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空,无人听。集体有,跟着走!”,形象说明了发展村集体经济的重要性。有了集体经济,农民共同富裕才有了根本的保障、有了集体经济,农民才会关心和支持农村公共事务、有了集体经济,基层党组织才有更好的凝聚力和号召力。近年来,宣汉县积极探索新模式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增加村集体收入,助力农民增收致富,助力乡村振兴取得明显成效。
一是实行基金运作,营利收入大反哺。将资金、土地资源、生产资料、技术等生产要素,通过资金入股或要素折现入股等方式进行股权量化,占比分红或固定分红。如宣汉县实施的宣汉国家森林公园月亮坪森林康养资产收益和宣汉县巴山大峡谷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资产收益项目,将项目营利收入返还给纳入扶持范围的经济薄弱村,带动村集体经济发展取得明显实效。
二是盘活资产,“两项改革”见成效。全县始终抓住“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盘活农村闲置资产资源助力集体经济增收。以南坝镇沙湾村为例,该村积极探索“党支部合作社公司”模式,通过多渠道积极招商、推介多年闲置资源、资产,完成租赁,成功唤醒“沉睡”资源,走出了一条盘活农村闲置资产资源,助力集体经济增收的新路子。
三是“三方众筹”,解密资源变资产。毛坝镇天坪村,抢抓重点旅游项目建设机遇,采取“集体农户社会资本”模式,依托月亮坪森林康养旅游度假区建设,共建一批乡村旅游、体验农业及配套服务项目,以市场化运作建设村域景区,发展农家乐、民宿等经营模式,打造及旅游观光、餐饮、住宿、采摘、娱乐于一体的综合体,通过村集体资金投入占比获得收益分红、保底分红,实现了村集体存量资产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
四是“一引三统”土地流转保双赢。柏树镇石梁村聚焦破解“土地小散荒自主经营多、带动吸引差、经济效益低”等问题,积极引导农户在自愿联合的基础上,将农户名下的低效产业腾退地、撂荒地有偿流转给村集体经济组织,村集体经济组织利用撂荒耕地治理补助等配套扶持政策,按照“一引三统”(党组织引领、统一整治、统一管理、统一经营)模式,对流转土地进行集中提档管治,提高用地质量。再由村集体组织有偿将整治后的土地流转给信誉良好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托管生产,实现农户和集体双赢。
五是独立投资,变废为宝惠民生。为拓宽群众增收渠道,东乡街道牛背村深入推进“一村一项目,党建引振兴”行动,通过反复实地调查走访,自筹资金,因地制宜将经济效益短、平、快的食用菌作为村集体经济产业发展,采用玉米芯和秸秆碎渣等为“菌棒(床)”的主原料,既变废为宝,又从源头上遏制了群众焚烧秸秆和农业废弃物。
六是托管服务,创新发展“稻渔”。胡家镇鸭池村立足产业发展特色、生产劳动力不足现状,全面推进农业生产托管服务。通过全产业链托管、菜单式多环节托管、股份合作分红、股份托管并行、专业化托管等多种托管服务模式,创新发展“稻渔”综合种养,为农户提供耕、种、防、收、销等全部或部分作业环节生产性服务,增加集体经济收入。
七是赋能“1+3”,带动经济大发展。峰城镇仁义村利用气候优势,发展车厘子产业,积极探索“1+3”模式(即“一个好产业”“公司党支部农户”),由村党支部牵头协调土地,解决各类矛盾纠纷;引进业主负责具体实施,与当地农户签订土地入股和劳动合同,前期主要以现金方式补偿农户,投产后村集体、农户按照约定比例进行分红,建立起风险共担、利益共享、三方有责的产业经营生产模式。
八是投资撬动,“三金”注入增活力。普光镇大田村充分聚合“地方政府、企业业主、浙江定海”三方力量,通过招引农业有限公司投资、财政衔接资金支持、东西部协作资金扶持等方式,通过土地流转大力发展蓝莓产业,实现了吸纳周边群众入园务工增收、东西部协作资金入股分红、村集体留存、持续释放“三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