
二、 分类管控引导
根据乡村核心价值,将全域乡村分为城郊融合类、聚集提升类、特色保护类、搬迁撤并类、弹性发展类5种类型,制定分类引导策略。
集聚提升型。共16个村庄,规模较大、交通条件、自然资源条件、产业发展条件较好的中心村以及多个乡村自然聚集的大规模聚落,应鼓励并引导其他村庄迁入,在原有规模基础上有序提升改造,增强集聚效应。
城郊融合型。共4个村庄,邻近镇区所在地的乡村,具有“亦农亦居”的特征,应从完善城镇功能出发,合理安排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打造城郊乡村发展“30分钟经济圈”。
特色保护型。共1个村庄,具有历史文化遗存、非物质文化遗存或独特自然人文历史风貌的村庄,应强化村庄空间体验,保护村庄特色风貌,增强乡村可识别性。
搬迁撤并类:共 6 个村庄。严格限制新建、扩建活动,统筹考虑拟迁入或新建村庄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推行易地扶贫搬迁、农村集聚发展搬迁等模式,实施村庄搬迁撤并,统筹解决生产、生活和生态保护等问题。坚持村庄搬迁撤并与新型城镇化、农牧现代化相结合,依托安置新村、小城镇、旅游景区等适宜区域进行安置,避免新建孤立的村落式移民社区。搬迁撤并后的村庄原址,因地制宜复垦或还绿,增加乡村生产生态空间。
弹性发展型。共34个村庄,自然条件优良但分布零散、人口下降的村庄,以及因环境脆弱或发展建设严重影响生态环境的村庄,应严格限制新建、扩建活动,鼓励搬迁撤并。
表片区村庄分类规划表
乡镇名称 | 村庄名称 | 村庄类型 |
土黄镇 | 碧溪 | 弹性发展类 |
陇溪 | 弹性发展类 | |
螺丝 | 弹性发展类 | |
万斛坝 | 弹性发展类 | |
雨台 | 弹性发展类 | |
桅杆岭 | 弹性发展类 | |
白坪岭 | 城郊融合类 | |
黄石包 | 集聚提升类 | |
茶垭 | 弹性发展类 | |
百堰 | 集聚提升类 | |
大房 | 集聚提升类 | |
华景镇 | 鲢鱼 | 集聚提升类 |
牛石 | 弹性发展类 | |
重山 | 弹性发展类 | |
佛耳坝 | 城郊融合类 | |
塝安 | 弹性发展类 | |
华景 | 弹性发展类 | |
甘岭 | 集聚提升类 | |
漆园 | 弹性发展类 | |
月溪 | 弹性发展类 | |
红岩洞 | 集聚提升类 | |
鹰嘴 | 弹性发展类 | |
新橙 | 弹性发展类 | |
龙泉土家族乡 | 老场 | 弹性发展类 |
高架 | 搬迁撤并类 | |
草坝 | 搬迁撤并类 | |
坪溪 | 弹性发展类 | |
水古 | 特色保护类 | |
罗盘 | 弹性发展类 | |
鸡坪 | 弹性发展类 | |
扇坡 | 搬迁撤并类 | |
黄连 | 搬迁撤并类 | |
渡口土家族乡 | 果坝 | 弹性发展类 |
马老山 | 集聚提升类 | |
龙潭 | 搬迁撤并类 | |
立石 | 弹性发展类 | |
甜竹 | 搬迁撤并类 | |
樊哙镇 | 高伦 | 集聚提升类 |
高台 | 城郊融合类 | |
花梨 | 集聚提升类 | |
古凤 | 集聚提升类 | |
金花 | 弹性发展类 | |
角岭 | 弹性发展类 | |
金垭 | 集聚提升类 | |
柑子 | 弹性发展类 | |
白马镇 | 沙坪 | 弹性发展类 |
观岩 | 城郊融合类 | |
白镇 | 弹性发展类 | |
毕城 | 弹性发展类 | |
马鞍 | 集聚提升类 | |
漆树土家族乡 | 花盆 | 集聚提升类 |
杉木 | 集聚提升类 | |
琵琶 | 集聚提升类 | |
乘龙 | 弹性发展类 | |
三墩土家族乡 | 育英 | 弹性发展类 |
大窝 | 弹性发展类 | |
龙虎 | 弹性发展类 | |
大河 | 弹性发展类 | |
梨树 | 集聚提升类 |
第三节 乡村建设标准
一、 建设用地标准
根据四川省农村宅基地建房面积标准相关规范文件中的要求,人均耕地不足一千平方米的平原或者山区县(市),每处宅基地不得超过二百平方米;人均耕地一千平方米以上的平原或者山区县(市),每处宅基地不得超过二百三十三平方米;坝上地区,每处宅基地不得超过四百六十七平方米。县(市)人民政府可以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在前款规定的限额内规定农村宅基地的具体标准。配建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规模和标准应按照农村的建设标准,政府应给予农村公益性公共服务设施(文化、教育、行政管理、医疗卫生、体育健身等)财政支持。
二、 道路设施建设要求
农村道路建设应坚持“规划先导、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分步实施”的基本原则,结合村镇综合整治,改善农村的交通环境。着力实施以通畅工程为主的农村公路网建设,扩大农村公路覆盖,实现所有具备条件的乡镇通油路、建制村通公路,75%的建制村通水泥路。提升农村公路等级,在建设标准方面,应综合考虑经济、地形、地质和其他自然条件,合理确定农村公路建设标准。县道和乡道一般应当按照等级公路建设标准建设;村道的建设标准,特别是路基、路面宽度,应当根据当地实际需要和经济条件确定。加强农村公路通行安全保障和应急保障能力,重点展开旧有道路的路面升级改造和农村公路缺桥少涵、危桥隐患等问题排查改建工程。
三、 供水设施建设要求
乡村供水实行开发水源与节约用水相结合、优先保障生活用水、统筹兼顾生产及其他用水的原则,确保农村供水用水安全。因地制宜地建设规模较大的集中供水工程,促进城镇供水系统向农村延伸,推动城乡供水一体化。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8%以上,安全饮水率达到100%。农村供水工程取用水源应当统筹规划地表水水源和地下水水源,优先开发利用地表水水源。加强对农村供水水源的保护和供水水质的监管。
四、 污水设施建设要求
乡村生活污水处理与保护饮用水源相结合,统筹城乡资源,提高农村生活污水收集处理率,改善水体环境。乡村地区因地制宜采用分散式污水处理模式为主;有条件的乡村污水可纳入城镇污水厂集中处理,环境敏感和污染严重的区域优先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对人口规模较大、聚集程度较高、经济条件较好的村庄,铺设污水管道集中收集,采用生态处理、常规生物处理等无动力或微动力处理技术;对人口规模较小、居住较为分散、地形地貌复杂的村庄,就地就近分散处理。
五、 环卫设施建设要求
乡村生活垃圾按照“户保洁、村收集、乡(镇)运输、县处理”原则,解决农村垃圾污染问题。加快推进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资源回收、无害化处理。生活垃圾采用卫生填埋为主,各村庄至少建设1处垃圾收集点。养殖场垃圾、人畜粪便和农作物秸秆等有机垃圾可采用堆肥或沼气发酵方式处理。对距离较远、交通不便、人口稀少的村庄,可实行垃圾就地填埋处理。
第四节 乡村政策保障
一、 产业发展政策
产业带动、农户增收是乡村发展的导向和根本。应制定相关政策,积极鼓励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大力推广设施农业,推行标准化、清洁化和循环经济。以畜牧、果业、粮食、蔬菜等产业为重点,以农业产业化为方向,通过财税、金融等手段积极支持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农工业科技园等三大农业市场主体的培育与发展,繁荣农村经济。加快引进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拉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大力发展来料加工产业和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加快发展农村信息服务、养老服务、保健服务、商贸流通等服务业,为农民提供更多创业就业平台和增收机会。
在乡村产业用地保障方面,以乡村振兴为指引,优化农村生产、生活空间布局,县乡级国土空间规划优先落实“不少于10%建设用地指标重点保障乡村重点产业和项目用地”的要求,同时在乡镇村国土空间规划和村庄规划中落实“预留不超过5%的建设用地机动指标,支持零星分散的乡村文旅设施及农村新产业用地”的要求,充分利用农村现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在村庄建设用地规划范围内,优先将腾退的宅基地等闲散建设用地规模,集中用于乡村产业发展。
二、 生态治理政策
加强农业生态治理,实施农业环境突出问题治理总体规划和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深入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大力推广生物有机肥、低毒低残留农药,开展秸秆、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和农田残膜回收区域性示范,按规定享受相关财税政策。落实畜禽规模养殖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大力推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大力推广节水技术,全面实施区域规模化高效节水灌溉行动,加大水污染防治和水生态保护力度。建立健全农业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加强问责监管,依法依规严肃查处各种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
三、 财政税收政策
加大扶持力度,在村庄整治、小康示范村和美丽乡村示范村创建、农业产业化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财政要安排专项资金。对于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家乐休闲农业、农村土地流转、农业科技研究与成果转化、社会力量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等方面,应给予税收优惠。全面整合农村危旧房改造、农房风貌改造、政策性移民搬迁(生态、扶贫、以工代赈)、地灾避让等政策,打捆使用各项政策资金,确保搬迁农户的基本生活。
四、 人口户籍政策
积极稳妥地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农民在中小城镇落户,加快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切实保障农业转移人口合法权益,科学合理制定人口数量与质量调控和区域分布引导政策。有关部门应围绕就业与社会保障、户籍管理、子女入学等方面难点问题,制订更加优惠可行的政策促进农民有序进入城镇就业居住。
五、 土地住房政策
在确保土地公有制性质不改变、耕地红线不突破、农民利益不受损的前提下,审慎稳妥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赋予符合规划和用途管制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出让、租赁、入股权能,建立健全市场交易规则和服务监管机制。依法保障农民宅基地权益,改革农民住宅居住条件和用地取得方式,探索农民住房保障的新机制。
第十章镇区规划
第一节 樊哙镇区
一、 现状概况
区位方面,樊哙镇位于县东部,前河上游,北与渡口土家族乡接壤,东与三墩土家族乡为邻,西接白马镇,南接土黄镇,距县城95公里,辖区面积115平方公里,是国家AAAA景区巴山大峡谷的门户。
社会经济方面,樊哙镇七普常住人口数量为19804人,户籍人口数量为27531人,人户分离数量为7727人,现状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28.97%。2021年全镇完成地区生产总值68717万元:第一产业21542万元,第二产业17654万元,第三产业29521万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621.2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441元,收入较上一年增长明显。
产业方面,农作物播种面积43618.34亩,其中粮食播种面积30713.63亩,产量12537吨。
公共服务方面,设施配套相对完善,公共服务设施主要有镇政府、派出所等行政机构,其中教育方面,有中学、小学、幼儿园、卫生医院、菜市场等,商业设施主要以商住混合的沿樊候路两侧分布。有普通初中1所,教职员工90人,在校生1649人。小学3所,教职员工142人,在校生3265人。医疗卫生方面。中心卫生院1所,床位100张,卫生专业技术人员68人,其中执业医师9人、执业助理医师19人、执业护士34人。文化体育方面。镇综合文化站设施齐全、设备完善;有文化中心1个,文化书屋9个,图书12400余册,体育设施12处,通信网络、广播电视实现全覆盖。
资源方面,樊哙历史悠久、文化厚重。现境内存有“将军坪”、“玄祖殿”、“娘娘庙”、“拴马石”等历史遗迹;同时还有现有“吊脚楼”、“摆手舞”等特色鲜明的土家文化元素。自然生态优良、资源丰富。耕地总面积36247亩,其中田7240亩、地29007亩,林地5406公顷。镇域居大巴山南麓腹地,沟壑纵横、泉清水冽、生物多样,现有濒危物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大鲵及獐子、阳鱼、野猪、杜仲、黄柏、厚朴等野生动植物、中药材;境内原煤储量达5000万吨,铁矿3000万吨,石灰石1.5亿吨。
镇村建设方面,以建设“美丽新樊哙”为目标,全力实施“靓场镇、畅交通、治污染”行动。基础设施已有一定基础,已通电、自来水、电话及闭路电视,镇区已完成天然气安装,各项公建、市政设施较齐全,能够满足城镇现状的基本需要。
二、 存在问题
镇区规模较小,城镇化率较低,对全镇发展带动作用不强。城镇主要沿前河两岸发展,主要公共设施集中于樊侯路两侧。用地紧张,城镇可发展用地少,基础设施、服务设施配套规模紧张。镇区风貌有待提升,镇区内部居住风貌较差,沿河作为主要景观界面,立面杂乱。
三、 性质规模
城镇性质:依托历史文化资源、产业等优势,结合产业导入,确定樊哙镇的城镇性质为休闲文化旅游、特色农业为主的文旅型城镇。
建设规模:2035年,城镇人口规模9083人,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30公顷以内。
四、 空间结构
规划在镇区内构建“一心两轴三带”的空间结构。
一心:指综合服务中心,依托公共服务设施、商业聚集区打造综合服务中心。
两轴:分别为城镇联系轴和城镇活力轴。城镇联系轴为规划土黄至巴山大峡谷快速通道,加强对外联系;城镇活力轴为依托场镇内现有街道,打造城镇活力轴。
三片:现代宜居团为依托前河东岸老镇区,完善公服设施,打造宜居生活圈;产业拓展组团指积极落实各类公服务设施,新增用地向产业加工倾斜;传统风貌组团指保留老镇肌理,完善老城镇功能。
五、 用地布局
考虑地形地貌、道路交通、空间形态、现状设施分布等因素,规划镇区以东北-西南为主要发展方向,沿西北成虎河方向为次要发展方向。同时合理规划用地布局,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及基础设施,规划至2035年城镇建设用地规模为28.69公顷,详见附表4。
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扩大教育资源供给,规划保留1所初中、1所小学,改建九年一贯制学校成虎中心校为单设小学;完善医疗卫生体系,新增一处30亩樊哙镇中心卫生院,推进医院提标改造;健全养老托育服务。提升区域辐射能力,规划新建文化休闲商业街及小型商业综合体。
完善交通市政设施。完善内部交通,畅通对外交通,新建停车场和桥梁;增强防灾减灾,完善城市生命线备用设施,新建污水处理厂,推进数字化改造,预留空间线路,逐步推进智慧设施建设。
六、 四线管控
城市绿线范围:严格按照《城市绿线管理办法》相关要求进行管控。
城市黄线范围:划定运输综合服务站、消防站、污水处理厂为城市黄线范围,严格按照《城市黄线管理办法》相关要求进行管控。
城市蓝线范围:依托河湖管理范围划定城市蓝线。严格按照《城市蓝线管理办法》相关要求进行管控。
城市紫线范围:不涉及。
七、 公服设施
规划增加区域服务设施,提升中心镇的片区服务能力,补齐公共服务设施短板。
机关团体。保留现状政府、居委会等机关团体用地,占地0.22公顷。
文化设施。保留现状文化站。
教育设施。保留中学1所,小学1所,规划中学1处,1.5公顷,新增幼儿园1处,占地0.2公顷。
医疗卫生设施。规划新增一处中心卫生院,建筑面积20000平方米。
体育设施:新增体育健身中心一处,与广场用地结合布置。
社会福利设施。规划在樊哙镇新建一处养老院作为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新建为老服务中心,占地0.42公顷。
八、 交通设施
对外交通。樊哙镇区规划土黄至巴山大峡谷快速通道,宽50米。
镇区路网。规划樊哙镇区的道路等级分为过境路、干路、支路三个等级。镇区干路形成“两横一纵”的路网格局,支路按照小街区、密路网布设,延续镇区现有交通肌理,打通断头路,对接发展需求,新增过桥梁,加强前河两岸联系。
慢行交通。依托镇区道路网络,在镇区纵向道路主轴上建立连续贯通的人行步道体系,人行道设置单向宽度不小于2.0米,可结合商业后退空间共同设置。
交通设施布局。立足现状,对接城镇用地安排,优化公交首末站、公共停车场等设施布局。
九、 市政设施
给水工程。参照《四川省用水定额》(川府函〔2021〕8号)和《镇(乡)村给水工程规划规范》(CJJ/T246-2016)等规范标准,综合确定镇区居民用水指标为200升/人 f 日,预测2035年高日日供水量为2000立方米/日。
给水设施规划。规划实行城乡一体化供水,供水水源为渡口水厂。规划保留樊哙水厂,供水规模为2000立方米/日,镇区近期由樊哙水厂供水,远期由渡口水厂集中供水。
给水管网规划。城镇给水管网系统采用环状与枝状相结合的给水方式,给水普及率达到100%,沿规划城镇主要道路铺设供水主干道,供水主干管管径为DN300,其他各条道路下敷设DN200给水管。
排水工程。规划至2035年,镇区污水日产生量为1836吨,规划提升现状樊哙污水处理厂,处理规模为3000吨/日。
排水工程设施规划按照“以镇带村、共建共享”原则,完善镇区污水管网并向周边农村居民点延伸。镇区敷设独立雨水管道就近排放雨水至镇区周边自然水体。
污水管网系统采用环状与枝状相结合的给水方式。污水主干管沿场镇主要道路布置,污水主管径为DN500。
电力工程。完善电网配置,保障用电配给。镇区按照3000kWh/人 f a的用电标准,用电量约为3000万kWh/a,用电最大负荷6.02MW/d。
电源规划。镇区由110kv樊哙变供电,能满足片区用电需求 。
配电网规划。镇区新建10千伏线路,一律采用直埋或电缆敷设形式;同时镇区现有架空线应有计划地进行改造入地,补齐镇区10kV开关站和配电箱等电力设施。
燃气工程。樊哙镇区由樊哙调压站供气。预测规划区2035年,镇区天然气日用气量为1143m。
优化镇区供气管网为中压环网管径为DN100,并延伸中压环网至农村居民点供气。
通信工程。规划至2035年,场镇人口10000人,电话装机量按40门/百人计算;规划远期电话装机量约4000门。
规划保留樊哙邮政支局,同时社区设置邮政代办网点,开展综合服务业务,加快邮政储蓄业务发展。遵循“大容量少局所”布局原则。规划新增一处通信机房,无需独立占地,可设置于公共设施或公共绿地内,也可依附于建筑物内,保障镇区通信业务。
电信线路规划。按照“多网融合、设施共建”理念,统筹推进新一代移动通信网(包括5G)、互联网、广播电视网、物联网等网络建设,加快镇区信息化建设,实现高速、稳定的光纤宽带全覆盖。
环卫工程。樊哙镇镇区及周边农村生活垃圾统一收集至樊哙垃圾中转站2#(40t/d)、樊哙垃圾中转站1#(10t/d)集中处理。
根据《环卫设施设置标准》(CJJ 27-2012),及场镇实际情况设置镇区公厕3座。
十、 防灾减灾
防洪规划。按照适度超前、防控结合理念,提高防洪体系标准和建设质量。前河防洪按20年一遇,前河支流防洪标准为10年一遇。
消防规划。樊哙镇政府内设置1处消防应急分队。镇区设置室外消防给水系统,沿道路两侧设置消火栓,间距不大于 120米。
应急救援设施规划。于镇政府内设置应急指挥中心,结合中学、小学和广场等空间共布置4处应急避难场所。依托樊哙卫生院设置医疗救护中心。
抗震减灾规划。樊哙镇按6度抗震设防烈度标准设防,重要的生命线工程、重要设施、易发生次生灾害的设施应按照《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的规定提高1度设防标准。重大工程和可能发生次生害的工程,须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并根据地震安全性评价的结果,确定抗震设防要求,进行抗震设防。以镇区主要道路作为救援疏散通道。
十一、 风貌管控
景观风貌控制。依据樊哙镇的地形地貌、生态本底以及发展特征,将镇区分为三类风貌区:传统风貌区、现代宜居风貌区和综合服务风貌区。其中传统风貌区位于成虎河两岸,核心功能以居住和产业发展功能为主,重点考虑现有的空间肌理格局,保持镇区原有的空间肌理及建筑风貌,屋顶形式以坡屋顶为主,建筑色彩以白色为主,土黄、棕色为辅助色。现代风貌区位于前河西岸,在展现原有文化特色的同时,加入现代化风貌元素,屋顶形式采以坡屋顶形式为主,建筑色彩以白色为主,棕色为辅助色。综合服务风貌区位于前河东岸,以居住、公共服务为主要功能,新建建筑以现代风格为主,与现有风貌统一。沿城镇主干道通过公园节点、公共建筑、商业界面形成镇区南北向景观主轴线。结合公园、樊哙纪念广场、学校、政府等重要公共建筑以及绿地开敞空间形成景观节点。
建设容量控制。樊哙镇开发总体上以中低强度为主。(1)明确容积率。规划商业用地容积率不大于2,城镇住宅容积率分级控制不大于0.8、1.2和2.0,教育、医疗卫生用地容积率不大于1.5。(2)明确建筑高度。新建住宅限高分级控制18、24米和30米,商务金融、医疗卫生用地限高24米。(3)明确建筑密度。规划城镇住宅用地建筑密度不大于26%,局部可放宽至35%,商业、公共管理建筑密度不大于45%。(4)明确绿地率。规划商业、商务金融绿地率大于30%,,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绿地率大于40%,住宅用地绿化率大于35%,部分品质住宅绿地率大于40%。
第二节 土黄镇区
一、 现状概况
区位方面,位于宣汉县东北部,前河上游,西抵华景镇,南界重庆开州区麻柳乡,北与白马镇接壤,南(坝)樊(哙)路穿境而过,是“省级百强中心镇”,也是“高铁新城落户镇”。土黄镇幅员102.44平方公里,距县城85公里。辖11个村(碧溪、万斛坝、陇溪、雨台、白坪岭、桅杆岭、黄石包、百堰、大房、螺丝、茶垭)、2个社区(茗乐、长乐),68个村(居)民小组。
社会经济方面,土黄镇七普常住人口数量为35230人,户籍人口数量为58732人,人户分离数量为23502人,现状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3.28%。2021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1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6.9%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加1650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突破6.9亿元,完成年度固定资产投资目标,共引进外商投资5000余万元。
产业方面,2021年,全镇整合土地资源3000余亩,全年茶叶品种改良和扩面100亩,发展魔芋100亩,种植金丝皇菊150亩,种植黄精50亩,完成11个村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暨登记赋码工作,成立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登记股东31686人,新增农村土地流转1200亩以上。新建养猪场3个,年出栏生猪2.6万头。新建养牛场1个,年出栏牛2400头。7家家庭农场获得县级示范家庭农场,2家专业合作社获得县级示范家庭农场,2家家庭农场获得市级示范家庭农场。
