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网站支持IPv6

当前位置: >> 宣汉之窗 >> 宣汉概况 >> 宣汉故事 >> 正文

老红军之女肖露:替母返乡

来源:县地方志编纂中心     发布日期:2016-06-20     点击数: 人次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86岁高龄的宣汉籍老红军王新兰现定居北京,自9岁参军走后一直没机会回故乡,这句诗是对王新兰心情的真实写照。

1月5日,肖露怀揣母亲王新兰的心愿,替母亲踏上久别多年的故乡——宣汉。

寻红色足迹   缅怀革命先烈

“古时花木阑,今日王新阑,红军好儿女,光彩照人间。”近60岁的肖露在宣汉县清溪宏文校红色资源宣传栏里看到这样一句题词后,情不自禁地追忆王新兰的红色足迹。1924年6月,王新兰出生在宣汉县清溪场王家坝,叔叔王维舟是著名的中共早期党员。1933年11月,9岁的她在姐姐王心国的帮助下参加了红四方面军。1939年与肖华将军结为伉俪,先后生下肖雨、肖霜、肖露三女,肖云一子。曾任八路军一一五师政治部新闻电台台长、交通部外事处处长、兰州军区后勤部副政委、兰州军区后勤部顾问等职。1955年被授予上校军衔,1985年12月离休。

肖露追忆母亲时,免不了缅怀革命先烈。徐向前、李先念、许世友、张爱萍、王维舟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宣汉生活和战斗过,建立了川东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创建了红三十三军,近10万宣汉儿女参加了革命,3万多人为国捐躯。出生于清溪场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王维舟,被毛泽东赞誉“忠心耿耿、为党为国”。如今王维舟纪念馆占地3670平方米,馆内图片资料135幅,红军实物129件,红军碑标和石碑200余处。清溪宏文校“工”字楼占地2296平方米,被命名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与壁画合影   传承红军精神

肖露走进清溪宏文校“工”字楼教师办公室,看见一幅《长徵之歌》壁画,壁画上勾勒了王新兰的红军形像,还简明厄要地叙述了王新兰的长征历程。当肖露读完文字后,被母亲顽强不屈的红军精神感动,一股敬佩之情油然而生,便强烈要求与壁画合影,想把红军精神一代一代地永远传承!”

据清溪宏文校校长介绍,多年来,这幅壁画中的王新兰塑像已成全校师生学习的榜样,师生们尽自己的能力,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发扬红军精神!该校地理位置相对偏远,条件比较艰苦,学校严重缺教师。因此,每位教师的工作量大、课时多,但教师们在红军精神教育感染下从无怨言,一贯任劳任怨地教书育人,爱岗敬业。受到教育的不仅是教师,还包括全体学生。该校学风良好,先进带后进,人人争当“红军传人”。记者在学校看到,学生遇见老师时一律敬礼问好,显得非常礼貌。在教室,学生课桌排得整整齐齐,书本摆放得有条不紊。“学校面貌的改变是必然的。”学校教师都认为,“红军精神有实实在在的内容,其魅力足以打动全体师生。”

捎家貌乡情   报答慈母养育恩

“我要多照几张王家坝,为母亲捎回家乡的真实面貌,用以报答慈母养育之恩。”1月5日,记者看到肖露站在缓慢行驶在清溪河面的快艇上,一边拿着数码相机从不同角度拍摄着清溪王家坝,一边向身边的人不停地说。只见清溪王家坝山环绕着水,水倒映着山,相互辉映,形成一幅“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美丽画卷。拍完后,肖露从相机里翻看着王家坝那一张张美如画卷的景色,便情不自禁地感叹:“宣汉变化真大!”

肖露还从陪同返乡的宣汉县委副书记、县长赵波的口中更深层次地了解了宣汉,为母亲捎回了一份详实的乡情。宣汉是闻名遐迩的红色土地、资源开发的战略要地、巴人文化的发祥宝地、旅游发展的希望之地。普光气田是中国规模最大、丰度最高的特大型整装海相气田,罗家坝遗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王维舟纪念馆是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百里峡是国家AAA级旅游区、省级风景名胜区、省级地质公园,观音山是省级森林公园, “徐鸭子”手撕鸭系列、巴人村牛肉系列、“川宣”菜油、“九顶雪眉”名茶、“西塔”乳品、“云蒙”大米等特色旅游商品享誉全国。

分享到: