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人文化
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宣汉境内就有人类居住。祖先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生活、繁衍,留下了许多宝贵的文化遗产。
文献资料记载,巴人起源于鄂西的清江流域,又沿着长江向上游发展,到达嘉陵江流域和汉中等地,形成了南北两支。一支是以白虎为图腾的巴、樊、谭、相、郑五氏之巴,主要活动在长江沿岸地区;另一支是以嘉陵江流域为中心的板楯七姓之巴,以射虎为业。《华阳国志·巴志》载巴之属有“濮、賨、苴、共、奴、镬、夷莛”之蛮,賨、苴为巴人的一支,居住在渝水(嘉陵江)左右。《舆地纪胜》卷一六二:“巴西宕渠,其人勇健好歌舞,邻山重叠,险比相次,古之賨国都也。”賨在秦汉以前又称板楯蛮,沿渠江流域中上游发展,遍居于川东北(今达州、渠县、宣汉地区) 岗丘山水之间,并进一步以宣汉为前进基地,沿前河顺百里峡入城口,再沿城口河(古称濮水、彭水)穿越大巴山尾脉进人陕东南(今安康地区)和鄂西北(今十堰、房县地区)。考古发掘进一步证实了宣汉地区在春秋战国时期属賨族的范围,罗家坝遗址是巴人賨族的活动区域。
“罗家坝遗址”是四川面积最大的先秦巴文化遗址,它和成都金沙遗址、成都古蜀船棺葬遗址,被称为“继三星堆之后巴蜀文化的三颗璀璨明珠”。
遗址概况
位于宣汉县普光镇进化村中河、后河交汇处,三面环水,一面傍山,海拔336米,面积约140万平方米。
1999年、2003年和2007年,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市文物管理所、县文物管理所组成联合考古队,实施了三次发掘。发掘面积1000平方米,发现遗迹130余处,出土青铜器、陶器、玉石器等1200余件,标本3000余件。是我国研究巴文化的重要基地。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0年11月17日,国家文物局与四川省人民政府在成都签署共建大遗址保护成都片区框架协议书,大遗址保护成都片区主要文物共35处,其中包括川东巴文化遗址:宣汉罗家坝遗址和渠县城坝遗址。
文化内涵
根据考古调查和发掘,遗址文化内涵分为早、中、晚期,分别是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巴文化遗存和汉文化遗存,是我国最大的巴文化遗址,是我国西南地区最重要的考古学文化遗存之一,为研究我国古代巴文化、巴国的历史提供了重要的考古学资料。
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罗家坝遗址是川东地区发现较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对研究早期巴文化、巴文化的来源和性质具有重要作用。
新石器时代遗存以1999年发掘的T1 ⑥-⑧和T2 ⑨-11为代表,出土的陶片以夹砂红陶、褐陶为主,夹砂灰陶较少,纹饰主要包括附加堆纹、网格纹、细绳纹、戳印纹、弦纹、蓝纹、太阳纹。其中以细绳纹为主。器形以平底罐为主,有极少量的圈足器、尊形器、喇叭口罐等,部分器物唇部戳印或按压成花边。器物与川北地区同时期的考古学文化较为相似,所出土的喇叭口罐、折沿罐与通江的擂鼓寨遗址和巴中月亮岩遗址相似,且陶器在陶质、陶色、纹饰、制法、器形等方面趋于一致,文化内涵基本相似,其年代亦应相似,为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约4500--5000年。
红褐陶风格与忠县哨棚嘴遗址一期以夹砂红绳纹陶、圈足器、网坠等为代表的文化和奉节老关庙下层等地以夹砂红陶、绳纹、印纹、戳刺纹、附加堆纹、网格纹所代表的文化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同时,它与陕西西乡李家村文化、勉县杨寨遗址、城固县单家嘴遗址、西乡何家湾遗址、西乡水东遗址等文化,其内涵也较为接近。为研究嘉陵江流域早期文化,建立巴文化的序列提供了重要的考古线索。
巴文化遗存。罗家坝遗址是巴人发祥之境地,巴人留恋之乡土,巴人迁徙之里途。宣汉县地,古为殷商西方部族,土著民族为巴人。商时期,甲骨文多次记载“巴方”,县境内属于这一时期巴人的居住地之一。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灭商,“以其宗姬封于巴”,县地属巴国领域。公元前314年,秦兴郡县制,县属巴郡、宕渠县地。