公共服务方面,文化体育2个社区和11个村建立农家书屋,添置书架60多个、藏书18000余册;发展壮大腰鼓队203人,钱棍、唢呐、威虎鼓队256人,土家摆手舞363人,“送文化下乡”活动在各村演出达21余场。设置健身设施25处,常年开展“全民健身与健康同行”体育比赛。教育有土黄中学、土黄镇中心校、土黄镇第二中心校、土黄镇三胜中心校4所公办学校,3所民办幼儿园;土黄中学教师207人、土黄镇中心校教师85人、土黄镇第二中心校教师80人、土黄镇三胜中心校教师42人,幼儿园教师共68人。在校学生共9866人,其中土黄中学4023人、土黄镇中心校1996人、土黄镇第二中心校2031人、土黄镇三胜中心校468人,幼儿学生1227人。卫生有中心卫生院1所,床位110张,卫生技术员95人,其中执业医师43人、注册护士50人。
资源方面,境内有有黄石包的鲁班传说、玄祖殿传说等。自然资源丰富,四周高山,中间平坦,山峦重叠,沟谷交错,属深丘陵和山地,平均海拔857米,年平均气温16.4℃,年无霜期275天,年日照时间1617小时,年降雨量1984.5毫米。耕地29438亩,其中田16771亩、地12667亩。林地71523亩,森林覆盖率47%。
镇村建设方面,镇区主要集中在前河北岸,镇区万斛街和沙溪街为主要街道,路面以水泥路面和沥青路面为主。城镇建筑多为二、三类建筑,砖混结构房屋,楼层一般为3至6层,建筑质量不高。镇区基础设施已有一定基础,已通电、电话、自来水和天然气。
十二、 存在问题
镇区道路系统混乱,主次不突出;城镇与过境交通无法分离,过境交通与城镇存在相互干扰;城镇以路为街,以街代市现象普遍,影响交通和市容市貌。
现状城镇布局不合理,功能分区不明确。受现状条件的限制,城镇部分企业位于居住区和公建附近,对周边居民和公共服务设施有一定影响,城镇的居住和商贸功能未能充分体现。
现状镇区建筑质量和街景立面较差,对环境利用不够,绿地系统不完善,缺乏必要的公共绿地。
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不足,其中教育、文体科技、金融、集贸等设施有待进一步完善,供水、排水、垃圾、环卫及消防等设施需进一步加快配套和健全。
十三、 性质规模
依托自身优越的交通条件,打造入巴山第一站,大力发展集镇经济,确定土黄镇的城镇性质为依托高铁新城建设经济、文化、商贸、旅游型重点镇。
建设规模:2035年,城镇人口规模28147人,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75公顷以内。
十四、 空间结构
规划在镇区内构建“两心两轴三带”的空间格局。
两心:行政服务中心为依托镇行政中心、商业打造便民服务中心;综合服务中心为依托高铁站,打造新城综合服务中心;
两轴:城镇联系轴为规划土黄至巴山大峡谷快速通道,加强对外联系;城镇活力轴为依托场镇现有街道,打造城镇活力轴;
三片:现代宜居组团为依托老镇区,打造现代宜居便民的生活服务圈;高铁新城组团为积极落实各类公服务设施,打造宜居休闲新城;传统风貌组团为保留老镇肌理,完善老城镇功能。
十五、 用地布局
考虑地形地势,城镇公共安全、交通条件等因素,规划镇区在现状建成区的基础上向前河南岸发展,作为未来公共服务配套、商贸服务片区。西南侧结合高铁站区的设立发展高铁新城,打造巴山片区第一门户。合理规划用地布局,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及基础设施,规划至2035年城镇建设用地规模为68.12公顷,详见附表5。
十六、 四线管控
城市绿线范围:规划绿线公园,严格按照《城市绿线管理办法》相关要求进行管控。
城市黄线范围:划定变电站、供水站为城市黄线范围,严格按照《城市黄线管理办法》相关要求进行管控。
城市蓝线范围:依托河湖管理范围划定城市蓝线。严格按照《城市蓝线管理办法》相关要求进行管控。
城市紫线范围:不涉及。
十七、 公服设施
机关团体。保留现状政府、便民服务中心、派出所,新增派出所1处,占地0.7公顷。
文化设施。新增文化中心一处,位于高铁新城,结合游客服务中心布置,占地1公顷。
体育设施。新增体育健身中心一处,与公园绿地结合布置。
教育设施。规划保留2所小学,1所中学,改建九年一贯制学校三胜中心校为单设小学,规划小学1.55公顷,新增幼儿园1处,占地0.3公顷。
医疗卫生设施。保留现状卫生院。
社会福利设施。利用镇内留白用地,规划养老服务中心,占地0.13公顷。
十八、 道路交通
对外交通。土黄镇区对外交通主要依托现状省道S201和县道X072以及规划土黄至巴山大峡谷快速通道,规划土黄至巴山大峡谷快速通道,宽50米。
镇区路网。规划土黄镇区的道路等级分为过境路、干路、支路三级。镇区内干路形成“两横一纵”路网格局。规划镇区道路总长度1.63公里,道路网密度20.34公里/平方公里。过境路红线宽度12米,干路红线宽度9-10米,支路红线宽度6-7米。
公共交通。镇区规划结合广场设置招呼站,兼具城乡客运、物流服务和部分车辆停车功能。
停车设施。根据土黄的实际情况,参考国内各小城镇配建标准,建议镇区内各新建、改建、扩建建筑配建停车位不得低于相关规定。公共停车场与运输综合服务站联合设置。
十九、 市政设施
给水工程。参照《四川省用水定额》(川府函〔2021〕8号)和《镇(乡)村给水工程规划规范》(CJJ/T246-2016)等规范标准,综合确定镇区居民用水指标为200升/人 f 日,预测2035年高日日供水量为5200立方米/日。
给水设施规划。规划实行城乡一体化供水,供水水源为渡口水厂。规划保留土黄供水站,供水规模为1000立方米/日,镇区近期由土黄供水站供水,远期由渡口水厂集中供水。
给水管网规划。城镇给水管网系统采用环状与枝状相结合的给水方式,给水普及率达到100%,沿规划城镇主要道路铺设供水主干道,供水主干管管径为DN300,其他各条道路下敷设DN200给水管。
排水工程。污水量预测至2035年,镇区污水日产生量为5370吨,规划保留现状土黄污水处理厂,处理规模为1万吨/日。
排水工程设施按照“以镇带村、共建共享”原则,完善镇区污水管网并向周边农村居民点延伸。镇区敷设独立雨水管道就近排放雨水至镇区周边自然水体。
污水管网系统采用环状与枝状相结合的给水方式。污水主干管沿场镇主要道路布置,污水主管径为DN500。
电力工程。完善电网配置,保障用电配给。镇区按照3000kWh/人 f a的用电标准,用电量约为7800万kWh/a,用电最大负荷16.96MW/d。
电源规划。镇区由110kv樊哙变供电,能满足片区用电需求 。
配电网规划。镇区新建10千伏线路,一律采用直埋或电缆敷设形式;同时镇区现有架空线应有计划地进行改造入地,补齐镇区10kV开关站和配电箱等电力设施。
燃气工程。土黄镇区由土黄调压站供气,预测规划区2035年,镇区天然气日用气量为2970m。
优化镇区供气管网为中压环网管径为DN100,并延伸中压环网至农村居民点供气。
通信工程。电话用户预测至2035年,场镇人口26000人,电话装机量按40门/百人计算;规划远期电话装机量约10400门。
规划保留土黄邮政支局,同时社区设置邮政代办网点,开展综合服务业务,加快邮政储蓄业务发展。遵循“大容量少局所”布局原则。规划新增一处通信机房,无需独立占地,可设置于公共设施或公共绿地内,也可依附于建筑物内,保障镇区通信业务。
电信线路规划。按照“多网融合、设施共建”理念,统筹推进新一代移动通信网(包括5G)、互联网、广播电视网、物联网等网络建设,加快镇区信息化建设,实现高速、稳定的光纤宽带全覆盖。
环卫工程。垃圾处理规划土黄镇镇区及周边农村生活垃圾统一收集至土黄垃圾中转站(50t/d)集中处理。
根据《环卫设施设置标准》(CJJ 27-2012),及场镇实际情况设置镇区公厕3座。
二十、 防灾减灾
防洪规划。按照适度超前、防控结合理念,提高防洪体系标准和建设质量。前河防洪按20年一遇,前河支流防洪标准为10年一遇。
消防规划。镇区规划设置一座二级消防站,加强镇区防火安全。镇区设置室外消防给水系统,沿道路两侧设置消火栓,间距不大于 120米。
应急救援设施规划。于镇政府内设置应急指挥中心,结合中学、小学等空间共布置2处应急避难场所。依托土黄卫生院设置医疗救护中心。
抗震减灾规划。樊哙镇按6度抗震设防烈度标准设防,重要的生命线工程、重要设施、易发生次生灾害的设施应按照《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的规定提高1度设防标准。重大工程和可能发生次生害的工程,须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并根据地震安全性评价的结果,确定抗震设防要求,进行抗震设防。以S201等主干道以及与外部道路相连的次干道作为外部应急主通道,镇区内部市政道路为次要通道。
二十一、 风貌管控
景观风貌控制。镇区总体风貌应遵循新老风貌相协调的原则。新建建筑以现代川东建筑风格为主。土黄镇应延续现有街区建筑肌理和空间尺度,鼓励新建建筑采用坡屋顶或平坡结合屋顶。建筑材料以砖、石材、混凝土和灰瓦等材料为主。建筑色彩应突出地方特色,采用白色混合棕色系。在公园绿地、机关团体、学校等公共建筑处,打造重要景观节点。
建设容量控制。土黄镇开发总体上以中低强度为主。(1)明确容积率。规划工业用地容积率不大于0.8,住宅、机关团体、医疗卫生、商业用地容积率不大于1.8,商务金融用地容积率低于2.0,城镇住宅以容积率低于1.8为主,局部可放宽至2.0。(2)明确建筑高度。工业用地限高12米,新建商务金融、商业、住宅和机关团体限高24米。(3)明确建筑密度。规划商务金融、商业、机关团体建筑密度不大于40%,工业用地建筑密度大于45%。(4)明确绿地率。规划城镇住宅、交通场站用地绿地率不小于25%,宅基地、商务金融、商业用地绿地率不小于30%,工业用地绿化率不大于15%。
第三节 华景镇区
一、 现状概况
区位方面,华景镇位于县城东北部,前河上游,东邻土黄镇、茶河镇,南与五宝镇相连,西与峰城镇、南坪镇,北与白马镇接壤,幅员112平方公里,距县城70余公里。辖12个村(鲢鱼村、牛石村、重山村、佛尔坝村、塝安村、华景村、甘岭村、漆园村、月溪村、红岩洞社区、鹰嘴村、新橙村)、1个社区(阅台社区),75个村(居)民小组。
社会经济方面,华景镇七普常住人口为18938人,户籍人口29421人,人户分离数量为10483人,现状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18.18%。2021年地区生产总值42043万元,其中第一产业23826万元、第二产业1652万元、第三产业16565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025元。
产业方面,2021年粮食产量14529.37吨,油料产量2085.52吨。发展高山药材1000亩,红心蜜柚1000亩,红岩洞村、新橙村红心猕猴桃溪月红商标注册成功,建成4个千亩脆李产业园,打造华尖牌晚熟青脆李品牌。大批农村专业合作社兴起,生猪、山羊、肉牛、家禽养殖等实现规模化养殖。
公共服务方面,文化教育镇综合文化站设施齐全,设备完善,新建电子阅览室1个,配置电脑18台,村级农家书屋13个,图书20000余册。教育有华景中学、华景小学、月溪小学3所公立学校,教师183人,在校学生2639人,其中初中963人、小学1676人。卫生有卫生院1所,床位50张,执业医师(含执助)8人,执业护士9人。
资源方面,境内旅游资源丰富,有塝安村3000亩楠竹林、白鹤山等旅游景点,有红三十三军、红四方面军战斗遗址。自然环境与资源森林资源丰富,塝安村楠竹林3000亩。完成新造林1500亩,森林覆盖率68.6%。耕地35800亩。
村镇建设方面,华景大桥建成通车,占地300平方米的文化广场投入使用。完成华景镇至观山全长11.2公里、宽4.5米的通乡联网公路建设,华景至土黄、茶河通乡应急通道19.5公里、宽5.5米的通乡联网公路建设;完成华景鲢鱼村至茶河镇通乡公路建设;完成华景场镇至月溪8公里道路油化升级。累计硬化村道公路240余公里,整治山坪塘65口,维修水渠51.5公里,新建人饮工程34处,解决了近8500人饮水难问题。完成全镇农村电网改造。
二十二、 存在问题
镇区现有“夹道”发展的现象,城镇形态为沿前河南北向发展,而南北向发展受阻。全镇道路狭窄,交通拥挤,路面质量普遍较差。全镇公共设施和基础配套设施还不够完善。镇区用地条件具有局限性,多山地少平地,对于场镇建设有一定的局限性。
二十三、 性质规模
依托生态自然资源、现状产业等优势,结合产业导入,确定华景镇的城镇性质为以商贸、居住为主的农贸型集镇。
建设规模:2035年,城镇常住人口规模4374人,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44公顷以内。
二十四、 空间结构
规划在镇区内构建“一带两心三区”的空间结构。
