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汉乡村振兴简报(第6期)
导读目录
●经验做法
四川宣汉:“一村一项目”壮大村经济
宣汉县抓实抓细衔接资金项目“端口”管理
●工作动态
马渡关镇“四个一批”治撂荒土地兴产业
●简讯
●政策宣讲
经验做法
四川宣汉:“一村一项目”壮大村经济
四川省宣汉县君塘镇君坝村这个小山村,近日因诸多金融机构、企业家代表的到来,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宣汉县委副书记、县长陈军说,他们正按照达州市第五次党代会工作部署,通过“一村一项目f党建引振兴”项目推介暨“银政企”融资对接会的形式,激发乡村发展新活力。近年来,宣汉县在实施“一村一项目”乡村振兴行动中,坚持“培育一个优质项目、壮大村集体经济、培养一批新型农民”,成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有力举措之一。
特色引领,推动产业升级
君坝村交通便利,距县城仅20分钟车程,优越的森林资源、富饶的农副产品和高品质的民宿酒店蓄积了该地区县域经济发展新动能,成为其持续发展的独特优势,吸引着慕名前来的游客。
君塘镇党委书记陈欢说,君塘镇借势借力谋发展,引入企业打造富有特色的民宿、因地制宜地开发采摘和垂钓等休闲项目、推出具有本地特色的菜品,让游客可以观赏美景、饱尝美食的同时了解当地特色产业,从而带动当地居民就业增收,促进农文旅融合发展。在宣汉县的339个项目中,大成镇马滩村的蜀宣花牛、普光镇大田村的蓝莓谷、樊哙镇柑子村的泰椒、东乡街道牛背村的金丝皇菊等种植养殖类项目,以及巴山大峡谷、洋烈水乡等旅游类项目,带动和辐射着全县农村经济的发展。“特色产业的发展,改变了农村只能种田种稻的旧貌,不但让企业获得发展新机遇,还让家乡人民搭上共同致富的快车,这些变化让我倍感欣慰。”返乡创业的企业家符映宏看到家乡的变化,道出了在家乡投资创业的缘由和心得体会,“只有做出特色,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选贤任能,凝聚发展合力
君塘镇湾桥村党支部书记符纯祥指着湾桥村的青花椒产业园说,这片土地之所以能从“荒山”变成“金山”,源于4年前的一次群众会议,“利用荒山发展产业增收,是大家都赞成的主意,但前期投入多、成本回收周期长的难题浇灭了村民的热情。”于是大家商定,由党员组织成立专业合作社发展青花椒产业,经营5年后再承包给业主,解决了招商引资难题。目前,全村发展青花椒1600余亩、蜂吻梨500余亩、两个专业合作社、1个集体组织经济产业园、两个花椒烘干房建成投用并拥有4套烘干设备,共实现年产值500余万元。乡村振兴,关键在人。2021年,宣汉县强力推进新一轮重点乡村帮扶工作,选派了一批懂经营、有技术、乐于奉献的高素质人才,深入基层一线开展驻村帮扶工作。全县共计为230个帮扶村择优选派驻村帮扶干部692名,其中第一书记230名、驻村工作队队员462名,实现全覆盖选派驻村工作队。这群“领头羊”以实干担当之姿,同当地党委、政府携手并进,积极探索产业发展的多种实现形式,凝聚各方社会力量,力争画出最大同心圆。
优化环境,厚植创业沃土
科技赋能项目推介,绘就美好乡村振兴蓝图。扫一扫二维码,便可浏览每个村(社区)的特色项目规划概况,园区图片、项目简介、优惠政策、村(社区)党支部书记联系方式等信息一目了然。宣汉县运用H5线上展示平台这一新颖的推介方式,营造重商、亲商、爱商的良好氛围,厚植创业沃土,以优良的营商环境吸引企业进村,全方位、多层次地发掘并释放县域经济发展潜力。宣汉县推介的339个特色农文旅产业项目中,包括对外招商项目197个、对外租赁项目38个、村集体自主经营项目79个、其他项目25个,涵盖种植、养殖、深加工、农旅结合、资产租赁等多个类别,让投资者可以通过“横向+纵向”对比的方式进行多样化选择,实现更正确、更明智的投资决策。截至目前,宣汉县已有多个农文旅项目所在村(社区)的党支部与对应企业签约,开启农旅融合高质量发展新征程。此外,更有农行、邮储、农商银行等金融机构通过“一村一项目”意向授信100亿元,以金融力量助力项目平稳健康发展,全力护航企业在乡村振兴路上越走越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5年脱贫攻坚过渡期、全国革命老区县、四川省扩权强县试点县和少数民族地区待遇县等国、省优惠政策齐聚宣汉,为投资者吃下‘定心丸’!”陈军在描绘发展蓝图时说,落实企业水电气价格优惠、争取扶持资金等不断优化营商环境的务实举措,充分调动起投资者的积极性并增强其信心,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达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摘自《农民日报》)
宣汉县抓实抓细衔接资金项目“端口”管理