墓葬区和遗址区共存是不同于其它巴文化遗址独有的特点;其文化涵盖了新石器时代至汉代的文化遗存;出土文物品级高、巴文化特征明显,对研究巴文化的断代分期意义重大。
巴文化遗存以春秋战国时期最为丰富,且以墓葬为主,墓葬形式均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陶器的基本组合为圜底罐、釜、平底罐等,铜兵器的组合为柳叶形剑、矛、戈、钺、斤、箭镞等,同时还包含少量的铜釜、铜鍪等。铜器主要包括:鼎、簋、鉴、敦、盒、豆等青铜器,青铜兵器主要有:戈、剑、矛、刀、箭镞等,青铜生产工具主要有:斤、斧、锯、凿、锥等,玉石骨器主要有磨石、骨珠、玛瑙珠等。从所出土的器物来看,铜器包含三种文化因素,即中原文化(如鼎、豆等)、楚文化(如簋、敦等)和巴文化(如戈、剑、矛、刀、斤、斧、锯、凿、锥等),陶釜、尖底盒与成都商业街船棺葬出土的同类器物相似,其年代应在东周时期,距今约2500--3000年。
发掘最具代表的墓葬--M33:平面呈“曲尺状”,墓室中葬有三人,北部主要是随葬的各种器物,以铜器为主,东部主要是陶器,西部主要是各种装饰品。出土文物标本200余件,其中以铜器为主,陶器其次,还有少量玉管等装饰品。是春秋晚期战国时期巴文化较高等级的墓葬,对认识巴文化内涵和等级制度等有重要作用。
汉文化遗存。据史记载,公元前206年项羽封刘邦为汉王,都南郑,统巴、蜀、汉中31县,宣汉县地即属汉王。公元24年公孙述称王巴属,县地为他建立的大成国管辖。公元36年冬东汉灭述统一巴蜀,和帝元年(89~104年),分宕渠县北部地方置宣汉县,取义宣扬汉王德威,仍属益州巴郡。
遗址废县治地,古籍明载位于益迁(今中河)、下蒲(今后河)两水间,即今普光镇对岸;初为罗家坝,唐武德八年(公元625年)移治于东一里安养故城,即张家坝;宋初复还罗家坝旧治”。是东乡八景之一,其名曰:花港流杯”。
遗址晚期为汉及汉以后的文化遗存,汉代遗存为主。以2003年发掘地层第③层和极少量的灰坑为代表,出土器物主要为汉代筒瓦、板瓦、汉砖等。汉代是巴文化的消亡之时,距今约2000--2500年。
遗址保护
罗家坝遗址是我国研究巴文化的重要基地,其价值主要体现在历史、科学、艺术、文化、社会价值等五个方面。文化类型典型,是研究古巴国社会、经济、文化等的第一手原始材料,奠定了四川东部和重庆地区古文化研究的基础,建立起巴文化发展序列,探究中华文明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价值;青铜器表明巴人已经掌握了熟练的青铜铸造工艺,能够铸造复杂的青铜器,熟练掌握了青铜合金成分比例配比和高超的铜器、陶器装饰技术及工艺;是见证历史、弘扬民族文化的直接资料,具有传承和教育意义;是重要的文化旅游资源。
因此,对罗家坝遗址的保护必须坚持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以考古发掘与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为前提,以遗存全面调查为基础,以遗址的价值评估为依据,进行有效保护、合理利用、科学管理。促成地方经济、文化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健康、可持续发展。一是以“罗家坝遗址”考古发掘为依托,整理巴文化、宣传巴文化,修建遗址博物馆、进行遗址展示和遗迹展示,打造巴文化展示中心;二是以保护“罗家坝遗址”为前提,落实文物保护措施、控制建筑风貌、保护生态环境和文化景观,建设“巴文化遗址公园”,打造巴文化旅游中心;三是以研究“罗家坝遗址”为目的,挖掘巴文化、研究巴文化,建设罗家坝遗址考古工作站,成立巴文化研究会,打造巴文化研究中心。
目前,宣汉县已经对巴渝舞蹈、巴乡清酒、巴人风情、巴人神话传说、巴国符号文字、巴人诗作、青铜文化、图腾文化、渔猎农耕等巴人文化内涵有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并将分步实施建设巴人文化博物馆、巴人街、巴人文化广场、巴人文化艺术墙,组建巴人文化演出团队,发展巴人文化产业,开发巴人文化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