一带:指依托现有水系,打造镇区沿河活力轴线。
两心:行政服务中心为依托镇政府以及规划文化用地、体育用地打造镇区行政服务中心;公共服务中心为在镇区南侧规划文化、商业、体育、医院以及娱乐康体用地,打造镇区公共服务中心。
三区:生态宜居区为依托镇区打造现代生态宜居片区;行政商务区为结合镇政府驻地,完善周边各类公服设施,打造行政商务片区;综合服务区为依托规划商业文化、娱乐体育等功能,打造镇区综合服务片区。
二十五、 用地布局
华景镇受周边地形影响,场镇建设受限,综合分析各种因素,根据现状用地条件,确定华景镇镇区建设用地发展方向为:沿前河向南纵向发展。同时合理规划用地布局,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及基础设施,规划至2035年城镇建设用地规模为43.57公顷,详见附表6。
提高镇区宜居品质。规划城镇住宅用地30.11公顷,占总建设用地比例为69.11%;
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利用镇区闲置低效用地,补齐医疗、体育、休闲等公共服务设施短板,规划增设便民服务中心、司法所、文化活动中心、全民健身中心、养老院、邮政网点等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公共服务用地5.58公顷,占建设用地比例为12.81%。
丰富特色商业服务业类型。规划超市及农贸市场等商业设施1.83公顷,占建设用地比例4.2%。
完善文化休闲活动设施。规划公园绿地及广场用地0.84公顷,占建设用地比例1.93%。
其他用地,包括交通运输用地、市政基础设施用地等规模为5.21公顷,占建设用地比例为11.96%。
二十六、 四线管控
城市绿线范围:规划绿线公园,严格按照《城市绿线管理办法》相关要求进行管控。
城市黄线范围:划定污水处理站为城市黄线范围,面积 0.32公顷,严格按照《城市黄线管理办法》相关要求进行管控。
城市蓝线范围:依托河湖管理范围划定城市蓝线。严格按照《城市蓝线管理办法》相关要求进行管控。
城市紫线范围:不涉及。
二十七、 公服设施
规划盘活低效闲置用地,完善城镇公共服务功能。
机关团体。保留现状政府,规划便民服务中心一处,占地0.17公顷;规划司法所一处,占地0.25公顷。
文化体育设施。规划文化活动中心一处,占地0.26公顷;规划全民健身中心两处,占地0.42公顷。
教育医疗设施。规划卫生院一处,占地0.21公顷。
社会福利设施。规划养老院一处,占地0.23公顷。
商业服务设施。规划银行、电信、邮政网点一处,占地0.11公顷;规划农贸市场一处,占地0.54公顷;规划超市两处,占地0.74公顷。
二十八、 道路交通
对外交通。华景镇区对外交通主要依托现状省道S201及县道X073、X080。
镇区路网。以河流西侧道路为镇区主干路,东侧现状道路为次干路,两条沿河路构成镇区主要交通骨架。规划跨河桥加强河两侧功能组团的联系,各支路互联互通,结合主次干道形成完整的道路体系。
公共交通。镇区规划设置招呼站,兼具城乡客运、物流服务和部分车辆停车功能。
停车设施。根据华景镇的实际情况,参考国内各小城镇配建标准,在镇区增设停车场用地,同时利用公园绿地与广场配建临时停车位。公共停车场与运输综合服务站联合设置。
二十九、 市政设施
给水工程。参照《四川省用水定额》(川府函〔2021〕8号)和《镇(乡)村给水工程规划规范》(CJJ/T246-2016)等规范标准,综合确定镇区居民用水指标为200升/人 f 日,预测2035年高日日供水量为800立方米/日。
给水设施规划。规划实行城乡一体化供水,供水水源为渡口水厂。规划保留华景供水站,供水规模为1000立方米/日,镇区近期由华景供水站,远期由渡口水厂集中供水。
给水管网规划。城镇给水管网系统采用环状与枝状相结合的给水方式,给水普及率达到100%,沿规划城镇主要道路铺设供水主干道,供水主干管管径为DN300,其他各条道路下敷设DN200给水管。
排水工程。预测至2035年,镇区污水日产生量为734吨,规划提升现状华景污水处理厂,处理规模为2500吨/日。
排水工程设施按照“以镇带村、共建共享”原则,完善镇区污水管网并向周边农村居民点延伸。镇区敷设独立雨水管道就近排放雨水至镇区周边自然水体。
污水管网系统采用环状与枝状相结合的给水方式。污水主干管沿场镇主要道路布置,污水主管径为DN500。
电力工程。完善电网配置,保障用电配给。镇区按照3000kWh/人 f a的用电标准,用电量约为1200万kWh/a,用电最大负荷2.6MW/d。
电源规划。镇区由35kv华景变供电,能满足片区用电需求 。
配电网规划。镇区新建10千伏线路,一律采用直埋或电缆敷设形式;同时镇区现有架空线应有计划地进行改造入地,补齐镇区10kV开关站和配电箱等电力设施。
燃气工程。华景镇区由五宝配气站供气。预测规划区2035年,镇区天然气日用气量为457m。
优化镇区供气管网为中压环网管径为DN100,并延伸中压环网至农村居民点供气。
通信工程。规划至2035年,场镇人口4000人,电话装机量按40门/百人计算;规划远期电话装机量约1600门。
规划保留华景邮政所,同时社区设置邮政代办网点,开展综合服务业务,加快邮政储蓄业务发展。遵循“大容量少局所”布局原则。规划新增一处通信机房,无需独立占地,可设置于公共设施或公共绿地内,也可依附于建筑物内,保障镇区通信业务。
电信线路规划。按照“多网融合、设施共建”理念,统筹推进新一代移动通信网(包括5G)、互联网、广播电视网、物联网等网络建设,加快镇区信息化建设,实现高速、稳定的光纤宽带全覆盖。
环卫工程。华景镇镇区及周边农村生活垃圾统一收集至华景垃圾中转站(40t/d)集中处理。
根据《环卫设施设置标准》(CJJ 27-2012),及场镇实际情况设置镇区公厕3座。
三十、 防灾减灾
防洪规划。按照适度超前、防控结合理念,提高防洪体系标准和建设质量。前河防洪按20年一遇,前河支流防洪标准为10年一遇。
消防规划。镇政府内设置1处消防应急分队。镇区设置室外消防给水系统,沿道路两侧设置消火栓,间距不大于 120米。
应急救援设施规划。规划应急指挥中心设置于镇政府内,结合中学、小学和广场共布置3处应急避难场所,依托华景卫生院设置医疗救护中心。
抗震减灾规划。华景镇按照6度抗震设防烈度标准设防,重要的生命线工程、重要设施、易发生次生灾害的设施应按照《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的规定提高设防标准。重大工程和可能发生次生害的工程,必须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并根据地震安全性评价的结果,确定抗震设防要求,进行抗震设防。以镇区主要道路作为救援疏散通道。
三十一、 风貌管控
景观风貌控制。华景镇镇区风貌形成新老融合风貌,以现代川东北建筑风格为主,并保留原有建筑特色。街区尺度保留原有街区尺度和空间肌理,重点围绕公园绿地、商业餐饮、交通场站等公共建筑周边景观节点。建筑材料以传统的砖、石材、混凝土和灰瓦等材料为主,部分商业、商务金融建筑可采用金属质感强的建筑材料。建筑色彩应突出地方特色,以白色调为主,辅助色为土黄暖色调,在局部点缀中高明度色彩,塑造主要街道活力氛围。
建设容量控制。华景镇开发总体上以中低强度为主。详见附表9-3。(1)明确容积率。规划农村社区服务设施用地容积率不大于0.8,城镇住宅、教育用地容积率不大于1.2,商业、机关团体、社会福利用地容积率不大于1.5。(2)明确建筑高度。新建农村社区服务设施和交通场站用地限高12米,住宅、机关团体、商业用地限高18米。(3)明确建筑密度。规划住宅、教育用地建筑密度不大于30%,交通场站、商业、机关团体用地密度不大于40%。(4)明确绿地率。规划交通场站、商业和商务金融用地绿地率不小于20%,住宅用地绿地率不小于30%,局部品质住宅绿地率不小于35%。
第四节 白马镇区
一、 现状概况
区位方面,地处县境东北部,东临土黄、南挨华景、西靠厂溪、北接石铁,幅员84.13平方公里,距县城82公里。辖5个村(毕城、沙坪、观岩、马鞍、白镇)、1个社区(双龙)、38个村(居)民小组。
社会经济方面,白马镇七普常住人口为11357人,户籍人口17172人,人户分离数量为5815人,现状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31.72%。白马镇经济体量居于首位,地区生产总值达33亿元,在整个片区内占比过半,2021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52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值33831元,增长8.8%,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6538元,年均增长13%。
产业方面,主产水稻、玉米、红薯、马铃薯、豆类、油菜,粮食总产量1144.6万公斤,油菜327.8万斤。辖区内居民人均年养猪2头,户平年养牛2头,全年出栏生猪5974头,肉牛2244头。发展“三木”药材1712亩。
公共服务方面,文化体育镇综合文化站设施齐全、设备完善,新建电子阅览室1个,配置电脑12台,村级农家书屋8个,图书5000余册,群众文体活动蓬勃开展。教育方面有白马中学、白马中心校2所公办学校。2021年在校教师89人,在校学生1030人,其中初中370人、小学660人。卫生计生方面有白马卫生院1所,床位36张,执业医师(含执助)7人,执业护士6人。人口计生工作巩固发展,人口出生率1.053%,死亡率0.6%人,符合政策生育率达82.53%,低生育水平进一步稳定。
资源方面,白马镇境内旅游资源丰富,有成片的原始森林。瑰丽白秀山、巍峨炮台山、俊俏马鞍山、空灵印盒山,四大名山绵延相守、争奇竞秀,陈公塔、印盒山寺、“花田间”国际乡村创客基地散落其间,美不胜收。倒马坎西汉名将樊哙将军征战沙场、将军坪千古忠魂保卫家乡、炮台山红33军英勇杀敌,历史故事流传至今。
全镇地属深丘,三面环高山,一面临深沟,境内高峰群立,沟壑纵横,以大炮台山居冠,海拔1601.7米。东边云顶山海拔1060米,北边马鞍山海拔1407米,主要溪河是纪家沟与蛇宝溪河,均在场镇汇合,由北向南流,于平溪口注入前河。境内流程达27公里,穿越5村38社。全镇耕地面积15164亩。年平均气温为14℃-17℃,年降雨量为1400毫米至1500毫米。
镇村建设方面,完成白马场镇总体规划修编,新建学堂河坝居民聚居点、场镇滨河路,硬化场镇至梧桐村道路,打通白庙街和学堂河坝堵头路,油化亮化彩化白龙、白山、白庙街,场镇品味进一步提升。共有街道9条,全长3000多米,宽10—12米。加快幸福美丽新村建设,大力实施农村危房、土坯房改造、异地移民搬迁项目,高标准打造刘家营新村聚居点、毕城村倒马坎聚居点,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沿华(景)白(马)、白(马)石(铁)路新建标准化垃圾屋15个、新建1314游步道、石佛游步道、玉家坝文体活动中心以及2座场镇公厕。
2020年被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授予“国家卫生镇”称号,2022年荣获“达州市十大魅力乡镇”称号。
三十二、 存在问题
场镇夹道建设严重,建筑沿道路修建,建筑与道路相互混杂,人车混杂。集镇道路等级不合理,网络性不强。集镇环境较差,绿化覆盖率低,人均公共绿地远低于国家标准。集镇基础设施有待进一步完善。
三十三、 性质规模
依托现状山水田园环境及优越的农业产业资源优势,确定白马镇的城镇性质为以农贸、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农贸型城镇。
建设规模:2035年,城镇常住人口规模5021人,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30公顷以内。
三十四、 空间结构
规划在镇区内构建“两轴两心三区”的空间结构。
两轴:以X079和X078为依托,分别打造城镇综合发展轴线以及城镇形象展示轴;
两心:以镇政府为依托打造行政服务中心以及规划完善公共服务设施,打造公共服务中心;
三区:分别为生态居住区、低碳宜居区以及综合服务区。
三十五、 用地布局
合理规划用地布局,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及基础设施,规划至2035年城镇建设用地规模为29.87公顷,详见附表7。