宣汉县紧紧围绕项目库建设、资金使用、项目实施,推行保障、谋划、督导“端口”管理机制,坚持“一盘棋”部署、“一个库”储备项目、“一把尺”监督检查“三个一”要求,堵住源头,全过程规范和推进项目资金使用管理,提高资金精准使用成效,为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夯实乡村振兴发展基础提供坚实支撑。
一、坚持“三强化”同步抓实部署。充分发挥涉农整合资金领导小组作用,切实增强各级各部门资金项目整体意识。一是强化组织协调。领导重视是抓好资金项目工作的前提,宣汉县及时根据人员变化调整明确县涉农整合资金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例会,研究安排涉农整合资金项目计划,部署项目督查调度,针对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集体研究制定解决办法,统筹协调推进项目建设工作。二是强化落实责任。围绕衔接资金项目管理过程的关键主体、重要环节、核心问题,强化基层资金管理、项目库建设、绩效管理等重点、难点、堵点问题,制定了《宣汉县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管理办法》《宣汉县整合财政涉农资金管理办法》《财政涉农整合资金信息公开和公告公示制度》等文件,明确了镇、项目主管部门及乡村振兴、财政、审计、纪委监委等部门责任,努力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责任体系,形成了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三是强化配合协同。进一步完善了财政、乡村振兴部门沟通配合协同机制,凡是涉及资金项目工作制度、项目安排、督查考核等内容第一时间征求意见、共享信息、互通有无,在年度资金绩效考核中第一时间成立工作专班、坚持合署办公,做到工作配合零距离、工作成效零误差。
二、坚持“三早”落实储备项目。充分认识项目库对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的重要作用,全面动员、系统谋划建好项目库,切实解决资金等项目、项目质量低等问题。一是早部署。每年提前完成下一年度项目库建设工作,精细制定工作方案,及时召开工作培训会、推进会,组织分管领导和业务干部学习有关政策文件,确保镇村吃透政策,将项目申报重点聚焦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易地搬迁后续扶持、乡村产业发展等重点任务。二是早谋划。实行“村级申报、乡镇初审、主管部门审核、领导小组审定”程序,自下而上建库,要求镇村在申报项目的同时填报项目绩效申报表,督促县级项目主管部门提前介入项目库建设,主动指导镇村精准谋划项目,特别是指导镇村围绕旅游康养产业、“牛、药、果、茶、菌”特色产业等,强化产业链条、壮大产业基地规模等方向包装策划项目,防止衔接资金撒胡椒面。三是早见效。3月已完成统筹下达项目资金3.4亿余元(其中:中省财政衔接资金2.96余亿元、东西部协作项目资金0.39亿元)。为使项目资金及早启动,县乡村振兴局等相关部门着力过程管控,确保衔接资金使用精准,项目管理实施规范,提升资金使用效益。始终坚持项目“三公示一公告”制度,确保项目早建成见效,群众早受益。
三、坚持“三严”并举细查督。每季度抽调财政、乡村振兴、发改、农水、审计等部门干部力量,组成专项工作组围绕项目实施推进、公示公告执行和资金使用效益,实行一把尺子量到底督促指导资金项目工作,及时现问题并反馈给项目责任单位,持续跟踪整改情况,确保问题不解决不放手,整改不彻底不放手。一是严督落实公告公示。督促项目责任单位严格执行项目资金县、镇、村三级公示制度,通过网站、微信公众号、公开栏、会议等宣传方式,向社会公开宣传衔接项目资金投入、使用、管理等方面政策和信息,接受社会监督。二是严督驻村干部就近监管。充分发挥镇村四支队伍就地就近的优势,明确驻村工作队对所在村衔接资金项目从项目库建设、项目申报、项目实施、竣工验收等各个环节的全过程监管责任,既强化了项目实施的事前、事中、事后监管,又调动了镇村参与项目建设的积极性。三是严督管好系统数据。将系统数据一致性和精准率做为督导检查的重要内容,通过分配账号、签订责任书将全国防返贫监测系统项目信息录入职责明确到各镇和项目责任单位,结合省市反馈问题,由县信息中心主动依据系统规则筛查项目方面疑似问题并及时点对点反馈项目责任单位核实修正。将问题整改反应速度和信息质量作为日常考核依据,确保了项目信息录入精准,账实相符,账账相符,减少在绩效评价中扣分风险。(县乡村振兴局)
工作动态
马渡关镇“四个一批”治撂荒土地兴产业
该镇采取“四个一批”模式全力推进农村撂荒土地治理,让“荒地”变“良田”,为巩固脱贫成果、乡村振兴“蓄势赋能”。
