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最穷最差的山区变成最富最美的景区
来源:县文化体育和旅游局
发布日期:2020-01-07
浏览次数:

——宣汉县积极探索贫困山区以文旅开发促脱贫奔康新路子

党的十八大以来,宣汉县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责任、最大的民生工程、最大的发展机遇,立足境内巴山大峡谷片区“守着绿水青山过苦日子”的根本现实,紧紧围绕资源大做文章、做大文章,大力实施“开发扶贫”“全域旅游”战略,全力推进巴山大峡谷文旅扶贫综合开发项目,直接带动巴山大峡谷片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从2014年的9.1万人减少到2018年的0.8万人,建档立卡贫困村从2014年的102个减少到2018年的15个,带动片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2100元,成功走出了一条贫困山区依托文化旅游实现脱贫奔康的新路子。

一、大力推进项目建设,坚持高标准打造景区

宣汉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大保护、大开发、大发展”的理念,注重文旅扶贫与生态保护相结合,精心打造景区。一是高点站位、精心规划。景区以国家5A级旅游景区标准进行规划,总体规划面积575.1平方公里,其中核心区面积298.3平方公里,由溪口湖生态观光区、巴人谷民俗休闲区、罗盘顶养生养心区、桃溪谷体验度假区“四大板块”组成,致力于打造中国最大的岭脊峰丛观景平台、中国最适宜的避暑康养胜地、中国南方最大的天然滑雪场和全国巴文化高地。二是头号工程、全力建设。景区总投入超210亿元,一期工程于2016年1月开工建设,投入资金已超130亿元,实行封闭施工、一次建成、整体开放,在2018年8月正式开园三是建成运营、成效初显。景区从开园至今,已累计接待游客160.78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10.25亿元。

二、全面改善基础设施,突破区域性脱贫瓶颈

通过巴山大峡谷文旅扶贫项目的实施,整个景区新建道路235.5公里,铺设管网总长度908.6公里,新建建筑面积53.6万平方米,打造绿化景观带107.7公里,推动巴山大峡谷片区交通条件得到极大改善,整体面貌发生巨大改变,特别是景区内环线把深山的各个村社融通联网,景区快速通道成功连接川陕高速,目前,巴山大峡谷景区到高速入口仅需0.5个小时车程,到宣汉县城的车程从以前的2.5个小时缩短至1个小时,成功打通了大山深处的“致富路”,让片区贫困人口脱贫奔康有了根本保障。

三、构建利益联结机制,带动贫困户持续增收

宣汉县坚持把文旅扶贫的长远效益与脱贫计划有机结合起来,根据“全面覆盖、多点增收、一户不漏”的原则,积极构建景区建设与脱贫增收的利益联结机制,成功探索出“七大脱贫模式”,有效带动片区9.1万名贫困人口持续增收、稳定脱贫。

一是资源入股带动脱贫。积极引导农户将景区开发区的土地、林地等资源入股分红,并按照稻田600元/亩、旱地400元/亩、林地230元/亩的标准折价入股。同时,在景区建成运营前按当年土地(林地)流转价格进行补偿,景区建成后拿出运营收入的10%,按“下要保底、上不封顶”的方式进行分红,其中,4%用于土地补偿,4%补给景区原住民,2%作为村集体经济收入,景区上市后实行持股分红。目前,已有17959名贫困人口参与入股,实现人均年固定增收600元以上。

二是劳动就业带动脱贫。在景区建设阶段,建立“片区贫困劳动力资源数据库”,结合景区建设项目用工需求,吸纳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到景区建设就近务工,吸收了6322名贫困人口务工,人均年增收1.8万元以上。景区运营后,搭建“家门口务工”平台,根据当地贫困人口年龄结构和就业能力,结合政府设岗、企业供岗需求,针对性开展旅游服务员、导游、土家菜厨师、观光车驾驶员等专项技能培训,做到成熟一个、聘用一个,有效引导有能力、懂技术的贫困人口上岗就业。目前,景区已开展各项技能培训8064人次,6738人实现在家门口就业,带动3563名贫困人口脱贫,人均年增收1.9万元以上。

三是经合组织带动脱贫。积极引导农业科技人员、返乡农民工、工商业主“三类人才”在景区创业,采取“能人+公司+贫困户”、“能人+贫困户”、“经合组织+贫困户”等方式,贫困人口根据自愿、合法的原则,以山林、果园、土地、房产等生产资料作价参股,经营业主并返聘贫困人口在经济实体中从事管理和生产工作,拓宽贫困人口增收致富渠道,解决后续发展及稳定增收问题。目前,景区已培育能人公司55个,经合组织123个,带动20834名贫困人口实现人均年增收700元。

四是经营帮扶带动脱贫。依托巴山大峡谷土特产品,加大对旅游产品的开发力度,打通农村电商销售渠道,打造独具特色的“商业风情街”,鼓励和支持有条件、有意愿的贫困人口在景区按规划摆摊设点,销售巴人服、手工艺品、巴山药蜂蜜、老腊肉等土特产品,经营农家乐、提供特色美食等餐饮服务。目前,景区已培育土特产商店20家、农家乐32家、餐饮服务15家,景区开园以来零售品销售额达2500万元,有效带动2800余名贫困人口实现人均年增收3000元以上。

五是农旅联动带动脱贫。坚持“一个农业产业园区就是一个旅游景点”的发展思路,按照景区标准打造农业产业园区,大力发展“牛、药、果、茶、菌”等五大特色产业,积极引导贫困人口参与农业产业园区经营和务工,大力探索“农事体验、观光旅游、休闲度假、民俗旅游、健康养生”等农旅融合发展形式,不断满足游客的需求,做到以农促旅、以旅兴农。目前,景区已发展茶叶、中药材、花卉等特色农业产业3.2万亩,带动26000余名贫困人口实现人均年增收2000元以上。

六是文旅融合带动脱贫。建立当地民间艺人、巴文化传承人名录,广泛开展薅草锣鼓、巴人钱棍舞等“巴文化”传承培训活动,积极吸引当地贫困人口通过兼职当演员、当传承人等方式,参与巴文化活动。同时,邀请央视著名导演哈文精心编排巴文化大型情景史诗剧《梦回巴国》,精心推出巴人寨民宿、巴人宫、国家非遗民俗展演等12个文旅产品,为贫困人口搭建更多表演舞台,创造更多增收机会。目前,已有870名贫困人口常态参与巴文化文艺展演,实现人均年增收1500元以上。

七是广厦行动带动脱贫。景区核心区内共实施“广厦行动”15732户、54676人(其中易地扶贫搬迁1783户、6792人,土溪口水库移民安置584户、2715人),极大改善了景区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同时,由政府引进投资公司出租金,对景区500户 “广厦行动”改造住房进行投资扩建,把“搬迁房”变“商住两用房”,为贫困户找到生财“新门路”。

预计到2020年,巴山大峡谷文旅扶贫景区将实现年接待游客200万人次以上、旅游综合收入30亿元以上,直接带动片区整体脱贫奔康,辐射带动周边21个乡镇、46万余人增收致富,建成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和全国规模最大的文旅扶贫示范区。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