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完善公服设施,提升品质,扩建白马卫生院。保留白马中心校、初级中学。利用低效闲置用地补齐交通、休闲等设施短板,同时进行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生活品质。
三十六、 四线管控
城市绿线范围:规划绿线公园,严格按照《城市绿线管理办法》相关要求进行管控。
城市黄线范围:不涉及。
城市蓝线范围:依托河湖管理范围划定城市蓝线。严格按照《城市蓝线管理办法》相关要求进行管控。
城市紫线范围:不涉及。
三十七、 公服设施
规划盘活低效闲置用地,完善城镇公共服务功能。
机关团体。保留现状政府。
文化设施。利用镇区内闲置空间规划文化站,规划文化活动中心一处,占地0.06公顷。
体育设施。规划健身活动场一处,占地0.05公顷。
教育设施。保留现状中心校及初级中学。
医疗卫生设施。规划规划卫生院一处,占地0.04公顷。
社会福利设施。结合镇卫生院规划医养结合养老机构,规划养老院一处,占地0.06公顷。
商业设施。规划农贸市场一处,占地0.04公顷。
三十八、 道路交通
对外交通。白马镇区对外交通主要依托现状县道X078、X079,其中X078北向连接S302,南向连接S201,X079西向连接国道G65至厂溪镇,规划厂溪至白马农村公路,提升白马镇对外交通联系。
场镇路网。规划白马镇区“两横两纵”的道路交通格局,两纵为河道两侧主要干道,通过两条横向道路提升河两侧的联系。
公共交通。场镇规划结合广场设置招呼站,兼具城乡客运、物流服务和部分车辆停车功能。
停车设施。根据白马镇的实际情况,参考国内各小城镇配建标准,建议场镇内各新建、改建、扩建建筑配建停车位不得低于相关规定。公共停车场与运输综合服务站联合设置。
三十九、 市政设施
给水工程。参照《四川省用水定额》(川府函〔2021〕8号)和《镇(乡)村给水工程规划规范》(CJJ/T246-2016)等规范标准,综合确定镇区居民用水指标为200升/人 f 日,预测2035年高日日供水量为900立方米/日。
给水设施规划。规划实行城乡一体化供水,供水水源为渡口水厂。规划保留白马供水站,供水规模为450立方米/日,镇区近期由白马供水站供水,远期由渡口水厂集中供水。
给水管网规划。城镇给水管网系统采用环状与枝状相结合的给水方式,给水普及率达到100%,沿规划城镇主要道路铺设供水主干道,供水主干管管径为DN300,其他各条道路下敷设DN200给水管。
排水工程。预测至2035年,镇区污水日产生量为826吨,规划提升现状白马污水处理厂,处理规模为1500吨/日。
排水工程设施按照“以镇带村、共建共享”原则,完善镇区污水管网并向周边农村居民点延伸。镇区敷设独立雨水管道就近排放雨水至镇区周边自然水体。
污水管网系统采用环状与枝状相结合的给水方式。污水主干管沿场镇主要道路布置,污水主管径为DN500。
电力工程。完善电网配置,保障用电配给。镇区按照3000kWh/人 f a的用电标准,用电量约为1350万kWh/a,用电最大负荷2.93MW/d。
电源规划。镇区由35kv华景变供电,能满足片区用电需求 。
配电网规划。镇区新建10千伏线路,一律采用直埋或电缆敷设形式;同时镇区现有架空线应有计划地进行改造入地,补齐镇区10kV开关站和配电箱等电力设施。
燃气工程。白马镇区由渡河口燃气净化厂供气。预测规划区2035年,镇区天然气日用气量为514m。
优化镇区供气管网为中压环网管径为DN100,并延伸中压环网至农村居民点供气。
通信工程。规划至2035年,场镇人口4500人,电话装机量按40门/百人计算;规划远期电话装机量约1800门。
规划保留白马邮政所,同时社区设置邮政代办网点,开展综合服务业务,加快邮政储蓄业务发展。遵循“大容量少局所”布局原则。规划新增一处通信机房,无需独立占地,可设置于公共设施或公共绿地内,也可依附于建筑物内,保障镇区通信业务。
电信线路规划。按照“多网融合、设施共建”理念,统筹推进新一代移动通信网(包括5G)、互联网、广播电视网、物联网等网络建设,加快镇区信息化建设,实现高速、稳定的光纤宽带全覆盖。
环卫工程。白马镇镇区及周边农村生活垃圾统一收集至土黄垃圾中转站(50t/d)集中处理。
根据《环卫设施设置标准》(CJJ 27-2012),及场镇实际情况设置镇区公厕3座。
四十、 防灾减灾
防洪规划。按照适度超前、防控结合理念,提高防洪体系标准和建设质量。中嘴河防洪标准为10年一遇。
消防规划。镇政府内设置1处消防应急分队。镇区设置室外消防给水系统,沿道路两侧设置消火栓,间距不大于 120米。
应急救援设施规划。在镇政府内设置应急指挥中心。结合中学、广场共布置2处应急避难场所。依托白马卫生院设置医疗救护中心。
抗震减灾规划。板桥乡按照6度抗震设防烈度标准设防,重要的生命线工程、重要设施、易发生次生灾害的设施应按照《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的规定提高1度设防标准。重大工程和可能发生次生害的工程,必须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并根据地震安全性评价的结果,确定抗震设防要求,进行抗震设防。以场镇主要道路作为救援疏散通道。
四十一、 风貌管控
景观风貌控制。镇区总体风貌应遵循新老风貌相协调的原则。保持现有建筑的空间尺度及建筑风貌,整体以现代简约规则形态建筑为主,新建建筑融入川东北建筑特色。在公园绿地、交通场站、商务金融等公共建筑处,打造重要景观节点。建筑材料以砖、石材、混凝土和灰瓦等材料为主。建筑色彩应突出地方特色,以白色调为主,辅助色为土黄、棕色暖色调,商业和商务金融建筑可采用较丰富色彩。
建设容量控制。板桥镇开发总体上以中低强度为主。详见附表9-4。(1)明确容积率。规划农村宅基地容积率不大于1.2,局部限制在不大于0.8,机关团体用地容积率不大于1.5。(2)明确建筑高度。规划农村宅基地用地限高12米,局部可放宽至18米。(3)明确建筑密度。规划农村宅基地、文化、机关团体、工业、商业建筑密度不大于40%,社会福利用地建筑密度不大于35%。(4)明确绿地率。规划商业、商务金融、文化和机关团体用地绿地率不小于25%。
第五节 渡口土家族乡镇区
一、现状概况
区位方面,渡口土家族乡地处大巴山南麓、宣汉县东北部,东邻三墩土家族乡,南接樊哙镇,西靠万源市,北接龙泉土家族乡。距宣汉县城105公里,距包茂高速公路29公里,省道S201城(口)开(县)公路穿境而过,景区直达快速通道已全线贯通。
社会方面,渡口土家族乡七普常住人口为6214人,户籍人口7684人。
产业方面,依托巴山大峡谷景区运营,实现由传统农业向旅游服务业的转型,配套建设有星级酒店、乡村酒店、生态农家乐特色民宿等。渡口里古镇所在景区全年接待游客185.18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2.75亿元,渡口土家族乡成功入围四川首批省级乡村文化振兴样板乡的殊荣。
公共服务方面, 文化体育综合文化站设施齐全,教育有普通中心校1所,在校学生381人;幼儿园1所,在园学生118人。卫生有公立民族医院1所,床位20张,村级卫生室5个。
资源方面,渡口土家族乡生物资源多样。境内群峰竞秀,峡谷幽深,景观奇特,位于国家4A级景区巴山大峡谷景区门户与核心区,是理想的观光旅游胜地。珍稀动植物繁多,獐子、野山羊、猕猴、娃娃鱼、麂子、锦鸡等达20多种。
人文历史方面:作为川渝陕结合部土家文化集中展示区,土家婚俗、土家祭祀等传统习俗代代沿袭;土家山歌、巴人钱棍等民间艺术传承至今。川东薅草锣鼓被列为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存在问题
场镇商业用地占地比例大,造成旅游高峰期公共服务设施压力,公共服务设施供给不足。
三、性质规模
依托巴山大峡谷景区的山水景观优势,确定渡口土家族乡的城镇性质为文化旅游、特色农业为主的文旅型城镇。
建设规模:2035年,城镇常住人口规模7000人,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100公顷以内。
四、空间结构
规划在镇区内构建“一心两轴三区”的空间结构。
一心:依托行政中心、商业聚集区打造综合服务中心;
两轴:依托镇区内部交通主线及对外连线线路打造镇区两大核心发展轴;
三区:打造现代宜居组团、产业组团和综合服务组团。现代宜居组团:依托前河北岸镇区,完善公服设施,打造宜居生活圈。产业拓展组团:打造巴山旅游配套、服务片区,依托金城度假酒店,拓展旅游服务产业功能。综合服务组团:完善旅游配套服务设施,提升旅游型城镇综合服务能力。
五、用地布局
合理规划用地布局,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及基础设施,规划2035年开发边界内建设用地97.23公顷,详见附表8。
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完善公服设施,提升品质,新建派出所,扩建卫生院。利用低效闲置用地补齐交通、休闲等设施短板,同时进行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生活品质。
六、四线管控
城市绿线范围:规划绿线公园,严格按照《城市绿线管理办法》相关要求进行管控。
城市黄线范围:不涉及。
城市蓝线范围:依托河湖管理范围划定城市蓝线。严格按照《城市蓝线管理办法》相关要求进行管控。
城市紫线范围:不涉及。
七、公服设施
规划盘活低效闲置用地,完善城镇公共服务功能。
机关团体。保留原有行政用地0.04公顷,新增派出所行政用地,占地0.21公顷。
文化设施。利用镇区内闲置空间规划文化站,规划文化活动中心一处。
体育设施。结合广场用地新增体育设施。
教育设施。保留宣汉县渡口中心校用地,占地0.46公顷。
医疗卫生设施。现状占地0.79公顷,扩建医疗设施,共1.12公顷。
社会福利设施。规划1处养老,占地0.39公顷。
八、道路交通
对外交通。渡口土家族乡对外交通主要依托现状省道S302经镇区通过,西渝高铁从镇区南部通过。
场镇路网。规划四级道路网体系,通过省道对外联系,主干路、次干路和支路承担镇区交通,通过一条竖向道路提升河两侧的联系。
停车设施。根据渡口土家族乡的实际情况,参考国内各小城镇配建标准,建议场镇内各新建、改建、扩建建筑配建停车位不得低于相关规定。公共停车场与运输综合服务站联合设置。
九、市政设施
给水工程。参照《四川省用水定额》(川府函〔2021〕8号)和《镇(乡)村给水工程规划规范》(CJJ/T246-2016)等规范标准,综合确定镇区居民用水指标为200升/人 f 日,预测2035年高日日供水量为500立方米/日。
给水设施规划。规划实行城乡一体化供水,供水水源为渡口水厂。规划扩建渡口水厂,供水规模为1.8万立方米/日。
给水管网规划。城镇给水管网系统采用环状与枝状相结合的给水方式,给水普及率达到100%,沿规划城镇主要道路铺设供水主干道,供水主干管管径为DN300,其他各条道路下敷设DN200给水管。
排水工程。预测至2035年,镇区污水日产生量为459吨,规划提升现状渡口污水处理厂,处理规模为1500吨/日。
排水工程设施按照“以镇带村、共建共享”原则,完善镇区污水管网并向周边农村居民点延伸。镇区敷设独立雨水管道就近排放雨水至镇区周边自然水体。
污水管网系统采用环状与枝状相结合的给水方式。污水主干管沿场镇主要道路布置,污水主管径为DN500。
电力工程。完善电网配置,保障用电配给。镇区按照3000kWh/人 f a的用电标准,用电量约为750万kWh/a,用电最大负荷1.63MW/d。
电源规划。镇区由35kv渡口变供电,能满足片区用电需求 。
配电网规划。镇区新建10千伏线路,一律采用直埋或电缆敷设形式;同时镇区现有架空线应有计划地进行改造入地,补齐镇区10kV开关站和配电箱等电力设施。
燃气工程。渡口乡场镇新建渡口调压站(2500m3/d)供气。预测规划区2035年,镇区天然气日用气量为286m。
优化镇区供气管网为中压环网管径为DN100,并延伸中压环网至农村居民点供气。
通信工程。规划至2035年,场镇人口2500人,电话装机量按40门/百人计算;规划远期电话装机量约1000门。
规划新建渡口邮政支局,同时社区设置邮政代办网点,开展综合服务业务,加快邮政储蓄业务发展。遵循“大容量少局所”布局原则。规划新增一处通信机房,无需独立占地,可设置于公共设施或公共绿地内,也可依附于建筑物内,保障镇区通信业务。
电信线路规划。按照“多网融合、设施共建”理念,统筹推进新一代移动通信网(包括5G)、互联网、广播电视网、物联网等网络建设,加快镇区信息化建设,实现高速、稳定的光纤宽带全覆盖。
环卫工程。渡口乡场镇及周边农村生活垃圾统一收集至樊哙垃圾中转站2#(40t/d)集中处理。