高标准农田打造一批。镇党委、政府邀请县农业专家现场指导,将具备条件撂荒耕地纳入高标准农田建设治理,修筑配套灌排水、田间道路、农田防护等基础设施,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升宜机作业水平。完成施工后,拖拉机、收割机等各种农机具均可直接到田,进行标准化种植、规模化经营、机械化作业,全镇水稻种植将实现从“低产”到“高产”的重大跨越。
招商引资发展一批。充分发挥集体经济组织优势,破解荒地治理难题,由村组织聘请村民群众代管代耕撂荒地,对撂荒土地进行流转治理。撂荒土地流转后村民可以获取地力补贴,土地收益归村集体所有。目前,得胜社区、小寨村在土地承包关系不变的前提下,由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对670亩撂荒土地流转治理,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有效化解了撂荒地整治阻力。探索建立“土地流转招商招租”模式,借助乡村振兴“一村一项目”产业发展契机,盘活土地资源,整合生产要素,做足增收文章。目前,得胜社区、小寨村引进中农诚投公司发展油桐树1000亩,套种大豆500余亩,让闲置土地“活”起来。
借助政策治理一批。充分发挥政策导向激励作用,全面落实种粮补贴和农业保险政策,让农民充分享受撂荒地治理带来的红利,真正实现农民有账算、有钱赚,对全镇撂荒地“盘家底”式精准摸排,确定白玉村、鞍山村、烟灯村、百丈村700余亩撂荒地为集中连片区治理区,对集中连片治理面积10亩及以上并用于粮食生产者,根据治理难度和等级分800元/亩、600元/亩、400元/亩三档次奖补。目前已集中治理土地1000余亩。
引导群众自治一批。该镇动员机关干部、村社干部、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农户家中,以召开院坝会、现场会等方式,宣传国家耕地保护法律法规和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与撂荒地农户谈影响、讲政策、教经验,提升群众“藏粮于地”安全意识,营造遏制耕地撂荒浓厚氛围。目前,全镇300余户在家农户主动参与撂荒地治理,自行治理撂荒地150余亩。(马渡关镇)
简讯
●3月4日,县工商联组织会员企业赴乡村振兴重点村开展“万企兴万村”专题调研。在龙泉土家族乡罗盘村、渡口土家族乡甜竹村详细了解基础设施、产业布局及发展存在的困难,并分别召开了“万企兴万村”调研座谈会,达成熠晖集团、四川巴山罗盘顶滑雪有限公司与龙泉土家族乡罗盘村结对帮扶,巴山名豪大酒店、四川竟艺影视有限公司与渡口土家族乡甜竹村“万企兴万村”结对帮扶协议。(县工商联)
●3月22日,宣汉中学与万源市河口中学结对帮扶启动仪式在河口中学会议室召开两校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教育共促结对帮扶。宣汉中学领导带领来鹿学校、蒲江学校部分领导和专家20人参加启动仪式,以专题讲座、联合教研、上公开课等形式,与河口中学教师互动交流。随后向河口中学捐赠了价值16万元的教学设备。(宣汉中学)
政策宣讲
●3月27日,全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暨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工作推进会在云南曲靖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胡春华出席会议并讲话。胡春华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更加扎实的工作确保巩固拓展好脱贫攻坚成果,以更加积极的作为确保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落地见效。胡春华指出,要把增加脱贫群众收入作为根本措施,不断缩小收入差距。要切实巩固务工增收势头,发挥产业增收带动作用,着力稳定转移性收入和公益性岗位收入。要健全社会保障常态化帮扶机制,确保兜底保障水平稳步提高。胡春华强调,要把促进脱贫县加快发展作为主攻方向,不断缩小发展差距,确保“三保障”和饮水安全保障水平持续巩固提升。要大力发展乡村产业,加快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加强脱贫县与发达地区的联系。要强化对重点帮扶县的集中支持,确保在发展上不掉队。胡春华指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把工作对象转向所有农民,把工作任务转向推进乡村“五大振兴”,把工作举措转向促进发展。要聚焦产业促进乡村发展,扎实稳妥推进乡村建设,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乡村振兴系统要全面履行好职责任务,加强统筹协调和分类指导。(信息来自国家乡村振兴局网站)
宣汉县乡村振兴局
2022年4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