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汉县中药材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来源:宣汉县统计局
发布日期:2022-06-16
点击数:人次

  近年来,宣汉县立足土地资源和农业生产环境优势,将中药材作为特色优势产业来培育,并纳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经过几年的努力,中药材产业的发展规模日益壮大,生产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经营方式不断创新。目前,中药材产业化发展的框架已具雏形,已初步向基地标准、品种多元、产品优质化方向发展。

  一、宣汉中药材品类资源状况

  宣汉县位于四川东北边缘大巴山南麓,地处东经10722ˊ29〞~10832ˊ47〞,北纬3106ˊ08〞~3149ˊ57〞。全县幅员面积4272平方公里,平均海拔780米,最高2458米,最低277米,境内地形复杂、山势逶迤,由东北向西南倾斜绵延;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年均气温16.8℃,年均降雨量1230毫米,年均蒸发量1118.0mm,年均日照1462.5小时。宣汉县具有独特的地源条件和立体气候,造就了境内物种的多样性,全县野生植物3000余种,野生动物约400种,野生动植物中有植物药171种,动物药39种,被称为"药物之乡"。

  木本药材品类。常见的木本药材有厚朴、木瓜、黄柏、栀子、枳壳、银杏、木通、金银花、云实、山茱萸等10多个品类。厚朴、木瓜、黄柏、栀子、枳壳、金银花、山茱萸、银杏多为人工栽培,木通、云实等多为林下野生。人工栽培面积较大的有厚朴68600亩、木瓜13600亩,黄柏、栀子、杜仲、枳壳、银杏栽植面积都在2000亩以上,山茱萸有零星栽植。

  草本药材品类。常见的草本药材有云木香、党参、黄连、天麻、重楼、石斛、桔梗、白芷、大黄、前胡、玄参、百合、白芨、芍药、大荔、防风、独活、柴胡、决明子、赶黄草、鱼腥草、金钱草、车前草、淫羊藿、半夏、贯众、薯蓣、紫菀、藏红花等近30个品类。木香、党参、黄连、重楼、石斛、桔梗、白芷、大黄、前胡、玄参、百合、白芨、芍药、大荔、防风、独活、柴胡、赶黄草、鱼腥草、紫菀、藏红花多为人工栽培,天麻、金钱草、车前草、半夏、薯蓣、贯众等多为四旁或林下野生。人工栽培面积较大的有木香、桔梗、党参、玄参、白芷、百合、大黄、黄连、前胡。人工种植淫羊藿已经取得成功,紫菀、藏红花、重楼、石斛等还处于引种试验阶段。

  药用动物品类。目前了解的主要有野生的獐子(产麝香)、蛇类、蜈蚣、蟾蜍、蜂房等,除人工养蜂以外,其余均无人工养殖。

  药用菌类。目前了解的主要有灵芝、猪苓、茯苓等三个品类,均有少量人工种植。

  二、宣汉县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

  基地建设现状。全县木本药材种植面积较大的有厚朴、木瓜、杜仲、黄柏等种类,主要分布在龙泉、渡口、漆树、三墩、华景、土黄等乡镇;草本药材种植面积较大的木香、党参、丹参、桔梗、玄参、柴胡、益母草等种类,木香、党参等多年生草本药材主要分布在龙泉、三墩、漆树、渡口四个乡海拔1500米以上区域,种植区域和规模相对稳定没有大的变化,丹参、桔梗、玄参、柴胡、益母草等一年生草本药材主要是在东乡、红峰、塔河、观山、白马等较低海拔乡镇发展,种植区域和种植规模都随市场波动而变化。

  生产组织形式。主要有三种:一是农户自发组织生产。二是订单生产,依托一些国内中药企业药材基地为后盾,县域中药材企业、专业合作社与农户签订种植协议,根据订单组织生产,避免了中药材生产的盲目性。三是合作社或中药材企业直接承包或组织社员承包农民土地及山地连片种植,形成基地规模化生产。