根据《环卫设施设置标准》(CJJ 27-2012),及场镇实际情况设置镇区公厕3座。
十、防灾减灾
防洪规划。按照适度超前、防控结合理念,提高防洪体系标准和建设质量。前河防洪标准为20年一遇。
消防规划。扩建渡口土家族乡消防救援站,镇区设置室外消防给水系统,沿道路两侧设置消火栓,间距不大于 120米。
应急救援设施规划。渡口土家族乡政府会议室建设应急指挥联动中心,配备相关智能化信息化设备和网络,并与县级应急指挥平台联网运行。结合中学、广场共布置3处应急避难场所。依托渡口卫生院设置医疗救护中心。
抗震减灾规划。板桥乡按照6度抗震设防烈度标准设防,重要的生命线工程、重要设施、易发生次生灾害的设施应按照《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的规定提高1度设防标准。重大工程和可能发生次生害的工程,必须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并根据地震安全性评价的结果,确定抗震设防要求,进行抗震设防。以场镇主要道路作为救援疏散通道。
第十一章实施措施
一、 组织保障
本规划由宣汉县自然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经达州市人民政府审批,由樊哙镇、土黄镇、白马镇、华景镇、渡口土家族乡、龙泉土家族乡、三墩土家族乡、漆树土家族乡人民政府组织实施,宣汉县自然资源行政主管部门依法按照本规划进行规划管理。按片区建立领导小组,成立县领导负责,部门协同、乡镇主体、公众参与、上下联动的工作机制。完善规划决策体制和制度,建立重大问题的政策研究机制和专家论证制度,以及重大建设项目公示与听证制度,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健全乡村建设规划许可管理制度,按照先规划、后许可、再建设的原则,优化审批流程,确保建设符合规划。
四十二、 实施计划
巴山片区近期的主要实施项目包含产业发展、镇村建设、基础设施、整治修复等方面。镇区近期建设主要以场镇提升为主,配套建设广场、停车场、公厕等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设施。乡村地区近期建设以种养殖产业项目、土地综合整治、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为主。
四十三、 配套政策
建立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共建共享的机制。由县级以上地方各级政府统筹支持乡镇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项目发展,引导信贷资金投向农村和小城镇。建立公共服务清单制度和动态调整机制。提升公共服务数字化水平,推进数字公共服务平台,集成就业、教育、医疗、养老、社保、救助、住房、文体等功能,推进信息共享、结果互认,实现公共服务资源优化配置。
探索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政策。本片区有较多闲置宅基地,盘活闲置宅基地,使其成为可入市的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鼓励乡村重点产业项目以及保障性租赁住房使用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
探索适度聚居的激励政策。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完善、经济补贴等方式鼓励村民搬迁到集中居民点聚居。村集体方面,在一户一宅的前提下,采用集中居住后腾退的宅基地面积作价入股等方式,保障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对原有宅基地的财产权,鼓励集中居住。
探索宅基地有偿退出机制。允许进城落户的农村村民依法自愿有偿退出宅基地,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其成员盘活利用闲置宅基地和闲置住宅。
四十四、 监督评估
完善规划公示、群众监督和动态监测制度,建立贯穿规划编制、实施、监督及乡村治理全过程的公众参与机制。
用好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施监督信息系统,完善规划实施动态监测、评估、预警、考核机制,将国土空间规划执行情况纳入自然资源执法督查内容。落实“一年一体检,五年一评估”的规划评估机制,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定期评估。
附表
一级类 | 二级类 | 面积(公顷) |
耕地 | 水田 | 5449.18 |
水浇地 | 6.34 | |
旱地 | 5952.21 | |
园地 | 果园 | 108.13 |
茶园 | 284.33 | |
其他园地 | 962.87 | |
林地 | 乔木林地 | 68987.37 |
竹林地 | 126.25 | |
灌木林地 | 2596.72 | |
其他林地 | 12.05 | |
草地 | 其他草地 | 129.37 |
湿地 | 内陆滩涂 | 126.28 |
农业设施建设用地 | 乡村道路用地 | 753.78 |
种植设施建设用地 | 0.08 | |
畜禽养殖设施建设用地 | 40.88 | |
水产养殖设施建设用地 | 0.07 | |
居住用地 | 城镇住宅用地 | 81.29 |
城镇社区服务设施用地 | 8.81 | |
农村宅基地 | 2204.03 | |
农村社区服务设施用地 | 0.06 | |
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 | 机关团体用地 | 16.10 |
文化用地 | 9.75 | |
教育用地 | 18.14 | |
医疗卫生用地 | 1.77 | |
社会福利用地 | 0.80 | |
商业服务业用地 | 商业用地 | 19.32 |
商务金融用地 | 0.48 | |
其他商业服务业用地 | 27.11 | |
工矿用地 | 工业用地 | 16.35 |
采矿用地 | 69.46 | |
仓储用地 | 物流仓储用地 | 2.09 |
交通运输用地 | 公路用地 | 280.90 |
城镇道路用地 | 12.63 | |
交通场站用地 | 8.34 | |
其他交通设施用地 | 1.13 | |
公用设施用地 | 供水用地 | 0.26 |
排水用地 | 0.32 | |
供电用地 | 0.77 | |
水工设施用地 | 4.90 | |
其他公用设施用地 | 7.85 | |
绿地与开敞空间用地 | 广场用地 | 2.13 |
特殊用地 | 宗教用地 | 17.63 |
殡葬用地 | 0.20 | |
陆地水域 | 河流水面 | 1278.58 |
水库水面 | 26.71 | |
坑塘水面 | 122.91 | |
沟渠 | 37.66 | |
其他土地 | 空闲地 | 0.13 |
裸土地 | 8.66 | |
裸岩石砾地 | 66.83 | |
田坎 | 2502.95 | |
总计 |
| 92392.96 |
附表2片区规划指标体系表
序号 | 指标名称 | 单位 | 规划基期年 | 规划近期年 | 规划目标年 | 指标属性 | 指标层级 |
2021年 | 2025 年 | 2035 年 | |||||
1 | 生态保护红线面积 | 公顷 | 25450.37 | 25450.37 | 25450.37 | 约束性 | 片区 |
2 | 永久基本农田保护 面积 | 公顷 | 8392.22 | 8392.22 | 8392.22 | 约束性 | 片区 |
3 | 耕地保有量 | 公顷 | 10947.85 | 10947.85 | 10947.85 | 约束性 | 片区 |
4 | 建设用地总面积 | 公顷 | 2817.05 | 3021.26 | 3225.48 | 约束性 | 片区 |
5 | 城乡建设用地面积 | 公顷 | 2487.77 | 2401.16 | 2314.54 | 约束性 | 片区 |
6 | 林地保有量 | 公顷 | 39421.95 | 39421.95 | 39421.95 | 约束性 | 片区 |
7 | 基本草原面积 | 公顷 | - | - | - | 约束性 | 片区 |
8 | 湿地面积 | 公顷 | 126.28 | 114.41 | 102.54 | 约束性 | 片区 |
9 | 每千名老年人养老床位数 | 张 | - | 30 | 35 | 预期性 | 片区 |
10 | 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 | 张 | - | 7 | 8 | 预期性 | 片区 |
11 | 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率 | % | - | 95 | 100 | 预期性 | 片区 |
12 | 农村自来水普及率 | % | - | 90 | 100 | 预期性 | 片区 |
13 | 农村污水处理率 | % | - | 85 | 100 | 预期性 | 片区 |
14 | 行政村等级公路通达率 | % | - | 100 | 100 | 预期性 | 片区 |
15 | 常住人口规模 | 人 | 11.88 | 12.16 | 12.74 | 预期性 | 片区/镇区 |
16 | 人均城镇建设用地面积 | 平方米 | - | - | 69 | 约束性 | 镇区 |
17 | 道路网密度 | 千米/平方公里 | - | 10 | 12 | 预期性 | 镇区 |
18 | 人均避难场所面积 | 平方米 | - | 1.0 | 1.5 | 预期性 | 片区 |
附表3片区国土空间用途结构调整
单位:公顷
用地名称 | 规划基期年 (2021) | 规划目标年 (2035) | 规划期间面积增减情况 | |||
面积 | 占比 | 面积 | 占比 | |||
耕地 | 11407.74 | 12.35% | 12028.18 | 13.02% | 620.44 | |
其中 | 永久基本农田 | 8392.23 | 73.57% | 8392.23 | 69.77% | 0.00 |
园地 | 1355.32 | 16.15% | 1049.94 | 1.14% | -305.38 | |
林地 | 71722.39 | 77.63% | 70806.63 | 76.64% | -915.76 | |
草地 | 129.37 | 0.14% | 126.05 | 0.14% | -3.32 | |
湿地 | 126.28 | 0.14% | 102.54 | 0.11% | -23.74 | |
农业设施建设用地 | 790.51 | 0.86% | 795.41 | 0.86% | 4.90 | |
城乡建设用地 | 2487.77 | 2.69% | 2314.54 | 2.51% | -173.23 | |
其中 | 城镇建设用地 | 123.77 | 4.98% | 359.07 | 15.51% | 235.30 |
村庄建设用地 | 2364.00 | 95.02% | 1955.47 | 84.49% | -408.53 | |
区域基础设施用地 | 285.80 | 0.31% | 759.54 | 0.82% | 473.74 | |
其他建设用地 | 43.48 | 0.05% | 151.40 | 0.16% | 107.92 | |
陆地水域 | 1465.87 | 1.59% | 1776.32 | 1.92% | 310.45 | |
其他土地 | 2578.43 | 2.79% | 2482.42 | 2.69% | -96.01 | |
合计 | 92392.96 | 100% | 92392.96 | 100% | 0.00 |
附表4樊哙镇区用地结构规划表
单位:公顷、%
用地用海分类 | 规划基期年 | 规划目标年 | |||
一级类 | 二级类 | 面积 | 比例 | 面积 | 比例 |
耕地 |
| 0.59 | 2.06% | 0.00 | 0.00% |
居住用地 | 城镇住宅用地 | 16.24 | 56.61% | 18.78 | 65.46% |
城镇社区服务设施用地 | 0.01 | 0.03% | 0.00 | 0.00% | |
农村宅基地 | 0.95 | 3.31% | 0.00 | 0.00% | |
