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汉县创新扶贫资金使用方式切实拓宽贫困群众收入渠道
来源:县财政局
发布日期:2020-11-03
浏览次数:

宣汉县创新扶贫资金使用方式,积极探索资产收益扶贫,在推动产业发展和帮助贫困群众增收方面取得明显成效,将贫困群众与产业经营主体结成利益共同体,精准扶贫补齐短板。成功实现2019年底211个贫困村全部摘帽20.08万贫困人口如期脱贫。

一、主要做法

聚焦深度贫困区、贫困村、贫困人口,用好用活资产收益扶贫政策,有效保障贫困群众增收。一是资金入股,农民保底有分红。把巴山大峡谷旅游开发扶贫核心、辐射区域21个乡镇作为实施主体,2017年至2019年累计投入2.538亿涉农资金到巴山大峡谷旅游公司,按照“保底收益+按股分红”模式,让贫困户成股东获利,增加财产性收入,形成贫困户、公司互促共赢格局。截至目前,收益分红资金达1500余万元,樊哙、龙泉、渡口等21个乡镇的贫困村、非贫困村在册贫困人口全覆盖受益。二是盘活产业,农民摇身变股民。发挥金融扶贫先导和杠杆作用,破解资金瓶颈难题,以金融扶贫富民工程为主要抓手,破解农民增收致富、发展产业资金短缺这一瓶颈,推行产业扶贫“资产收益”脱贫新模式。投入财政涉农资金220万入股专合社,实行资产量化,农民摇身变股民,实现按期分红。庙安水果专业合作社采取“政府+专合社+创新创业+电子商务+农户”模式,其收益实行“11233”分成模式,即在专合社收益中,10%作为村集体经济收入、10%作为合作社公积金、20%作为科技人员创新创业分红、30%作为股权量化分红,30%作为社员分红资金,截至目前,专合社实现85户233人脱贫,人均增收1500元以上。三是吸引能人,农民增收促脱贫。毛坝镇天坪村按照“引入工商资本、资产收益融合发展”的思路,投入浙川东西部扶贫协作资金1030万,财政涉农资金350万,引入能人饶猛创建“四川松柏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成功流转土地6000多亩,发展清脆李产业。已建成青脆李生产园区23个、种植皇冠李2.7万余株、高山青脆李29.9万株;建有猕猴桃示范园、水果采摘观光园、乡村旅游接待中心。目前,项目区覆盖贫困人口494户、1416人,为让村民共同参与公司的发展,成立了专业合作社,每年为群众增加土地流转收入400余万元。聘请村民在公司签订务工合同,每人每天按70元至200元不等的工种工资,人平年收入可达2万元至4万元。每年投入32万余元为63名正式员工购买了社保,到龄时每人每月可增收1250元。每年投入4万元为350名务工人员(贫困群众115人)分别按100元档、200-500元档购买农保,到龄每月可增收95元。此举,让多年在外地务工的村民回到了家里,实现就近就业,既有了丰厚的经济来源,又照顾了家里的老小,还促进了村社的发展。同时,公司还带动园区周边3000多群众发展产业,帮助山区群众稳定增收。

二、工作成效

始终坚持“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发展思路,拓宽了贫困农户稳定增收渠道,增强了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提高了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实现了贫困与非贫困群体、社会组织、政府多方共赢的良好局面。一是有效激发内生动力,实现贫困群众稳定增收。通过涉农资金的投入,解决企业、合作社发展瓶颈,让企业发挥更好的效益,群众踊跃将资金、土地、林地等资源进行入股定期保底收益,同时闲散劳动力可就近务工取得工资性收益,全面激发群众脱贫增收内生动力。截止到目前,全县共计安排整合涉农资金2.56亿元,用于推广实施资产收益扶贫项目。2019年全县有1200余贫困户到入股经营实体务工,增加工资性收入906万元,收益部分用于贫困户分红106.9万元,涉及986户2339余人,贫困户户均增加资产性收入300元以上,人均增收110元。二是不断壮大产业规模,实现特色产业快速发展。大力支持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将资产收益扶贫资金全部投入到区域内有影响力、热心助弱济贫的企业、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全县发展佳肴食品、绿源春茶、徐鸭子食品等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23家,培育有桃花米业、锦宏蜀宣牧业等省级龙头企业4家,佳肴、康奕达等市级龙头企业25家,有效带动2920户贫困户实现脱贫增收。“峰城玉米”、“宣汉脆李”、“漆碑茶”、“宣汉肉牛”、“老君香菇”、“黄金黑木耳”、“桃花米”、“蜀宣花牛”等8个已成功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宣品天下肉牛”和“宣汉黑木耳”被四川省认定为首批省级特色农产品。三是加快发展集体经济,实现脱贫巩固有力保障。通过资产收益分红加快发展集体经济,收益分红部分留在村集体,增强贫困村集体经济实力,为全面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宣汉县北山中药材种植商贸有限公司注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30万元,新发展白芷、百合等中药材200亩,吸纳樊哙镇角岭村30户贫困户入股,加上务工收入,年人均增收5000元,实现当年脱贫,与此同时,村集体经济收入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