  中药材产业政策保障情况。2014年县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全县中药材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2016年县委、县政府又将中药材列入全县“牛、药、果”三大骨干产业,并先后出台了《宣汉县激励农业科技人员创新创业专项改革试点方案》《关于鼓励和引导工商资本投资发展现代农业的实施意见》等系列扶持政策予以重点扶持;林业上从退耕还林、社会造林补贴、县级财政支农资金等方面都对中药材产业发展进行了重点扶持,历年来整合林业项目资金投入已达2700余万元;扶贫上也从扶持产业发展资金方面对中药材产业发展进行了倾斜,仅2017—2018年,财政涉农整合资金就投入了1670万元用于扶持产业发展。

  龙头企业及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及带动情况。全县现有宣汉县琦云药业有限公司、龙森中药材有限公司、四川仲泰中药业有限公司、宣汉润洋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百里峡中药材有限公司、宣汉北山中药材种植有限公司等多家从事中药材生产及销售的龙头企业,组建了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32个。发展模式主要以政府引导、项目发展、龙头企业带动的方式。一是木本药材由于周期长、见效慢,主要通过整合项目进行发展,2008年以来整合退耕还林后续产业、新增退耕还林后续产业专项建设、造林补贴、第二轮退耕还林以及扶贫项目已新建中药材种植基地10万亩,投入项目资金2700余万元。二是草本药材由于周期短、见效快,且目前尚无相关项目支持,主要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发展。龙森中药材有限公司采取公司提供种苗、种植技术,农民出土地、劳务,保护价回收产品的模式在全县近20个乡镇发展丹参、玄参、柴胡、益母草等草本中药材近万亩;四川仲泰中药业有限公司、宣汉县润洋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宣汉北山中药材种植有限公司则采取流转、租赁农村土地、聘请农民务工的模式种植淫羊藿、桔梗、丹参、白芷等草本中药材5000余亩;百里峡中药材有限公司则依靠其固定的销售网络发动农民种植云木香3万多亩。

  中药材加工及销售情况。目前仅有宣汉县琦云药业有限公司一家龙头企业从事中药材深加工,四川仲泰中药业有限公司、龙森中药材有限公司、宣汉县润洋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宣汉北山中药材种植有限公司、百里峡中药材有限公司、宣汉瓦子山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等6家企业建成了烘干、切片等初加工设备。

  宣汉县中药材销售主要通过龙森中药材有限公司、百里峡中药材有限公司、四川仲泰中药业有限公司、北山中药材商贸有限公司及部分中药材销售经纪人收购以原材料的形式销往河南、广西、安徽、重庆、成都等地的大中型制药厂或中药材批发市场。

  中药材品牌打造情况。目前四川龙森中药材种植有限公司已获“四川省第三批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认定,并成功注册“龙森”商标,该公司三墩土家族乡大窝村、梨树村中药材基地成功创建“省级中药材森林食品基地”和“林下种植类省级林下经济中药材示范基地”;宣汉百里峡中药材有限公司也已申报“四川省第四批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该公司申报的“木香种植连作法”已获国家专利批号,并正在注册“峰丛罗盘”商标;道地药材认证方面由于国家层面秦巴山区道地药材名录还没建成,所以目前还不能开展此项工作。

  三、中药材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尽管全县中药材产业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并已步入省级中药材种植大县行列,但与省内中药材产业大县相比还有差距,主要表现在:

  种植分散、规模较小。大多数农户都是利用边角地、瘦地和一些旱地、山坡地、果园慢慢地发展起来。尽管近年来通过龙头企业的带动涌现了一些中药材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的典型,但整体连片种植的还不是很多,且连片面积规模不大,能连成千亩一片的规模基地目前也不多,规模化程度较低。

  标准化种植程度较低。农民对中药材GAP(中药材GAP(Good AgriculturalPractice)即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就是规范中药材生产全过程,以保证中药材的真实、质优、稳定、可控。)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种植、管理、施肥、施药、采收都比较随意,种植的不规范,这将成为制约中药材发展的“瓶颈”。

  缺乏中药材专业批发市场。目前,全县尚无中药材交易市场,多数产品靠龙头企业、经纪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牵线搭桥,寻找客商,组织化程度低。