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 | 机关团体用地 | 0.34 | 1.19% | 0.31 | 1.08% |
教育用地 | 2.47 | 8.61% | 3.39 | 11.82% | |
医疗卫生用地 | 0.24 | 0.84% | 0.24 | 0.84% | |
社会福利用地 | 0.67 | 2.34% | 0.42 | 1.46% | |
商业服务业用地 | 商业用地 | 1.84 | 6.41% | 0.37 | 1.29% |
商务金融用地 | 0.03 | 0.10% | 0.00 | 0.00% | |
其他商业服务业用地 | 0.02 | 0.07% | 0.02 | 0.07% | |
工矿用地 | 工业用地 | 0.49 | 1.71% | 1.46 | 5.09% |
交通运输用地 | 公路用地 | 1.27 | 4.43% | 0.62 | 2.16% |
城镇道路用地 | 1.20 | 4.18% | 2.20 | 7.67% | |
交通场站用地 | 1.47 | 5.12% | 0.47 | 1.64% | |
其他交通设施用地 | 0.16 | 0.56% | 0.16 | 0.56% | |
公用设施用地 | 供水用地 | 0.16 | 0.56% | 0.15 | 0.52% |
供电用地 | 0.04 | 0.14% | 0.04 | 0.14% | |
邮政用地 | 0.05 | 0.17% | 0.00 | 0.00% | |
环卫用地 | 0.02 | 0.07% | 0.00 | 0.00% | |
其他公用设施用地 | 0.05 | 0.17% | 0.05 | 0.17% | |
绿地与开敞空间用地 | 广场用地 | 0.32 | 1.12% | 0.00 | 0.00% |
陆地水域 | 河流水面 | 0.01 | 0.03% | 0.00 | 0.00% |
其他土地 |
| 0.05 | 0.17% | 0.00 | 0.00% |
留白用地 |
| 0.00 | 0.00% | 0.01 | 0.03% |
合计 |
| 28.69 | 100.00% | 28.69 | 100.00% |
附表5土黄镇区用地结构规划表
单位:公顷、%
用地用海分类 | 规划基期年 | 规划目标年 | |||
一级类 | 二级类 | 面积 | 比例 | 面积 | 比例 |
耕地 |
| 4.84 | 7.11% | 0.00 | 0.00% |
农业设施建设用地 |
| 0.01 | 0.01% | 0.00 | 0.00% |
居住用地 | 城镇住宅用地 | 37.52 | 55.08% | 41.41 | 60.79% |
城镇社区服务设施用地 | 0.10 | 0.15% | 0.02 | 0.03% | |
农村宅基地 | 9.51 | 13.96% | 0.00 | 0.00% | |
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 | 机关团体用地 | 0.68 | 1.00% | 0.61 | 0.90% |
教育用地 | 5.00 | 7.34% | 4.90 | 7.19% | |
体育用地 | 0.08 | 0.12% | 0.47 | 0.69% | |
医疗卫生用地 | 0.32 | 0.47% | 0.13 | 0.19% | |
商业服务业用地 | 商业用地 | 0.63 | 0.92% | 1.58 | 2.32% |
其他商业服务业用地 | 0.57 | 0.84% | 0.48 | 0.70% | |
工矿用地 | 工业用地 | 0.12 | 0.18% | 0.12 | 0.18% |
采矿用地 | 0.30 | 0.44% | 0.29 | 0.43% | |
仓储用地 | 物流仓储用地 | 0.40 | 0.59% | 0.40 | 0.59% |
交通运输用地 | 公路用地 | 0.74 | 1.09% | 1.62 | 2.38% |
城镇道路用地 | 3.91 | 5.74% | 8.72 | 12.80% | |
交通场站用地 | 0.00 | 0.00% | 0.40 | 0.59% | |
其他交通设施用地 | 0.62 | 0.91% | 0.65 | 0.95% | |
公用设施用地 | 供水用地 | 0.05 | 0.07% | 0.00 | 0.00% |
供电用地 | 0.03 | 0.04% | 0.00 | 0.00% | |
供燃气用地 | 0.03 | 0.04% | 0.00 | 0.00% | |
邮政用地 | 0.47 | 0.69% | 0.00 | 0.00% | |
环卫用地 | 0.01 | 0.01% | 0.00 | 0.00% | |
其他公用设施用地 | 0.11 | 0.16% | 0.12 | 0.18% | |
绿地与开敞空间用地 | 广场用地 | 0.15 | 0.22% | 0.00 | 0.00% |
特殊用地 | 宗教用地 | 0.05 | 0.07% | 0.01 | 0.01% |
其他土地 |
| 1.87 | 2.75% | 0.00 | 0.00% |
留白用地 |
| 0.00 | 0.00% | 6.19 | 9.09% |
合计 |
| 68.12 | 100.00% | 68.12 | 100.00% |
附表6华景镇区用地结构规划表
单位:公顷、%
用地用海分类 | 规划基期年 | 规划目标年 | |||
一级类 | 二级类 | 面积 | 比例 | 面积 | 比例 |
耕地 |
| 4.91 | 11.27% | 0.00 | 0.00% |
林地 |
| 0.23 | 0.53% | 0.00 | 0.00% |
农业设施建设用地 | 乡村道路用地 | 0.38 | 0.87% | 0.00 | 0.00% |
居住用地 | 城镇住宅用地 | 21.84 | 50.13% | 30.11 | 69.11% |
农村宅基地 | 6.08 | 13.95% | 0.00 | 0.00% | |
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 | 机关团体用地 | 0.64 | 1.47% | 0.87 | 2.00% |
文化用地 | 0.36 | 0.83% | 0.63 | 1.45% | |
教育用地 | 3.40 | 7.80% | 3.40 | 7.80% | |
体育用地 | 0.00 | 0.00% | 0.15 | 0.34% | |
医疗卫生用地 | 0.09 | 0.21% | 0.30 | 0.69% | |
社会福利用地 | 0.00 | 0.00% | 0.23 | 0.53% | |
商业服务业用地 | 商业用地 | 0.06 | 0.14% | 1.77 | 4.06% |
其他商业服务业用地 | 0.06 | 0.14% | 0.06 | 0.14% | |
工矿用地 | 采矿用地 | 0.79 | 1.81% | 0.79 | 1.81% |
交通运输用地 | 公路用地 | 0.68 | 1.56% | 0.73 | 1.68% |
城镇道路用地 | 2.76 | 6.33% | 3.32 | 7.62% | |
交通场站用地 | 0.06 | 0.14% | 0.06 | 0.14% | |
公用设施用地 | 排水用地 | 0.32 | 0.73% | 0.31 | 0.71% |
绿地与开敞空间用地 | 公园绿地 | 0.00 | 0.00% | 0.44 | 1.01% |
广场用地 | 0.05 | 0.11% | 0.40 | 0.92% | |
其他土地 |
| 0.86 | 1.97% | 0.00 | 0.00% |
合计 |
| 43.57 | 100.00% | 43.57 | 100.00% |
附表7白马镇区用地结构规划表
单位:公顷、%
用地用海分类 | 规划基期年 | 规划目标年 | |||
一级类 | 二级类 | 面积 | 比例 | 面积 | 比例 |
耕地 |
| 0.01 | 0.03% | 0.00 | 0.00% |
居住用地 | 城镇住宅用地 | 0.00 | 0.00% | 24.70 | 82.69% |
农村宅基地 | 24.77 | 82.93% | 0.00 | 0.00% | |
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 | 机关团体用地 | 0.38 | 1.27% | 0.38 | 1.27% |
教育用地 | 1.75 | 5.86% | 1.75 | 5.86% | |
医疗卫生用地 | 0.17 | 0.57% | 0.17 | 0.57% | |
社会福利用地 | 0.13 | 0.44% | 0.13 | 0.44% | |
商业服务业用地 | 商业用地 | 0.00 | 0.00% | 0.07 | 0.23% |
交通运输用地 | 公路用地 | 2.24 | 7.50% | 2.24 | 7.50% |
城镇道路用地 | 0.26 | 0.87% | 0.26 | 0.87% | |
绿地与开敞空间用地 | 广场用地 | 0.00 | 0.00% | 0.01 | 0.03% |
特殊用地 | 宗教用地 | 0.16 | 0.54% | 0.16 | 0.54% |
合计 | 29.87 | 100.00% | 29.87 | 100.00% |
附表8渡口土家族乡镇区用地结构规划表
单位:公顷、%
用地用海分类 | 规划基期年 | 规划目标年 | |||
一级类 | 二级类 | 面积 | 比例 | 面积 | 比例 |
耕地 |
| 7.21 | 7.42% | 0.00 | 0.00% |
园地 |
| 8.02 | 8.25% | 0.00 | 0.00% |
林地 |
| 5.42 | 5.57% | 0.00 | 0.00% |
湿地 |
| 0.53 | 0.55% | 0.00 | 0.00% |
农业设施建设用地 |
| 0.66 | 0.68% | 0.00 | 0.00% |
居住用地 | 城镇住宅用地 | 0.00 | 0.00% | 18.28 | 18.80% |
农村宅基地 | 25.04 | 25.75% | 0.00 | 0.00% | |
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 | 机关团体用地 | 0.04 | 0.04% | 0.36 | 0.37% |
文化用地 | 0.00 | 0.00% | 0.53 | 0.55% | |
教育用地 | 0.46 | 0.47% | 0.46 | 0.47% | |
医疗卫生用地 | 0.79 | 0.81% | 1.17 | 1.20% | |
商业服务业用地 | 商业用地 | 17.96 | 18.47% | 33.74 | 34.70% |
娱乐康体用地 | 0.00 | 0.00% | 10.07 | 10.36% | |
其他商业服务业用地 | 3.08 | 3.17% | 3.72 | 3.83% | |
工矿用地 | 采矿用地 | 13.99 | 14.39% | 13.01 | 13.38% |
交通运输用地 | 城镇道路用地 | 7.06 | 7.26% | 2.16 | 2.22% |
公路用地 | 0.36 | 0.37% | 8.90 | 9.15% | |
交通场站用地 | 2.09 | 2.15% | 1.41 | 1.45% | |
绿地与开敞空间用地 | 公园绿地 | 0.00 | 0.00% | 1.13 | 1.16% |
广场用地 | 1.86 | 1.91% | 2.11 | 2.17% | |
特殊用地 | 宗教用地 | 0.16 | 0.16% | 0.16 | 0.16% |
陆地水域 |
| 0.16 | 0.16% | 0.00 | 0.00% |
其他土地 |
| 2.34 | 2.41% | 0.00 | 0.00% |
留白用地 |
| 0.00 | 0.00% | 0.02 | 0.02% |
合计 | 97.23 | 100.00% | 97.23 | 100.00% |
附表9片区规划指标分解表
单位:公顷
乡镇 | 片区 | 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 | 生态保护红线面积 | 耕地保有量 | 建设用地总面积 | 城乡建设用地面积 | 林地保有量 |
白马镇 | 花田间生态农旅融合发展片区 | 1115.57 | 294.65 | 1408.78 | 463.68 | 235.66 | 5576.82 |
渡口土家族乡 | 渡口农文旅综合开发片区 | 258.81 | 9072.39 | 413.69 | 291.04 | 205.7 | 8944.67 |
樊哙镇 | 角岭种养循环绿色现代农业村级片区 | 451.32 | —— | 579.65 | 185.87 | 91.4 | 2850.42 |
金花农旅融合乡村旅游村级片区 | 1093.91 | 6.29 | 1307.33 | 175.73 | 228.89 | 3812.95 | |
华景镇 | 佛耳坝生态农业片区 | 885.39 | —— | 1088.72 | 321.83 | 200.9 | 2934.58 |
鲢鱼生态农业片区 | 929.19 | —— | 1237.94 | 212.68 | 306.08 | 4146.92 | |
龙泉土家族乡 | 康养旅游中药材片区 | 62.61 | 11553.47 | 199.37 | 136.45 | 90.42 | 10458.92 |
中药材特色农副产品片区 | 123.76 | 4499.11 | 264.06 | 369.88 | 108.23 | 8510.87 | |
漆树土家族乡 | 漆碑茶产业片区 | 644.61 | —— | 772.73 | 72.74 | 119.89 | 3904.87 |
漆树农旅片区 | 318.06 | 2.68 | 387.1 | 299.6 | 120.09 | 2873.73 | |
三墩土家族乡 | 巴山云顶农文旅融合发展片区 | 811.79 | 21.78 | 1073.34 | 355.95 | 182.09 | 6254.82 |
土黄镇 | 茶叶中药材产业发展片区 | 965.79 | —— | 1209.17 | 240.98 | 183.4 | 4451.97 |
高铁新城片区 | 732.4 | —— | 1013.42 | 100.05 | 239.79 | 2058.37 | |
总计 |
| 8393.21 | 25450.37 | 10955.3 | 3226.48 | 2312.54 | 66779.91 |
附表10片区粮食应急保障供应网点基本情况表
应急 级别 | 企业名称 | 实际经营地址 | 企业性质 | 企业类型 | 日供应能力(吨) | 生产状态 (停产/生产) | ||
县级 | 大米 | 食用油 | 其它 | |||||
县级 | 宣汉县土黄镇应急供应网点 | 土黄镇 | 民营企业 | 供应网点 | 5 | 10 | 2 | 生产 |
县级 | 宣汉县华景镇应急供应网点 | 华景镇 | 民营企业 | 供应网点 | 5 | 10 | 2 | 生产 |
县级 | 宣汉县白马镇应急供应网点 | 白马镇 | 民营企业 | 供应网点 | 5 | 10 | 2 | 生产 |
县级 | 宣汉县樊哙镇应急供应网点 | 樊哙镇 | 民营企业 | 供应网点 | 5 | 10 | 2 | 生产 |
县级 | 宣汉县三墩乡应急供应网点 | 三墩乡 | 民营企业 | 供应网点 | 4 | 15 | 2 | 生产 |
县级 | 宣汉县渡口乡应急供应网点 | 渡口乡 | 民营企业 | 供应网点 | 4 | 15 | 2 | 生产 |
附表11片区近期重点建设项目表
项目类型 | 序号 | 建设类型 | 建设地点 | 项目规模(公顷) | 建设时序 | |
一产 | 1 | 畜禽养殖家庭化养殖场 | 樊哙镇柑子社区、花梨村;华景镇佛耳坝村、新橙村、红岩洞社区、漆园村、鹰嘴村;白马镇沙坪村;三墩土家族乡梨树村、龙洞村、大窝村、梨树村;樊哙镇古凤村、角岭村;土黄镇茶垭村 | 10.7 | 2021-2025 | |
2 | 畜禽养殖专业合作社 | 樊哙镇柑子社、角岭村、土黄镇大房村 | 0.98 | 2021-2025 | ||
3 | 水产养殖家庭化养殖厂 | 龙泉土家族乡黄连村;樊哙镇金花村;三墩土家族乡龙洞村、渡口土家族乡常乐社区 | 3.03 | 2021-2025 | ||
4 | 农业园区配套设施 | 土黄镇大房村;漆树土家族乡杉木村;华景镇牛石村、鹰嘴村;漆树土家族乡朝阳村 | 7.28 | 2021-2025 | ||
5 | 信园春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 土黄镇百堰社区 | 1.65 | 2021-2025 | ||
二产 | 6 | 漆树乡乘龙村建筑用石灰岩矿区 | 漆树乡乘龙村 | 21.34 | 2021-2035 | |
7 | 漆树乡长城村鲁家洞采石场 | 漆树乡长城村 | 35.42 | 2021-2035 | ||
8 | 宣汉县三墩乡建筑石料用灰岩 | 三墩乡龙洞村 | 43.26 | 2021-2035 | ||
9 | 宣汉县三墩乡龙洞村向家坡灰岩矿 | 三墩乡龙洞村 | 23.88 | 2021-2035 | ||
10 | 农副产品加工厂 | 樊哙镇金花村、高台社区、角岭村、古凤村、古凤村、花梨村;华景镇佛耳坝村、红岩洞社区、鹰嘴村、重山村;龙泉土家族乡草坝村;渡口土家族乡龙潭村;土黄镇碧溪村 | 16.61 | 2021-2025 | ||
11 | 樊哙镇土溪口酒厂 | 樊哙镇花梨村 | 0.09 | 2021-2025 | ||
12 | 热拌站 | 樊哙镇高台社区 | 0.39 | 2021-2025 | ||
13 | 土黄物流园区 | 土黄镇碧溪村 | 2.38 | 2021-2025 | ||
14 | 物流中心交易市场 | 土黄镇碧溪村 | 0.47 | 2021-2025 | ||
三产 | 15 | 渡口旅游综合体 | 渡口土家族乡果坝村、、龙潭村、桃溪村 | 9.11 | 2021-2025 | |
16 | 民宿 | 白马镇毕城村;龙泉土家族乡罗盘村;土黄镇万斛坝村 | 11.18 | 2021-2025 | ||
17 | 主题乐园 | 三墩土家族乡大窝村 | 21.64 | 2021-2025 | ||
18 | 康养基地 | 渡口土家族乡桃溪村 | 2.38 | 2021-2025 | ||
19 | 桑树坪大垭口索道服务站用地 | 三墩土家族乡大窝村 | 3.38 | 2021-2025 | ||
20 | 游客中心及附属设施 | 华景镇红岩洞社区、牛石村、月溪村 | 4.38 | 2021-2025 | ||
21 | 云端酒店、索道上站、滑雪场 | 龙泉土家族乡罗盘村、三墩土家族乡大窝村 | 5.38 | 2021-2025 | ||
交通项目 | 道路 | 22 | S502八台山至巴山大峡谷段新建工程 | 樊哙镇 | 21.53 | 2021-2035 |
23 | 城口经宣汉至大竹至邻水高速公路(四川境) | 樊哙镇、华景镇、龙泉土家族乡、漆树土家族乡、三墩土家族乡、土黄镇 | 298.95 | 2021-2035 | ||
24 | 龙泉土家族乡通乡公路 | 龙泉土家族乡 | 12.12 | 2021-2025 | ||
25 | 土黄至巴山大峡谷快速通道 | 樊哙镇、土黄镇 | 55.30 | 2021-2035 | ||
26 | 万源至开州 | 樊哙镇、漆树土家族乡、土黄镇 | 199.35 | 2021-2035 | ||
27 | 西渝高铁 | 渡口土家族乡、樊哙镇、华景镇、龙泉土家族乡、土黄镇 | 49.06 | 2021-2035 | ||
交通设施 | 28 | 规划停车场 | 樊哙镇、漆树土家族乡 | 3.03 | 2021-2025 | |
公服设施 | 便民服务 | 29 | 樊哙金花村办公室用地 | 樊哙镇金花村 | 0.03 | 2021-2025 |
30 | 行政办公区 | 土黄镇万斛坝村 | 0.54 | 2021-2025 | ||
31 | 土黄派出所 | 土黄镇陇溪村、万斛坝村 | 0.46 | 2021-2025 | ||
体育健身 | 32 | 文化体育中心 | 土黄镇万斛坝村 | 0.46 | 2021-2025 | |
33 | 19处休闲活动广场 | 樊哙镇、土黄镇、白马镇、华景镇、三墩土家族乡 | 7.12 | 2021-2025 | ||
教育 | 34 | 土黄镇中心幼儿园扩建项目 | 土黄镇万斛坝村 | 0.34 | 2021-2025 | |
35 | 土黄小学 | 土黄镇万斛坝村 | 0.39 | 2021-2025 | ||
36 | 樊哙镇中心校扩建项目 | 樊哙镇 | 3.11 | 2021-2025 | ||
医疗卫生 | 37 | 土黄镇卫生院迁建 | 土黄镇万斛坝村 | 1.81 | 2021-2025 | |
养老 | 38 | 土黄中心敬老院 | 土黄镇百堰社区 | 0.29 | 2021-2025 | |
39 | 宣汉县樊哙中心敬老院 | 樊哙镇高台社区 | 0.09 | 2021-2025 | ||
40 | 宣汉县华景敬老院 | 华景镇红岩洞社区 | 0.44 | 2021-2025 | ||
41 | 宣汉县龙泉中心敬老院 | 龙泉土家族乡坪溪社区 | 0.21 | 2021-2025 | ||
商服 | 42 | 马鞍村预留农贸市场用地 | 白马镇马鞍村 | 0.01 | 2021-2025 | |
43 | 农贸市场 | 土黄镇万斛坝村 | 0.09 | 2021-2025 | ||
44 | 漆树土家族乡长城坝边贸购物中心 | 漆树土家族乡长城社区 | 4.15 | 2021-2025 | ||
45 | 汽配中心 | 土黄镇陇溪村 | 0.09 | 2021-2025 | ||
46 | 三墩加油站 | 三墩土家族乡梨树村 | 0.04 | 2021-2025 | ||
47 | 洗车场 | 渡口土家族乡果坝村 | 0.03 | 2021-2025 | ||
48 | 龙泉土家族乡变电站 | 龙泉土家族乡水古村 | 0.31 | 2021-2025 | ||
49 | 土黄镇变电站扩容 | 土黄镇万斛坝村 | 0.27 | 2021-2025 | ||
宗教 | 50 | 拟建寺庙 | 樊哙镇古凤村 | 0.72 | 2021-2025 | |
自然灾害防治工程 | 51 | 防汛水利工程 | 华景镇鲢鱼村 | / | 2021-2025 | |
52 | 地质灾害综合治理工程 | 全域 | / | 2021-2025 | ||
安全生产防控工程 | 53 | 安全生产基础能力提升工程 | 全域 | / | 2021-2025 | |
54 | 交通安全防护工程 | 全域 | / | 2021-2025 | ||
聚居点建设 | 55 | 白马镇新增聚居点建设项目 | 白马镇 | 20.54 | 2021-2025 | |
56 | 樊哙镇新增聚居点建设项目 | 樊哙镇 | 12.51 | 2021-2025 | ||
57 | 华景镇新增聚居点建设项目 | 华景镇 | 26.19 | 2021-2025 | ||
58 | 土黄镇新增聚居点建设项目 | 土黄镇 | 24.23 | 2021-2025 | ||
人居环境整治 | 59 | 公厕 | 华景镇佛耳坝村 | 0.06 | 2021-2025 | |
60 | 垃圾处理场 | 土黄镇碧溪村 | 2.81 | 2021-2025 | ||
61 | 垃圾转运池 | 龙泉土家族乡河口社区 | 0.06 | 2021-2025 | ||
62 | 宣汉县前河五宝等8个乡镇垃圾处理站 | 渡口土家族乡、漆树土家族乡、华景镇、土黄镇 | 0.25 | 2021-2025 | ||
农用地整治项目 | 63 | 农用地整理 | 全域 | 242.88 | 2021-2025 | |
64 | 高标准农田建设 | 华景镇、三墩镇 | 70.26 | 2021-2025 | ||
65 | 高标准农田提质改造 | 漆树土家族乡、三墩土家族乡、樊哙镇 | 1591.64 | 2021-2025 | ||
66 | 宜耕后备资源开发 | 全域 | 42.1 | 2021-2025 | ||
建设用地整治 | 67 | 宅基地复垦 | 全域 | 701.22 | 2021-2035 | |
68 | 废弃工矿复垦 | 樊哙镇 | 1.28 | 2021-2025 | ||
生态修复 | 69 | 州河(前河)华景-土黄段、中嘴河、石溪河及三墩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项目 | 华景镇、土黄镇、白马镇、漆树土家族乡、三墩土家族乡 | 16.21 | 2021-2025 | |
70 | 矿山生态修复 | 樊哙镇、土黄镇 | 2.64 | 2021-20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