  品牌建设力度不强。宣汉县有多种中药材品质优良,地道药材也很多,但一直没有叫得响的品牌,正式商标较少,道地药材产品被冠以别人的名号,处于为人作嫁衣的尴尬境地。

  缺乏精深加工的龙头企业。宣汉是药材种植大县,除琦云药业有限公司一家制药企业外,现有的其余药材企业也只限于对于药材的简单烘干、清洗等初加工,缺乏精深加工。直接出售初级产品,附加值低,产业链短,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药材产业的发展。

  缺乏从产业扶持的相关机制。我国中药材种植生产阶段按照农副产品性质来进行管理,被专业经营者或者医药公司收购后就属于药品,按药品性质由中医药管理部门进行管理。种植生产阶段从国家、省级层面按行业归口管理模式,木本药材划归林业部门管理,草本药材划归农业部门管理。全县现有林业项目木本药材发展可以纳入,草本药材发展却不能纳入,所以需要加大财政资金切块安排和整合项目资金对发展草本中药材发展的支持力度。

  中药材产业基地基础设施滞后。中药材适宜生长在高山区,而这些地方往往交通不方便,农用物资和农产品主要靠人力运输,运输成本高,降低了药材生产的经济效益。

  四、加快中药材产业化发展的建议

  根据目前中药材发展的现状,要进一步做大做强中药材产业,在于重点打造“四大板块”(试验示范板块、标准化种植板块、产地加工板块、旅游观光板块),构建“四大体系”(科技研发体系、标准化生产体系、质量可追溯体系、市场营销体系),实现全县中药材产业“升级版”。

  一是推进基地规模化、标准化建设。按照“因地制宜、推动优势品种向优势区域集中”原则,优化全县中药材种植基地布局。东北部高中山地区乡镇重点发展以木瓜、厚朴、黄柏、为主的木本中药材基地,同时兼顾发展以木香、党参、天麻、桔梗为主,适宜高山种植的多年生草本中药材;中部中低山地区乡镇重点发展以丹参、玄参、白芷、柴胡为主,适宜中低山种植的一年生草本药材;重点打造一批中药材种植标准化示范基地;鼓励龙头企业和骨干企业采取“公司 基地农户”的方式,建立中药材原料基地,引导企业开展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加大对周期短、见效快的草本中药材发展的财政投入力度。

  二是加强龙头企业培育。通过“内扶外引”培育具有一定规模的中药材精深加工龙头企业,实施中药材提速增效计划。其一是鼓励本地制药企业引进先进设备,改进加工工艺,利用本地中药材原产品规范化生产中药饮片、中成药等传统产品的同时,积极开展功能饮料、功能性食品等延伸性产品研发。其次是加大中药材初加工扶持力度,积极支持中药材种植、加工企业购置中药材切片、烘干设备,对新建切片及烘干设备的企业或专业合作社予以重点支持;支持本地制药企业开展本土道地中药材产品研发,开发新产品,增加农民收入;多方扶持一批药企实施精深加工项目,促其尽早落地,打造中药材精深加工企业。三是积极鼓励和支持具有一定经营规模的本县涉农个体主体升级为专业合作社、企业,助推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组织提档升级。

  三是强力推进品牌化建设。坚持科技兴药,质量兴药,切实把品牌建设放在突出位置,争创名牌产品,做大唱响“生态品牌”、“原产地品牌”等特色品牌。选择优势中药材品种,围绕市场搞加工,围绕加工建基地,突出特色,扩大规模,提高档次,形成“特色 规模档次”的经营格局,打造宣汉中药材品牌。积极鼓励企业和专业合作社采取商标注册、专利申请、申报国家地理标志、有机中药认证、绿色中药认证、森林食品基地认定、评优选优等方式,提高宣汉中药材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四是加强市场交易体系建设。以“互联网中药材”为突破,依托宣汉农村电商平台,强化宣汉中药材产品与全国中药材综合市场与专业市场、中心市场与区域市场、批发市场与零售市场的衔接和推介力度,加强产品包装,积极发展线上销售,提高宣汉中药材产业吸附力。充分发挥药材专业经济组织及药材种植大户、经销大户的作用,支持、培训、培养一批“药经纪”进入市场,及时提供药材市场信息,预测市场行情。

  五是强化中药材重点产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中药材重点产区的道路、灌溉、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保障中药材产业发展生产需要。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